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分寸,決定孩子一生2(3 / 3)

對於改變別人,我們總是很熱衷,改變自己卻覺得很痛苦。我們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當孩子有了令人不滿意的地方,總是立刻想著去矯正,卻不願意想一想,這個問題是怎麼出現的。

周末,家裏來了一男一女兩位客人,都是老公的朋友,因為孩子的問題使他們束手無策。

據張先生自己介紹,他的孩子上小學六年級,他對獨生兒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好好學習,將來出國留學,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他說他知道慈父多敗兒,所以對孩子相當嚴厲,決不因為孩子是獨生兒子就對他溺愛縱容。每當孩子犯了錯誤,他都會嚴厲批評。孩子小的時候很怕他,這套教育方法還算管用,但小學三年級後,孩子越來越叛逆,現在更是敢公然對抗,甚至逃學打架。有人告訴他,對孩子不能過分嚴厲,否則會適得其反。張先生聽後覺得有道理,看來嚴厲這套方法不適用自己的兒子,所以他改用懷柔政策。孩子做得不對,他不再批評,苦口婆心地勸孩子好好學習,更向兒子許諾:隻要你好好念書,爸爸什麼都答應你。可孩子不但不理解他的苦心,反而常常要挾他,他稍有不從,孩子就以不去讀書相威脅。

最後,他說:“我明白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剛有了這小子,在他的智力開發上我和太太就特別舍得花錢,他的每門功課我們都給他請了最好的家教老師。在這樣的條件下,他還是學不好。軟的硬的我都試過了,這小子是軟硬不吃啊!我要是有心髒病的話,早被他氣死了。”

王女士是一家大型公司的財務總監,她說自己平時特別注重孩子的教育,不存在為了工作疏忽孩子的情況。為了孩子能夠出類拔萃,孩子很小的時候,她就親自擔負起孩子的啟蒙教育,給他聽國樂,陶冶他的情操;給他念唐詩,培養他的文化底蘊。對於孩子的品格教育她也相當用心,見了人一定要禮貌地問好,看見上了年紀的人一定要讓座。孩子小的時候特別聰明乖巧,深得周圍人的稱讚。她覺得自己就算養不出一個神童,也會培養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嘛。可為什麼孩子七歲後卻越來越糟呢?現在,孩子既不乖巧也不聰明,偶爾脾氣暴戾,偶爾又顯得特別窩囊。她知道傷仲永的故事,那孩子最後的平庸全怪父母經常帶著他四處炫耀,卻不再花精力培養。可她是孩子越大越用心,怎麼也是這個結果?要說孩子天生智力平庸,她也就認了,但孩子小時候的聰明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啊,這令她百思不得其解。

這種現象非常普遍。以前看見孩子成績糟糕,逃學打架,我們會責備父母太不稱職,疏忽了孩子的教育。可是為什麼對孩子那麼用心,還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張先生、王女士身上,我們還經常聽到某某老師多年獲得優秀教師的稱號,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卻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如果孩子出現某種偏離常規行為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引起注意,它是一種信號。它或者表達了孩子對父母的不滿與反抗,或者是孩子渴望被關注,借此引起父母的注意,就像孩子小時候哭鬧一樣。隻有讀懂了孩子的信號,才能明白孩子需要什麼。

我們先來看張先生的故事。張先生夫婦有著所有父母的願望:希望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我猜測道:“可能你覺得現在社會的壓力和競爭都比較大,你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你對孩子非常嚴厲。”

張先生點點頭,補充道:“我覺得孩子既然生出來了,就應該對他負責。”

我對他的話給予了肯定:“所以你覺得不能縱容孩子,過於仁慈會慣壞了孩子,於是對孩子非常嚴格,這就不自覺地把自己擺到家長和強者的位置上,一旦孩子做錯什麼,立刻會遭到嚴厲的批評。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能力反抗,所以孩子在這種高壓政策下努力使自己符合父母的期望,讓自己少受懲罰,所以使你覺得這套教育方法是管用的。但孩子漸漸長大,他慢慢有了自己的思想,也慢慢有了反抗的力量,你的這套管教方法便開始失靈。在別人的指導下,你覺得硬的不行,那就來軟的。這種轉變使你的位置發生了改變,你一下子從高高在上的管教者成了苦口婆心的勸導者。”

張先生深思了一下,不由自主地點點頭:“好像是這麼回事。”

我繼續分析道:“並且你許諾隻要孩子肯好好學習,你什麼都答應他。所以孩子捏住了你的軟肋,知道他可以用學習這件事來迫使你就範。你隻要讓他稍有不滿意,他就以此要挾。如果他一再提出過分的要求,在你忍無可忍的時候,你也許又會恢複之前的強勢做法。這樣下去,你和他之間就演變成了一場拉鋸戰,看誰先妥協。這樣反反複複會愈演愈烈,最後雙方都會失去耐心,當有一天矛盾激化的時候,就很難收拾了。”

張先生後怕地說:“你說得沒錯,現在就有這種趨勢,可他軟硬不吃,我該怎麼辦呢?”

