愛的分寸,決定孩子一生2(1 / 3)

第一章

1.養育的初衷

世間的每一種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唯獨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源於辰辰一次無意的問話。那天,小家夥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跑到我跟前,問:“媽媽,你為什麼要生我呢?”

我一驚,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問這種問題呢?難道他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到什麼不愉快了嗎?我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問他:“那辰辰喜歡讓媽媽生出來嗎?”

辰辰毫不猶豫地點點頭:“媽媽,我喜歡讓你做我的媽媽,可是你要花很多時間養我,還要花很多錢養我,為什麼你還要把我生出來呢?”

我很欣慰,這麼小的孩子已經知道心疼媽媽了。我憐愛地揉揉他的頭:“因為媽媽愛你啊!”

接著,辰辰豪氣地向我宣布:“媽媽,現在我還不能掙錢,等長大了,我一定要掙好多好多錢給你,要讓你做最幸福的老太太,我要天天都陪著你。”辰辰張開手,使勁地比畫著很多很多錢的樣子。

我“撲哧”一聲笑了,我想任何一個做媽媽的女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聽過類似的宣言,當時肯定都是心花怒放、合不攏嘴,甚至把孩子的豪言壯語講給身邊每個人聽,覺得自己的一番心血沒有白費。以後要是孩子不聽話,就對他說:“你必須要好好學習,你不是說要給媽媽掙很多錢嗎?你不努力怎麼掙錢啊?”於是,孩子一時的感情宣言,成了他的枷鎖。

聽了辰辰這樣的宣言,我當時雖然內心十分歡喜,也很清楚孩子說這話時絕對是真心的,但他畢竟隻是一個五歲的小孩子。在小孩子的世界裏,媽媽是最重要的角色,什麼人都可以離開自己,唯獨媽媽不能離開。可是當孩子長大了,他會有自己的同學、朋友,還有他喜歡的人、自己的孩子。當他生命裏擁有了這些人後,他也就不是我一個人的孩子了,也許他遇到事情的時候還會想到找我,卻不會再像小時候一樣天天黏著我。他當年的宣誓可能還會被提起來,換來彼此的會心一笑,可是彼此都知道這不可能。

生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我與身邊的人探討這個問題,得到的結論如下:

● 大多數家庭都會有孩子,丁克畢竟是少數,如果不生孩子,社會壓力會非常大,再說父母也會催得厲害。

● 有了孩子,婚姻會比較牢固,畢竟有了共同的血脈,沒有孩子的家庭很容易解體。

● 以前也沒什麼特別想要孩子的感覺,可是看到身邊的人都有孩子,很羨

慕,所以也生一個孩子。

● 因為喜歡孩子,所以想生個孩子。

曾經有一位媽媽跟我說,自從有了孩子,她為孩子付出了很多,自己不僅要忙工作,還要照顧孩子,而老公忙於事業,照顧孩子比較少。最後,她感慨地說:“我為他生孩子、帶孩子,他要是對不起我,就該天打雷劈。”

我沒有順著她的話肯定她的辛苦和付出,而是指出孩子不應該是拴住老公的籌碼,而且孩子並非他一個人的,不存在誰為了誰。

我也知道帶孩子的辛苦,可是誰都明白這種辛苦是累並快樂著的。當我們忙得滿頭大汗的時候,孩子躺在床上衝我們微微一笑,那種血脈相連的感覺,根本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很多時候,媽媽都在不斷重複訴說自己的辛苦和付出。其實當媽媽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很難說是快樂多一點還是辛苦多一點。媽媽的母愛和孩子的天真可愛是雙向的,所以心靈的滿足也是雙向的。如果一個媽媽在帶孩子的過程中,隻感受到辛苦而感受不到任何樂趣,隻能說這個媽媽根本一點也不愛孩子。

小孩的心其實很細膩、敏感,即使他還不會說話,他也知道天天在照顧自己的那張熟悉的臉孔是誰。在細碎的生活中,慢慢和孩子培養出血脈相依、彼此依戀的感情,這是其他人享受不到的,更符合有付出就有回報的原則。

