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聽了我的解釋,對這件事釋然了,可還是憂心忡忡地說:“可我養的是女兒啊!女孩子就應該在家彈彈琴、畫個畫什麼的,天天比男孩子還野,像什麼話嘛!我希望她文靜、內向一點,否則她長大了,會有男生喜歡她這種假小子嗎?”
我想,將這兩個孩子的性格中和一下,兩個媽媽可能會比較滿意。
但是我們忘了一點,社會上就因為存在形態各異、性格迥異的人,這個社會才變得多姿多彩。
我們再來看一下媽媽眼中這些所謂的缺點。內向是缺點嗎?內向的人確實不太會表現自己,從某種程度而言,確實容易吃虧。可這都隻是假設而已,就像有的領導喜歡能說會道的人,有的領導喜歡踏踏實實去幹的人一樣,誰能知道現在孩子的性格會阻礙他還是成就他?既然無法預知,何不坦然接受孩子的現狀?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完全肯定和接納。隻有這樣,才能使孩子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潛能,才能培養他的自信和安全感,使他一生獲得幸福感。
我曾經看過一部美國的電影,叫什麼名字我想不起來了,但是裏麵的一組鏡頭至今使我記憶猶新。電影裏的父親有三個孩子:一個孩子智力超群,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一個孩子智力平庸,成就也相對平庸一點;還有一個孩子的智力低於常人,是父親一直在照顧他。可是這三個孩子都過得無比快樂,相親相愛。
在父親生日那天,三個孩子都向父親表達了自己的愛意和祝福。父親對最聰明的孩子說:“你能施展自己的才能,爸爸為你高興,爸爸愛你。”父親對中間的孩子說:“你能自己照顧自己,爸爸為你高興,爸爸愛你。”父親對最後一個孩子說:“不管你是什麼樣的,爸爸也像愛他們一樣愛你。”
成熟、理智的人都明白,這個世界上不會有十全十美的人存在,去追求這種不可能,隻會使自己失望和不快樂。作為父母,應該坦然接受孩子的現狀,積極努力地去引導教育,不對孩子求全責備。
有人曾跟我說:“那我不要求孩子十全十美,我要求他十全九美總可以吧?”
之所以不讚成追求孩子十全十美,是因為根本無法量化十全十美的標準。就像上麵的兩個小女孩一樣,孩子太活潑,媽媽覺得養了個假小子;孩子太內向,媽媽擔心孩子吃不開。如果孩子處在這兩者中間,媽媽可能又覺得孩子沒個性。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十全十美。就算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十全十美了,別人也許覺得你家孩子像機器人呢!
4.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如果媽媽帶著充滿愛意的眼睛去發現孩子的優點,那麼出現在媽媽眼中的是孩子滿身的閃光點,而不再是那些令人生氣和無奈的缺點。
曾經有個姐妹跟我開玩笑:“老公、老婆都是人家的好,孩子永遠是自己的好。”這話理解起來就是配偶跟人家比較的話,覺得人家的配偶樣樣都比自己的配偶強,可是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比,都沒自家的可愛。簡言之,就是以配偶的角度去比較,永遠隻看到缺點,但以父母的角度去比較,永遠隻看到優點。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卻很少有父母總是極力誇讚自己的孩子。這主要跟我們的曆史和文化有關,中國人講究謙虛有禮,誇讚自己的孩子會覺得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所以即使孩子真的很好,父母的誇獎也是點到即止的。甚至遇到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父母也會既謙虛又高興地說:“哪裏啊?他這點成績算什麼啊,要努力的地方多著呢,可別誇他,等下他就該驕傲了。我看你家孩子就比他強。”
我想這樣的話,我們小時候也聽過不少。有時候我考了滿分或者全班第一,我爸爸可能會說一句不錯,但是緊接著肯定加上一句:“雖然你已經考了第一名,但是你不能驕傲,隔壁誰已經考上清華大學了,你的路還長著呢!”