我說:“孩子身上出現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扭轉,更需要時間和耐心。我可以給你建議,但是這對你本身就是個挑戰。”

張先生急切地說:“隻要為了孩子好,我什麼都願意去做,反正他現在已經這個樣子了,我就死馬當作活馬醫了。”

張先生這樣說,可見之前他已經用過很多方法,並且都碰了壁。很多父母之所以用盡各種辦法都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是因為他們找孩子身上的問題總是很容易,卻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說:“孩子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你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你要反省自己的做法,真誠地和孩子溝通。孩子現在很抗拒你,也許你一次溝通,孩子未必領情,但是你不能放棄更不能發火,要用真誠、耐心去對待他。在家的時候,不要事事表露出你是爸爸,以長輩的身份去壓他。隻有無能的家長才會用身份去迫使孩子屈服。你要努力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讓孩子感受到你和他是平等的。你是爸爸更是朋友,給他更多的關愛、信任和尊重,認真聽取孩子的心聲。如果你做到了,離孩子問題的解決也就不遠了。”

張先生點點頭,表示自己會努力去做的。

一旁的王女士聽到這裏,插嘴道:“那我的孩子應該怎麼改善呢?”

王女士是一家大型企業的財務總監,在公司裏屬於領導者的角色,她不自覺地把這種角色帶入家庭中,孩子成了她新的管理對象。長期做領導的人有一種慣性思維,就是以結果為導向。工作中,領導可以不管下屬怎麼達成目標,隻要拿出漂亮的業績,領導自然滿意。另外,事業成功的人之所以會成功,很大原因取決於他們比一般人目的更明確,成功意識更強烈,這種意識是難能可貴的成功特質。有這種特質的人往往幹什麼都比別人更出色、更成功,但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這種意識反而會起到破壞作用。

教育是件長遠的事,很難以一時的好壞來衡量,更不能抱有太強的功利心,這會扭曲孩子的正常成長,拔苗助長就是這麼來的。

王女士為了取得成功,做了很多努力,給孩子聽國樂、念唐詩,後來為了培養孩子的品格,更付出了很多心血。可是在這些行為中,她幾乎沒有和孩子有過交流,而是要求孩子必須這麼做。而人隻有認同這種行為,並且願意這麼去做的時候,他才會愉快地接受,反之,他會覺得很壓抑。

孩子小的時候,他的自我意識還未萌芽,所以並沒有什麼問題,並且出現了短暫的聰明乖巧的階段。孩子越來越大,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蘇醒。人生來就有追求自由、平等的天性,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自己有決定怎麼做的權利,沒有人喜歡聽命於別人。隨著孩子長大,這種天性便開始起作用。孩子長時間被迫服從,會出現兩種結果:第一,孩子內心積壓了很大的不滿和憤怒,到一定時候就像火山爆發一樣,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像張先生的孩子,就是這種情況;第二,孩子內心非常壓抑,變得非常自卑、懦弱,這就是被管“死”了的結果。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教育孩子最講究方法,並非花的錢最多,用的時間最多,孩子就一定朝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方法錯誤,用的力越大,破壞作用就越大。

我向王女士建議道:“你要重新給自己定位,在家裏你不是財務總監,更不是領導,你是孩子的媽媽,不要俯視著和孩子說話,盡量不要跟孩子說什麼你該做,什麼你不該做。本來孩子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因為你的提前告訴,孩子這種能力越來越弱。另外,孩子本身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你隻要精心嗬護他這個能力,尊重他的做法就行,不需要事事給他畫好框框,讓他按照你的要求去做,這樣會把他的創造力都破壞了。”

王女士擔心地說:“這孩子現在表現出特別討厭我的情緒,要是我完全由著他,他會不會像馬兒脫了韁?”