不過,有些父母卻違背了養育孩子最簡單的初衷,無法和孩子建立健康、正常的相處模式。有的父母麵對初生的孩子,喜歡得不行,一股腦兒將所有的愛傾瀉下去。這種就是不健康的親子關係。就好比我們養了一盆嬌豔的花,因為對它的喜歡,所以不斷澆灌,致使它爛根而死。

此外,如果父母生孩子的目的是出於挽救自己的婚姻,填補自己的空虛,或者希望在孩子身上體現自己的價值,那麼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往往以自己的主觀感情作為依據,把自己的感情和對未來的期待全部壓在孩子身上,那麼孩子不是在這種愛下窒息,就是在這種愛裏爆發。如果我們生育孩子僅僅是從自身需要考慮的,那麼這種父愛母愛已經變得極其狹隘,甚至成為孩子與生俱來的枷鎖。

老公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如果我們生辰辰就是為了養兒防老,那和投資回報沒有什麼區別,已經玷汙了父母這個字眼。”

我一直強調,任何以滿足自身需求為目的而養育孩子的父母,不但不偉大,反而自私。因為父母可以選擇生與不生,孩子卻沒有選擇的權利。

經常有媽媽對自己的孩子說:“你要好好念書,長大上名牌大學,給媽好好爭口氣。”話雖很平常,可是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媽媽的動機不純。萬一孩子沒有達到要求,便會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鎖,會讓孩子覺得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父母的培養。這種現象很普遍。

在這些目的的驅使下,愛的質量就大打折扣了。

瑞士心理學家米勒說過:“一旦孩子被當作父母的私人財產,被父母利用達到某種目的,一旦父母對他施以控製,他最基礎的成長已經被粗暴地打斷了。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尊重孩子的自我,將他視為他自己的生活中心,這是孩子合法的需要。”

前不久,我接待了我媽的一位朋友,她跟我傾訴了她的煩惱。她的物質生活相當富足,唯一令她操心的就是兒子的婚事。兩年前,她兒子談了一個女朋友,她覺得對方有過戀愛史,不太滿意,在她的勸說下,兒子放棄了這段感情。前不久,兒子又談了個女朋友,可她還是不滿意,甚至覺得還不如前一個。她憂心忡忡地問我:“我怎麼才能既不傷母子和氣,又可以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兒媳婦呢?”

我問她這個“稱心如意”是以她自己的喜好為標準還是以兒子的喜好為標準。她糾結地說,如果都喜歡那就皆大歡喜了。我繼續問,如果當她和兒子的喜好發生衝突的時候,她會以誰的意見為主。最後,她說她已經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了,但是她一時之間還改變不了觀念。

這種現象在中國特別普遍。父母一方麵埋怨孩子不獨立,另一方麵又極度恐懼孩子獨立。其實並非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這種情況更多體現在媽媽身上,偶爾也會出現在爸爸身上。如果用孩子來彌補自己精神的空虛,或者作為情感的支柱,孩子的正常成長一定會被扭曲。

當孩子被用來滿足父母的情感需求時,孩子會出現很多毛病,最常見的就是獨立和自理能力特別差,不合群,或者極度敏感內向,或者飛揚跋扈。這些毛病都是不健康的親子關係造成的。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付出無限時間、精力和無數金錢,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以此來利用孩子達成我們的某種心願。如果真要說有什麼心願的話,那就是,孩子的快樂就是我們的快樂。

我曾參加過一個孩子的滿月宴,席間,媽媽特別開心地抱著孩子給來賓看,然後對孩子的爸爸說:“這下我不怕寂寞了,以後我不會再管你那麼多了,反正有孩子陪我。”

我不禁為這孩子的將來擔心。媽媽的時間過多,勢必都會花在孩子身上,如果孩子的出生意味著填補媽媽的精神空虛,孩子又怎麼可能得到最有質量的母愛呢?很多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付出過多的父母,總會不自覺地替孩子做主,小到擇校,大到工作,甚至婚姻大事。孩子在這種愛裏苦苦掙紮,卻無法擺脫。中國有一句古話:百善孝為先。而孝更多體現在對父母的順從上,一旦孩子有自己的主意,便會被認為翅膀硬了,不聽父母的話了,因而背上沉重的“不孝”罪名。