父母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孩子戒驕戒躁,繼續努力,並且養成謙虛的品格。可是這麼做對孩子其實並不好,會使孩子形成消極心理——“我怎麼努力都得不到肯定”,或者“你覺得人家的孩子比我更好,那你去當人家的父母好了”。
其實孩子有這種心理太正常了,孩子的換位思考能力根本還沒形成,無法理解父母這麼做是為了鞭策他取得更高的成就。在他心裏,隻能夠感覺到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嫌棄自己。這會大大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從而使親子關係走上岔路。
有一次,我把這個觀念轉述給朋友,我說:“如果要讓孩子成為最棒的,父母應該不斷地讓他感覺到他是最棒的。也就是說,我們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
她就吃驚地看著我:“我的孩子是最棒的?別說他根本不是最棒的,就算他真的是最棒的,我也不好意思這樣誇他啊!”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反應。其實“我的孩子是最棒的”,並非要求父母到處去跟別人吹捧自己的孩子,而是讓孩子感覺到在你心裏他是最棒的。這是根據兒童心理得出的,因為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受暗示的支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肯定,孩子會為了父母的肯定而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一直挑剔、批評,孩子會變得自閉、壓抑,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
所以,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讚許。經常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會比其他孩子顯得更積極、更自信,心理也會更健康。因為孩子會從父母的肯定中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內心容易獲得極大的滿足和力量。他知道不管自己怎麼樣,父母永遠都會喜歡自己,支持自己。反之,經常被批評教育的孩子,一旦遭遇什麼不如意,會覺得自己被整個世界遺棄了,連父母都看不起自己。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下麵這個故事,百度文庫中就有。
她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鍾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老師都說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現最差;唯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
然而她還是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鍾,現在能坐三分鍾。其他媽媽都非常羨慕我,因為全班隻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
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這次數學考試,全班50名同學,你兒子排第40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你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她回到家裏,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隻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兒子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她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總在差生的行列中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結束,都沒有聽到。
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
她懷著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此時她發現兒子在等她。路上她扶著兒子的肩膀,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隻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了。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清華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給兒子說過,她相信他能考取這所大學。她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裏,突然轉身跑到自己的房間裏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隻有你能欣賞我……”
這時,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有次,我參加一個育兒交流論壇。午飯的時候,我把這篇文章念給了在座的人聽,很多人都覺得感動,其中有位男士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說:“我有一個朋友,從小父母就不鼓勵他,不管他怎麼努力,在父母眼裏幾乎得不到肯定。可是這位朋友從來沒有放棄,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取得最大的成功,一定要讓父母刮目相看。大學畢業後,他去美國經商,事業經營得相當成功。幾年前,他把公司轉回國內,前不久,他的公司上市了。從這件事來看,批評未必不能使人成功。”
我問他:“以一般的標準來判斷,你這位朋友確實是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不知道他的精神生活如何?”