我耐心地說:“孩子表現出討厭你,正是因為他內心極度渴望自由,而你恰恰剝奪了他的自由。當你給他這種自由的時候,他會慢慢地再度接受你。至於孩子會不會脫韁,短期內這種情況確實可能存在。長時間被壓抑的孩子,一旦獲得自由,總會想著雙倍享受自由。你不用著急緊張,讓孩子把內心的壓抑發泄出來,對後期的恢複有好處。隻要引導正確,這種情況不會長久。我們希望孩子不要出現任何問題,其實這種希望是錯誤的,除了危及孩子生命的事情,我們不應該以我們的經曆使他錯過任何機會。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做父母的要最大程度保證孩子的成長環境健康自然。就好比一株植物,它原本具有抗風霜雪雨的能力,可是一到冬天,我們就把它保護起來,這樣會破壞它的正常生長,一旦我們不再有能力保護它,它會迅速死亡。”

王女士笑著說:“聽你說了這些,你沒給任何改變孩子的方法,全部是針對父母的啊!”

我也笑了:“改變孩子,必須從改變自己開始。”

對於改變別人,我們總是很熱衷,改變自己卻覺得很痛苦。我們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當孩子有了令人不滿意的地方,總是立刻想著去矯正,卻不願意想一想,這個問題是怎麼出現的。如果不去尋找根本的原因,隻是治標不治本。

記住:改變孩子,從改變自己開始!

7.向“暴力愛”說“不”

如果讓我們回憶一下自己的成長路程,想想父母對我們說得最多的話,可能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可是我們往往不領情,覺得自己被愛捆綁了,沒有自由,所以父母愛得辛苦,我們也受得吃力。當有一天,我們自己有了孩子,卻也不自覺地把這句話反複告訴孩子,然後孩子從不太理解到沉重地接受,再到逆反。

為了鍛煉辰辰的自理能力,我們讓他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一個為期三天的訓練班。在送辰辰去學校的那天,我看見了有趣的一幕。

一個媽媽蹲在孩子麵前,滿臉不舍,不斷地叮囑他:“寶貝,這次出去一定要好好聽老師的話,不能調皮。這幾天你不在媽媽身邊,媽媽肯定連覺都睡不好,一定會特別想寶貝的,寶貝會不會想媽媽呢?”孩子沉重地點點頭。

當老師叫所有的孩子集合時,那位媽媽緊緊地抱住孩子,一邊擦著眼淚,一邊繼續叮囑,那場麵幾乎有種生離死別的感覺。老師過來催了好幾次,媽媽才萬分不舍地放開了孩子,轉而央求老師:“老師,這孩子從來沒有離開過父母,您千萬多費心了啊!”她又低頭繼續對孩子說,“寶貝,想媽媽了就叫老師打個電話給媽媽。”

另一個媽媽的做法正好完全相反,她愉快地牽著孩子的手,微笑著對孩子說:“寶寶,這次出去一定會發生很多好玩的事,寶寶回來可要好好給媽媽講講哦。你看,有些小夥伴已經在集合了,你趕緊去找你的小夥伴吧。”

孩子放開媽媽的手,像放出籠子的小鳥一般朝其他小朋友跑去,回頭朝媽媽比畫了一個勝利的手勢。媽媽回了他一個同樣的手勢。而之前那位媽媽,目光從沒離開過她的孩子,始終一臉憂傷地看著孩子。

三天後,我和老公去接辰辰,又遇到了這兩位媽媽。前一位媽媽一把把孩子摟到懷裏,沒完沒了地親著,嘴裏不停地說:“寶貝,你終於回來了,媽媽快想死你了!來,讓媽媽看看,有沒有傷到哪裏,其他小朋友有沒有欺負你?老師對你好不好?”

對於這些問題,孩子一律以搖頭作為回答。

另一位媽媽則完全沒有問這些問題,她見到孩子的第一句話是:“寶寶,給媽媽講講這三天裏有趣的事吧!”

孩子滿臉興奮地開始講述,比如把鞋子穿反了,摔了一跤,比如有一個小朋友半夜說夢話,等等,孩子講得眉飛色舞,媽媽聽得津津有味。

於是,我問這位媽媽真的這麼放心孩子嗎?她莞爾一笑:“其實孩子在外,我也非常擔心,可是如果我把這種擔心表現出來,孩子出去就會對自己不自信,覺得自己沒有獨自出去過,肯定不行。所以我就跟他說希望聽到他在外麵有趣的見聞。這麼做一來轉移了孩子害怕的情緒,二來告訴他未來的三天裏會有很多新奇好玩的事,讓孩子充滿期待。至於我的擔心和牽掛,我自己消化就行,沒必要轉化到孩子身上。”

我不禁為這位媽媽的睿智喝彩!