真正愛孩子,應從孩子的長遠利益和幸福來考慮,一切努力和心血,都應服務於這個目的。

世間的每一種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唯獨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2.成功教育的標準是什麼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的人生觀,而不是給孩子功利主義的“熏陶”。隻有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該如何努力,如何麵對失敗和挫折,讓他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他才能在人生和成功之路上走得更遠。

剛跟老公在一起的時候,有一次機緣巧合認識了一位朋友,身邊的人對於他的職位隻是一提而過,卻拚命說他非常厲害。我不解其意,心想,難道朋友故弄玄虛?朋友說,他最厲害的不是表現在工作上,而是他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大女兒考上了北大,小女兒考上了清華,當時曾轟動一時!如今兩個女兒都已經從美國著名大學博士畢業,都在全球500強工作,其中一個女兒,不到三十歲,已經在美國買了價值千萬元的別墅。最後,另一朋友不無豔羨地對他說:要是我兒子有你女兒一半的出息,我就含笑九泉了。

他連連謙虛地說這並沒有什麼,根本算不得什麼成功,自己根本沒當一回事。我隻當這是客套回答,很多人麵對采訪要求談談自己成功的經驗時,都會這麼說。

那時候我們還沒有辰辰,可是我對他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很誠懇地希望他談談自己的經驗。他有些為難,其他人紛紛起哄:你都這麼成功了,我們還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摸爬滾打,你就當給我們一點建議吧!

在我們的盛情要求下,他沒有拒絕。對於如何教育一雙女兒,他並沒有多說,隻說女兒小時候那段時間,他和妻子適逢考研究生,幾乎每天晚上都在學習,孩子可能受了熏陶,所以也很熱愛學習。另外,他和妻子並沒有十分苛求孩子的成績,任由她們自己發展,至於她們不但考上北大清華,還雙雙赴美留學,這隻能說是孩子給他們的驚喜。

不過,對於成功教育,他卻跟我們分享了很多。他說:“在我兩個女兒一起考上北大清華的時候,當時一家影響較大的報紙寫了她們的故事,隨後有出版社找到我們,希望我寫一本關於教育和成長的書,但最終我卻沒寫。”

按照一般的軌跡發展,女兒學業有成,自己可以著書立說,是多麼令人羨慕的事啊!我們忙問,是否工作太忙,所以才拒絕寫書?

他搖搖頭:“工作雖然是挺忙的,但是直到現在我都保留了隨時寫點東西的習慣,所以寫一本教育的書對我來說不是什麼難事。本來我也想答應,可是隨後參加了一次論壇,使我放棄了這個念頭。我不想去誤導別人。”

他告訴我們,當時有一家電視台邀請了幾位成功父母來和大家談經驗。他們的孩子,有的剛剛上了頂尖學府,有的已經畢業,在世界500強工作,在大家眼裏,個個都是精英。論壇一開始,主持人就要求每個嘉賓談談自己是如何成功教育孩子的。可是,輪到他的時候,他說:“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真的想不起來特別成功的地方,何況現在她們剛剛考上大學而已,未來是怎麼樣的還很難說。”

當時,其他人都像我們一樣認為他比較謙虛,他卻搖搖頭:“我並不是故意謙虛以博得好名聲,而是我認為成功不是這樣來定義的,它不應該這麼膚淺。因為孩子考上了名校,所以我們就成了成功的父母,孩子就成了教育成功的典範,這太不負責任了。如果以孩子是否考上名校來衡量是否成功,也太狹隘了。當年還聽說北大畢業的學生出來賣豬肉,那時候大家是否又會覺得這是一個失敗的教育例子呢?”