這位男士意識到了什麼,不再像剛才那麼充滿讚許,而是有些遺憾地說:“這些年來,他一直致力於事業,去年他父母去世了,他說以前鉚足了勁要證明給父母看,可是沒想到父母去世得這麼早,他說現在感覺自己很迷茫,失去了人生的目標。”
從這段話裏我們很容易看出,在愛的鼓勵下成功的孩子,和在批評否定下成功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區別。
可以說,這位男士的朋友是堅強的,他並沒有在父母不公正的態度下失去自我,而是不斷暗示自己發憤圖強,並最終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比很多在父母的否定下變得狹隘平庸的人幸運得多。可是他又是非常不幸的。我們都明白,每一條成功之路都充滿困難和汗水,在這條路上,如果有父母、愛人的陪伴,會走得幸福得多。而這位朋友除了付出比別人更大的努力外,他的內心是傷痛和孤獨的。
另外,他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人生目標扭曲了,他做一切的動力隻有一個——向父母證明自己。所以當他的父母去世後,他突然發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變得沒有意義了,心裏產生了極大的迷茫。
用鼓勵和肯定的方法,對孩子的影響是積極正麵的。孩子在愛的驅使下,努力使自己符合父母的誇獎,從而形成一種螺旋向上的積極趨勢。而用批評和否定的方法,孩子得到的是消極負麵的影響。從階段目標來看,很難說哪種辦法更有效,甚至有可能是經常被批評否定的孩子成功得更快。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後者的副作用相當大。好比一個人生了病,用一種立竿見影但是副作用很大的特效藥一樣,如果不是病人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醫生不會建議病人使用。這些道理,幾乎每個人都明白,可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因為“隻緣身在此山中”而分辨不清自己的行為對孩子到底有利還是有害。
做負責的家長,就要采取對孩子最有利的方法。當你希望孩子達成一個什麼樣的目標時,應該先問一下自己:為了這個目標我該怎麼做?當你決定怎麼做的時候,再問一下自己:這麼做對孩子好嗎?還有什麼方法比這個更好?如果隻是憑著自己的心情和習慣做事,即使出發點是善意的,也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童年的陰影最容易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並且可能一生都會受其影響。
我幾乎不批評孩子,難道我的孩子就這麼令我滿意嗎?在辰辰成長的這些年,我想不起什麼時候嚴厲地批評過他,即使他真的做錯了,我也隻是引導他去認識自己的錯誤,從來不會對他說他犯了個什麼樣的錯誤,或者說他做得不好。
可辰辰真的沒有缺點嗎?肯定不是,隻是我從不帶著找缺點的挑剔眼神去看他。比如他主動幫我倒水,卻把杯子打碎了,我不會批評他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而是會對他說:“辰辰現在會想著幫媽媽倒水了,真是個乖孩子。”再如辰辰某次考試因為粗心沒有考好而不高興,我會鼓勵他:“辰辰真是有上進心,這麼想要一個好成績,媽媽相信你會越來越好的。”
如果我說“你怎麼這麼粗心啊,如果你仔細一點,肯定就能考好”,不但無法改變這次考試結果,還會讓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粗心的人,從而真正養成粗心的毛病。
很多媽媽可能覺得不解,說我提醒他,是為了讓他明白自己身上的缺點,然後去改正它,怎麼就讓他養成了不好的習慣了呢?原因很簡單,就像前文說的,這時期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反思能力,大多受暗示的支配。如果受到的暗示是積極的,孩子就朝著積極的那麵發展;如果受的暗示是消極的,孩子就會朝著消極的方向發展,最後養成一生都改不掉的陋習。
如果媽媽帶著充滿愛意的眼睛去發現孩子的優點,那麼出現在媽媽眼中的是孩子滿身的閃光點,而不再是那些令人生氣和無奈的缺點。
可以說,一個沉浸在孩子缺點中的媽媽在生活中是不開心的。她天天都在憂慮孩子的未來,思考如何改掉孩子的缺點,她表達出來的情緒肯定是充滿怨氣的。
我一位朋友的孩子特別內向、自卑,朋友覺得孩子渾身都是毛病,做事畏畏縮縮,說話吞吞吐吐,看著就讓人來氣。她聽了這個方法後,有些懷疑地說:“你的意思就是孩子的缺點我就當作沒有看見,不聞不問嗎?那孩子的毛病不是更改不過來嗎?”
對於孩子有缺點,我們當然不是真的要視若無睹。比如故事中的媽媽,孩子多動,但是她並沒有直接責備孩子,而是換成“原先你隻能坐一分鍾,現在你可以坐三分鍾了”的說法。這位媽媽的睿智在於沒有一再強化孩子的缺點,而是在不動聲色間就將孩子的缺點改正過來。如果這位媽媽說“你怎麼回事?是不是有多動症?連一分鍾都坐不了”,我想孩子可能永遠都隻能坐三分鍾,甚至更短時間了。因為他覺得自己有多動症,坐不住很正常。
經常有媽媽感慨道:“我那孩子不知道怎麼回事,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他永遠老樣子,真是氣死我了。”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如果沒有讓一個孩子願意接受的辦法去促使他改變缺點,就算是打他一萬遍、罵他一萬次,也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可能使孩子對抗到底,破罐子破摔。
5.孩子,你一定要愛你的爸爸
父愛和母愛對於孩子而言,缺一不可,這樣孩子的心靈才會健康。隻有當孩子得到了足夠的父愛、母愛後,他的心思才不會聚焦在如何得到父母的愛上,他才會真正地去追尋自己的人生價值。
周末,我去看望一位朋友,她剛剛經曆了婚變,老公愛上了別的女人,堅決和她離了婚,這使她大受打擊,心情抑鬱。
她開門的那一刻,我被她憔悴的樣子嚇了一跳。在聊天的過程中,她的話題一直沒有離開過控訴男人的負心,把曾經的老公批判得一無是處,甚至詛咒他出門被車撞死。我理解她的心情,她是需要發泄的。
在我們聊到一半的時候,她的孩子跑了過來,對她說:“媽媽,我好久沒有見到爸爸了,下周我想見見爸爸可以嗎?”
朋友在一小時的發泄後,本來已經有點平靜了,聽了孩子的話,又突然爆發
了,衝孩子大吼:“我告訴你多少次了,你爸爸跟狐狸精跑了,你已經沒有爸爸了,他已經不要你了,你還爸爸長爸爸短的,你是不是存心想氣死我,你好去找你那個負心的爸爸?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沒良心的兒子,我上輩子造了什麼孽啊!”
孩子被媽媽一吼,嚇得“哇”的一聲哭了起來。朋友更加生氣,伸手去推他:“哭什麼哭,我還沒死你哭什麼喪?”