有一次,我和老師聊天的時候順便問了問兩個孩子在那三天中的表現。老師告訴我,前一個孩子在那幾天中一直悶悶不樂,晚上睡覺的時候一直吵著要媽媽,和其他孩子也不合群。孩子的媽媽一天打好幾次電話問孩子的情況,她跟孩子媽媽說沒必要這樣,可孩子媽媽依然我行我素。

而後一個孩子呢?他非常愉快地度過了那三天,把那幾天有趣的事物用心地記下來,他說回去要講給媽媽聽。孩子表現出來的勇敢和樂觀讓人覺得驕傲。

我想大家肯定都會支持後一位媽媽的做法,那麼前一位媽媽愛不愛孩子呢?肯定很愛,不過區別在於她完全是出於自身感受考慮的愛。孩子去遠方求學時,經常見父母在車站依依不舍地告別,媽媽抹著眼淚,反複叮囑,好像不這樣就不能說明母子情深。可孩子卻是急於展翅飛翔的模樣,我們又怪孩子沒良心、不領情。其實這樣做的媽媽通常都不夠自信,缺乏安全感,總覺得必須對孩子照顧有加,時時表達對孩子的感情,孩子才能明白自己愛他。但我們是否可以拋開自己的感受,多想想怎樣做對孩子更好呢?

後來有一次,我又見到了前一位媽媽,聽她跟孩子的對話,似乎在勸孩子接受她的意見。她對孩子說:“寶貝,畫畫不好玩,它會把你的漂亮衣服弄髒,而且畫得再好也沒什麼用,能成為畫家的有幾個啊?可是數學就不一樣了,關係到以後的考試、升學,媽媽都是為了你好啊!”

孩子則一聲不吭,看得出來他很想學畫畫,可是又沒辦法反駁媽媽的話,所以他隻能選擇沉默。

如果讓我們回憶一下自己的成長路程,想想父母對我們說得最多的話,可能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可是我們往往都不領情,覺得自己被愛捆綁了,沒有自由,所以父母愛得辛苦,我們也受得吃力。當有一天,我們自己有了孩子,卻也不自覺地把這句話反複告訴孩子,然後孩子從不太理解到沉重地接受,再到逆反。

很多時候,這種愛產生的傷害比打罵孩子產生的傷害更加嚴重。最大的區別在於,打罵孩子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摒棄,並且認為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而打著“為了你好”的口號的父母不但沒有意識到自己錯了,甚至覺得自己愛孩子愛得很徹底,絲毫不覺得自己有錯。

所以,如果父母打罵孩子的時候,孩子可以提出抗議,他的情緒就得到了宣泄,這種打罵產生的負麵影響也就相對減少了。但當父母拿出“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個法寶,然後又加上無數事件,比如“有好的東西我都是先想到你“我寧願自己吃苦也絕不讓你受委屈”“我是這麼地愛你啊”,於是,孩子連提出抗議的權利都被剝奪了。

不管是在電視劇裏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的孩子大了之後,終於聲嘶力竭地喊:“不要再說什麼為了我好,你什麼時候考慮過我的感受。”也許很多父母會覺得這孩子真不懂事,父母為他付出了這麼多,他不但不領情,還這麼對待含辛茹苦的父母,甚至有的父母還借機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看看,這孩子多不懂事啊,父母還不是為了他好嗎?你長大了可別學他哦!”但是,有誰能替孩子想一想,他在這樣的愛中是不是快窒息了。

很多父母以為:如果我放任孩子不管,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我愛護孩子,絕對不讓他受到傷害,那我就是一個無私的父母。殊不知,不恰當的愛的表達方式是最大的傷害,甚至這種傷害還披著“華麗”的外衣——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你不可以說不!事實上,這到底是為了誰好呢?

比如,孩子想和小朋友一起出去玩,父母一聽就極力阻止,不管孩子如何保證自己會小心,會按時回來,父母都堅決不同意。理由很簡單:萬一你受傷了怎麼辦?沒有大人陪伴太危險了,我們都是為了你好!於是,孩子就趴在窗邊看著外麵的天空。

父母希望孩子以後成為作家,可是孩子偏偏喜歡畫畫,於是父母就告訴孩子畫畫是多麼不務正業,很多都成了街邊賣畫的,而作家就不同了,受人尊敬多了。

有的孩子對某種樂器根本就沒有興趣,卻被父母逼著每天彈上兩小時,孩子不情願,父母告訴他:“如果你學會了這個樂器,以後考試可以加分,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於是,孩子繼續辛苦地彈著。

孩子喜歡看小說,父母會說:“你的任務是學習,看這些書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純粹浪費時間,我都是為了你好!”