這位父親的話使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深思起來。確實,很多家長衡量一個孩子是否成功就看他是否考上了頂尖學府,畢業後是否飛黃騰達,隻要達到了這個標準,那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敗的。我們都是以結果為導向的,至於過程,通常是被忽略的。打個比方,還是那些父母,還是那些教育方法,如果他們的孩子沒有上頂尖學校或者進入世界500強,即使他們的教育也有獨到之處,肯定不會被認為是成功的。

我的大學同學中,有不少人都出國留學,畢業後也都有了不錯的工作,如果按照這種標準去衡量的話,那我們班這些同學的父母中有一大把是成功的。比如我大學裏的閨蜜,現在她的事業風生水起,可是小時候她媽媽對她基本是不聞不問,媽媽隻顧自己打麻將,對她都是一些固定的話:“作業做完了嗎?”

“考試考了第幾名?”“你要是考不上大學,就別回這個家了。”我閨蜜就是因為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直到現在,她都還沒有要孩子。她跟我說:“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不能做一個好媽媽,現在我的工作又那麼忙,我怕冷落了孩子,如果我沒有信心養育孩子,我就不能把他生出來。”

她身邊的人對她這種行為非常不理解,認為她的想法怪異,我卻非常理解她。從小她在缺少關愛的環境下長大,所以造成了心理的傷痕,她擔心自己準備不足,讓孩子也受到傷害,所以寧願不生。

我的閨蜜是脆弱又堅強的,她的堅強使她一路學習成績優秀,沒有在媽媽的冷漠下自暴自棄,可她的內心又十分脆弱,至今都有很深的傷痕。如果僅僅以她的學曆和事業而言,她顯然符合通俗的成功標準,可是她媽媽是個成功的媽媽嗎?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回答是。

我由衷地佩服這位父親,他並沒有在養育女兒的成功上沾沾自喜,而是看到了更深層次的問題,所以他能把女兒教得這麼優秀,也便不難解釋了。最後,他跟我們說:“我女兒在美國買了別墅,很多人都非常羨慕,我卻越發覺得自己當年做得不夠。現在我小女兒在500強裏工作,每天都承受很大的壓力,如果可以,我反而希望她能花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生活,讓自己更輕鬆一點,多陪陪家裏人。”

在世俗的標準裏,隻要一個人進入了世界頂尖學府,有著其他人難以企及的財富和地位,這個人就是成功的。這種觀念延續了千百年,很多家長也被這個觀念驅使著。在大多數人的眼裏,孩子隻有到了這份兒上,才算是成功了,自己的教育才是沒有白費。可是能達到這種標準的人畢竟隻是少數,更多的人隻能進一所普通的大學,有的甚至連大學都沒有上過,做著一份平凡的工作,過著溫飽或者小康的生活。如果以前麵的標準來衡量,除了金字塔上的那些人是成功的,其他人都是失敗的。這也就造成,家長們更關心的是孩子的成績、孩子的表現,而本來最為重要的孩子的精神狀態是否愉快,心理是否陽光卻被放到了次要地位。

正因為這種主次顛倒的作為,讓很多孩子不僅失去了快樂的童年,也失去了成年以後享受生活的心態,使自己那根弦始終繃得緊緊的。

回想當年,張國榮跳樓自殺的時候,我們多少人唏噓和不解。我清楚地記得,當我們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身邊一位男士感慨道:“唉,怎麼就這麼想不通呢!他多出名啊,我要是他的話,我做夢都能笑醒,怎麼都不會自殺。”

我想,張國榮風光的背後肯定有著我們無法感受的痛苦。如果一個人不是對世界極端厭惡,對生活極端絕望,他是不會選擇自殺的。近年來,名人自殺的新聞層出不窮,這些人在我們眼裏,已經到達了財富和名譽的巔峰,本是值得所有人羨慕的人,卻選擇了以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究其原因,這些風光和財富已經無法使他們眷戀這個塵世,他們在精神空虛和自己編織的牢籠裏苦苦掙紮,最後隻能選擇結束生命。

如果一個人內心缺乏信念和寧靜,再多的成功也無法為他帶來真正的快樂。心理學家指出:幸福指數是一個人感受幸福的能力。如果隻教會了孩子去追求名利、成功,而荒蕪了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即使成功了,內心也不會快樂。那時候,越多的成功和財富隻會使他更加痛苦,從而走上絕路。