我連忙阻止了她的癲狂行為,讓她好好冷靜冷靜。我帶著孩子回到了他的房間。孩子抽抽噎噎地告訴我,媽媽每天都要發好幾次脾氣,有時候是大吼大叫,有時候是摔東西,還命令他必須恨爸爸、詛咒爸爸,他真的好害怕媽媽。
當時看著這個可憐的孩子,我對朋友的生氣遠超過同情。的確,離婚放到哪個女人身上都不是一件開心的事,但是決不應該成為傷害孩子的理由。
中國是個離婚率非常高的國家,我們姑且不去討論離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可以這麼說,西方的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小,孩子不但不會受到太大的傷害,還能坦然地接受父母不再相愛的事實,並且會支持父母再婚,也很少發生排斥繼父繼母的情況。而中國父母離婚,那是一場抽筋剝皮的戰爭,孩子往往成了攻擊對方的武器,這對孩子是多大的傷害和不公平。
父母都希望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都不希望去傷害自己的孩子。然而人又是情感動物,除了為孩子而活,還有自己的情感需求,當這種情感需求在配偶身上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發生情感位移。所以經營婚姻是一種必備的能力,婚外情不同於一夜情,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離婚,更不是一夕就能造成。
很多媽媽有了孩子後就將所有精力都投到孩子身上,忽略了老公的情感需求。如果老公偶爾提出異議,做妻子的會理直氣壯地說:“我照顧的可是你的兒子,跟自己孩子有什麼好爭的?他好了你不就好了嗎?”
妻子這樣對待老公正常情感需求,容易使老公出軌。可是即使離了婚,她們還是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拚命指責男人不是好東西,而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在這裏,給所有媽媽提個醒,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絕對不能忽略了孩子的爸爸,要經常關注對方的情感需求。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很多媽媽腦海裏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念頭:我是為你生孩子,我是在給你帶孩子。這種認識會將她自己推回到封建社會。孩子首先是自己的孩子,隻有樹立這樣的認識,才會處處為孩子著想。有些媽媽在遇到婚變的時候,之所以會毫無顧忌地傷害孩子,就是源於這種錯誤的觀念,要知道你傷害的可是你自己的孩子啊!
如果雙方的感情確實已經破裂,走到了離婚這一步,更要承擔起對孩子的這份責任,不應該教導孩子攻擊對方的言語,更不能讓孩子去仇視對方。盡量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不再相愛,所以要分開,但是對你的愛,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都不會改變。如果孩子對爸爸或者媽媽有敵對的情緒,做父母的也應該努力去化解孩子的情緒。父母不僅有責任共同商量如何安排子女求學和生活問題,更要多花時間去了解孩子的想法,關注孩子的行為,力求將影響降到最低。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擁有完整的家,即使感情已經破裂也會努力去維係,甚至在孩子麵前假裝很恩愛。這樣不但自己很累,孩子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家庭快樂。真正的快樂是裝不出來的,隻能發自內心。
如果想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幸福,你隻能先做快樂的媽媽。
孩子愛爸爸媽媽是天性,並不會因為父母離婚而終止。非要孩子去恨其中一方,這是以非常手段去扭曲孩子的心靈。就如我這位朋友的孩子一樣,媽媽命令他恨爸爸,使他非常為難。他不想媽媽不開心,可是內心又很愛爸爸,這種矛盾使他無所適從,比父母離婚本身帶給他的傷害要大得多。
待朋友稍微平靜後,我將其中的利害分析給她聽。她一時之間並不能聽進去,反而問我:“我是一個女人,不是聖人,要是你老公拋棄了你,你還能讓孩子對他好?你不恨他?”
我認真地回答她:“我也不是聖人,可我是一個媽媽,我必須考慮怎樣才是對孩子好。要是我老公這麼對我,我肯定不會再愛他,因為他已經不愛我了。但是離婚本身已經對孩子造成影響了,我不能再讓孩子受傷。比如你,孩子的爸爸把所有的財產留給了你和孩子,說明他對孩子並非無情。本來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父愛,但是你阻止他們父子見麵,這就是你的錯。不管你覺得你自己有多悲慘,你都沒有權力這麼做。”
朋友恨恨地說:“難道他拋棄了我們,我還讓他父慈子孝嗎?”
我替她分析道:“你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痛苦。如果他不愛孩子,你這麼做根本影響不了他,隻是白白增加了孩子的負擔。如果他愛孩子,你為什麼要剝奪孩子感受父愛的機會?剝奪他正常成長的機會?”