我並不是說我們就不讓孩子去努力、去成功了,而是說,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的人生觀,而不是給孩子功利主義的“熏陶”。隻有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該如何努力,如何麵對失敗和挫折,讓他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他才能在人生和成功之路上走得更遠。反之,精神空虛的人,經常會找很多寄托物,有的寄情於遊戲,有的沉迷於煙酒,甚至吸毒,而這些東西隻能暫時麻痹眼前的痛苦,會使人越來越空虛,越來越迷茫。

若要讓孩子終生覺得幸福,便要賦予孩子感受愛和享受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僅僅鞭策他去成功。

3.不苛求孩子“十全十美”

成熟、理智的人都明白,這個世界上不會有十全十美的人存在,去追求這種不可能,隻會使自己失望和不快樂。作為父母,應該坦然接受孩子的現狀,積極努力地去引導教育,不對孩子求全責備。

任何父母都期望有一個聰明活潑、善良懂事、學習拔尖、樣樣全能的

“天才”孩子,這樣的孩子多省心,多為父母臉上增光啊!但是,先不說達到這種要求的孩子鳳毛麟角,真的達到這種要求的孩子就一定是十全十美的嗎?並不見得。完美也是一種殘缺,真正完美的人是並不存在的。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當然也沒有完美的孩子。

追求完美的人很難快樂。簡單地說,快樂源於內心的一種滿足感。對於追求完美的人而言,他們總是處在一種失望或者遺憾中,很少有覺得滿足的時候,自然也很少感到快樂。

我的一個同學,假期的時候帶著她的女兒思穎來我家玩,小姑娘長得粉雕玉琢的,非常可愛。同學要求思穎叫人,我衝她溫和一笑,她卻怯怯地看了我一眼,躲到媽媽身後去了。同學有些不高興,訓斥道:“你這孩子怎麼回事,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出來做客要叫人,你往我身後躲什麼啊?”

思穎被訓斥後,頭埋得更低了,還是一聲不吭。同學臉上掛不住了,催促道:“叫阿姨,聽見沒有?”

思穎看了我一眼,嘴巴張了張,卻什麼聲音都沒發出來。同學更不高興了,一把將思穎拽到自己跟前:“讓你叫一聲阿姨,怎麼這麼費勁呢?”

思穎嘴巴撇了撇,眼睛裏有一種液體開始閃動。我心中不忍,連忙阻止:“算了算了,孩子跟我還不熟,過一會兒就好了。”

同學這才放過了思穎。思穎仍然沒有叫我,卻感激地看了我一眼。我想孩子之間容易溝通,就讓辰辰帶思穎去他的房間裏玩去了。

兩個孩子一走,同學就開始向我倒苦水。她和老公都是“悶葫蘆”,思穎完全隨了他們。同學無數次教孩子出門要主動跟人打招呼,孩子在家好不容易做到了,可一出門又蔫了,搞得她好幾次丟盡臉麵。這孩子其實挺聰明的,學習上一教就會,可一碰到有大人考她,她就是知道也不會回答,害得周圍的朋友都以為她智力平庸。不但如此,這孩子出門害羞,在家也一樣害羞。有一次,學校裏教了個舞蹈,同學看見思穎一個人在房間裏跳得很好。到過年的時候,思穎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阿姨們都來了,這些都是平時走動很頻繁的親戚,思穎跟他們也很親,同學就提議讓思穎跳個舞,可是思穎死活不幹,任憑家裏的長輩如何哄她、引誘她,她都堅決不跳。最後,她一個人跑回自己房間,把自己關了起來,弄得大家好掃興。

最後,同學感慨地說:“這孩子這麼內向,以後在這個社會上怎麼能吃得開啊?我羨慕那些活潑開朗的孩子,真是做夢都夢見思穎突然變開朗了,可我想我這輩子是實現不了了。讓孩子跳個舞,都跟要了她的命似的。”

我突然提議道:“咱們認識也十幾年了,彼此那麼熟悉了,而且現在就我們兩個人,不如你給我來段舞蹈吧!”

同學一愣,笑著拍我:“你耍我啊,我又不會跳舞。”

我一本正經地說:“沒關係啊,不管你跳得怎麼樣,我都不會嫌棄你就是了。就我們兩個,跳一段吧!”

同學下意識地拒絕道:“都一把年紀了,你居然叫我跳舞,我可不好意思。”

我雙手一攤:“你看,讓你跳個舞你那麼為難,你怎麼知道你的要求在思穎看來不讓她為難呢?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抹不開麵子的事,怎麼放到孩子身上,她們就該如此了呢?”

同學聽後沒有說話,顯然在思考。過了一會兒,她有點不甘心地說:“我明白這是我的缺點,但是我不希望思穎身上再繼續存在這個缺點。”

我又問她:“為什麼你覺得內向就是個缺點呢?如果你覺得這是個缺點,為什麼不把它改掉呢?”

同學想都沒想便說:“我都多大了啊,早就成型了,改也改不掉了。可思穎還小,完全還可以塑造。”

這些話,想必很多父母都特別熟悉。經常聽一些父母說自己已經過了幾十年了,一輩子就這樣了,也不可能再有什麼大出息了,唯一的指望就是孩子了。這種想法也沒有錯,畢竟孩子的可塑性確實比大人要強。

可是回過頭來再想想,這種想法真的正確嗎?父母沒有勇氣和能力去改正自己身上的所謂的缺點,卻要求孩子要做到,這是不是對自己“自由主義”,對孩子“必須主義”?孩子又怎麼可能會完全達到父母的期望?

事實是,不管任何年紀,隻要自己真的想改變習慣、改變現狀,都能夠使自己無限接近自己的期望。可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要改變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絕對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其次,改變自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所經曆的過程會很辛苦,甚至是痛苦。所以我們就以年紀、能力等因素作為自己逃避改變的借口。可是內心卻非常不甘心,於是,便把這種不甘心放到孩子身上,希望通過孩子來彌補自己的缺憾。

對孩子過於求全責備這點在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父母身上體現得尤為嚴重。他們曾經的理想被殘酷的現實擊倒,這份不甘心促使他們在孩子的成功上來彌補自己人生的不足。比如全職媽媽,為了孩子放棄了工作的機會,和社會的接觸相對較少,她們覺得自己是洗衣、做飯、帶孩子的角色,心裏有很深的恐懼感,害怕和社會脫節,被其他人輕視,害怕被老公拋棄,更害怕被別人說“不用工作,全心全意地帶孩子,居然還帶不好”。所以,她們比別人更強烈地希望孩子成才,她們以超高標準去要求孩子,因為孩子的成才可以使她們擺脫這些恐懼,讓她們看見自身價值,因此,經常做些拔苗助長的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越是對孩子有高期望,越想塑造一個完美的孩子,最後越得不到滿意的結果。是孩子真的那麼差嗎?並非如此。這中間有一個邏輯,每一個最終成功的人都要經曆過無數失敗。可是在這些父母眼裏,他們不能接受失敗。對他們而言,偶爾的失敗使他們幾乎預見到了最後的失敗,他們不允許這種結果產生,所以隻能加倍地去要求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不管孩子有多努力,總是離父母的期望還有一段距離。最後在父母失望的眼光中,孩子徹底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幹脆自暴自棄。孩子成年後,又把這種期望延續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聽了我的分析,同學也意識到了自己存在著這種心態,可是要從自身去改變又讓她找不到頭緒。

其實,我並不認為她的內向是一種缺點,所以我更不覺得思穎的內向是一種缺點。

有意思的是,我之後又碰到了一位同學,她也有相似的煩惱,不同的是她覺得自己的女兒實在是太活潑了,上躥下跳的,比男孩子還活躍。她說這孩子簡直生錯了性別,比如前不久,她和幾個朋友帶孩子去動物園,看見蟒蛇的時候,幾個小男孩嚇得紛紛往媽媽的懷裏躲,而她女兒卻恨不得進去和蟒蛇玩,嚇得她趕緊拉回女兒。

我笑著說:“你平時一定沒有和孩子談論過蛇的可怕。”

她驚訝地看著我:“你怎麼知道啊?”

其實道理很簡單,孩子不會害怕自己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就像初生之犢不畏虎,它不害怕老虎是因為它根本就不認識老虎,當然不知道老虎是要吃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