所幸朋友還是愛孩子的,囁嚅著問:“真的對孩子影響這麼大嗎?”
我堅定地點點頭。後來,我給她推薦了一篇文章《破碎家庭完整愛》。
她看完後哭著打電話給我,她說和文章中的媽媽比起來,她真的太自私了,毀了自己的生活,也讓孩子不得安生。她說從今以後,她一定會事事顧及孩子的感受。
很多經曆過感情挫折的媽媽,在當時的情況下不管不顧地發泄,事後卻又後悔得不得了,覺得對不起孩子,可是孩子心中的傷痕早就很深很深,媽媽又因為內疚拚命想彌補,所以對孩子予取予求,溺愛過度,最終真的毀了孩子。這樣的例子值得引起媽媽們的注意。
要讓孩子的心中充滿陽光和愛,必須讓他學會愛自己的爸爸。這並非局限於離異家庭,因為更多的家庭是完整的。
另外,在與一些媽媽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她們喜歡問孩子爸爸好還是媽媽好這個問題。這等於把本來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愛,人為地對立起來。有的媽媽為了在孩子心目中確立獨一無二的地位,甚至會無意識地講爸爸的壞話,比如“你爸爸工作老不在家,都是媽媽在照顧你呢”“爸爸老是不陪我們,我們也不理他”。
其實,如果爸爸陪孩子的時間較少,媽媽不但不應該這樣說,反而更應該盡量在孩子麵前說爸爸的好話。
辰辰小時候因為老公經常出差,他對爸爸比較無所謂。老公打電話回來想和他說話,他經常說不到兩句就把電話還給我了。老公問他想不想爸爸,他會很直白地說:“不想。”但是如果我偶爾不在家,辰辰會時不時地催老公打電話給我,因為他要和媽媽說話。老公看見這種巨大的反差,開玩笑地跟我說:“辰辰這偏心眼也太嚴重了吧?”
老公雖然是玩笑,但是孩子跟自己不親,相信是每個爸爸都不願意看到的事。在那以後,老公一出差,我就跟辰辰說:“辰辰,爸爸又出差了。”
辰辰還不理解出差的意思,問我什麼叫出差。我趁機告訴他:“出差就是到外麵工作,沒有家人陪伴,很辛苦、很孤獨,可是爸爸為了讓辰辰有新衣服、新玩具,所以要一個人去外麵賺錢。”
辰辰奶聲奶氣地說:“那我給他打個電話吧!”
我特別激動,趕緊撥了電話遞給他。辰辰對著電話說:“爸爸,你要是覺得辛苦就早點回家吧!”那次,辰辰跟他爸爸說得最久。
後來,老公跟我說,接到辰辰這個電話,他心情激動得不能自已。
但是,爸爸和孩子的聯係靠電話是絕對不夠的。
爸爸在家的時候,辰辰還是習慣找我玩。每當他找我的時候,我常扮作很無能的樣子:“辰辰,這個爸爸最擅長了,媽媽都比不過爸爸。” 辰辰會轉而去找爸爸陪他一起玩。對於孩子,要博得他的心太容易了。幾次之後,辰辰會主動去找爸爸,父子感情突飛猛進。有一次,我聽見辰辰在電話裏說:“爸爸,你什麼時候回來啊,我想你。”
事後,老公對我說,家裏有孩子牽掛著自己,真是恨不得早點回來。我想如果男人回來,麵對的是妻子的冷言冷語和孩子的不親不近,男人回家的欲望會薄弱得多。沒有一種真正的被需要感,回來也是多餘,這是很多男人的普遍心理。如果孩子的爸爸比較忙,我們不是徹底將他排除出去,而是盡量讓他融合到親情的圈子裏來。
今年,辰辰生日的時候,老公真誠地對我說:“一直以來,我都很忙,謝謝你讓我享受到了完整的父子之情。”我笑笑:“你本來就是一個稱職的父親。”老公說:“以後,我會做得更好。”(題外話,別以為成年人不需要鼓勵。忙碌的男人,在外麵的辛苦是別人無法體會的。如果最親近的妻兒都不能理解,那種孤獨可想而知,甚至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為誰辛苦為誰忙。一味地去指責挑剔,隻會把人心越推越遠,直到再也回不來。一個家是否溫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女主人的智慧。)
父愛和母愛對於孩子而言,缺一不可,這樣孩子的心靈才會健康。隻有當孩子得到了足夠的父愛、母愛後,他的心思才不會聚焦在如何得到父母的愛上,他才會真正地去追尋自己的人生價值。
6.父母越用心,孩子越糟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