甚至到上大學選專業的時候,孩子明明喜歡中文,可父母偏偏要他報法律,理由是:“等你畢業後,中文這個專業就業多窄啊,可法律就不一樣了,又吃香賺錢又多。”於是,孩子痛苦地在自己完全不喜歡的專業裏度過了四年,有的還得繼續幹上一輩子根本不喜歡的工作。

在一連串“為了你好”的聲音中,孩子的種種想法和願望都“流產”了,而且不能提出抗議,否則就是不理解父母的苦心,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在這頂大帽子下,父母理所當然地幹涉著孩子的一切事情,從行為到愛好到思想。孩子對父母的一切安排不得有異議,不得反抗,不得委屈。

其實,當父母說出那句“我是為了你好”的時候,孩子的某種天性已經被壓製了。

捫心自問,我們到底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其實我們隻是在按照自己的意願替孩子在走他的人生之路,卻要冠冕堂皇地打著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的口號,使自己的所有行為合理化。

看到很多孩子還在父母愛的“暴力”下辛苦的壓抑著,我總是無比同情他們。什麼時候他們的感受才會被父母重視?什麼時候他們才不用承載父母那麼沉重的愛呢?

8.你患了愛的強迫症嗎

隻有離不開孩子的父母,沒有離不開父母的孩子。

幾天前,閨蜜約我逛街。臨行前,閨蜜突然打電話跟我商量是否可以改一下活動,原來她有一位很好的朋友約她,對方似乎心情不好,她希望找個茶室坐一坐,一起開導開導她這位朋友,我欣然應允。

見到閨蜜這位朋友的時候,她正一臉愁容,悶悶不樂的樣子。閨蜜拚命安慰她,她卻依然無法開顏。在閨蜜安慰她的過程中,我大概聽明白了是什麼事。

原來她有一個兒子,一直都在家人嚴密的照顧下長大,現在已經十二歲了,自理能力出奇地差,現在還跟她一起睡。早上要給他穿衣服、洗臉、喂飯,晚上要給他洗澡等。這次在班裏舉行的自理活動裏,他連鞋子都不會穿,甚至不知道吃香蕉要剝皮,惹得全班同學嘲笑他,他拿了最後一名。孩子很不高興,回家就大發脾氣,揚言以後再也不去上學了。這不,已經連續三天沒去學校了,怎麼哄怎麼勸都不頂事,稍微說句嚴厲點的話,孩子就哇哇大哭,全家人都沒辦法。因為逼孩子去學校,孩子跟她賭氣,不想理她,她才有空出來找人說說話。

我聽後不禁問:“這麼大的孩子了,為什麼不早些讓他獨立呢?”

這位媽媽無奈地說:“其實這個問題我也意識到了,尤其是這次的事情後,我也想著讓他獨立了,可是他離不開我啊。唉,我該怎麼辦呢?”

聽到這裏,我突然想到了前不久看到的一則報道:

故事發生在南方一個小城市,父母都是金融係統的國家幹部,自從兒子出生後媽媽就一直帶著兒子睡,這一睡就是整整十九年,直到兒子考上大學。

兒子高考成績不是很好,考了一所外地的大學。到開學報到的時候,他死活不肯自己一個人去讀書,媽媽隻好撇下工作送兒子去報到。到了學校,兒子不肯住在宿舍,媽媽便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陪他住了些日子,直到實在不能耽誤工作了這才回家,但心裏一百個放心不下。

媽媽臨走的時候特意留了二十多萬元給孩子,生怕他在外地吃不好穿不暖,這是他們半生的積蓄。媽媽在租來的房子裏買了家具電器和所有生活用品,還雇了一個鍾點工每天洗衣服、做飯。但即便如此,她還是不放心兒子一個人在外地,開學兩個月裏,每個周末她都風塵仆仆地去看望兒子,陪兒子住兩天,然後抹淚回家。

她覺得兒子習慣了有她陪著的生活,一個人在學校肯定會吃苦。她希望兒子能慢慢習慣獨自生活和照顧自己,但在孩子還沒學會之前她不敢放手。

兒子的大學生活隻維持了三個多月,他就無論如何都堅持不下去了,花八千元錢雇了輛車連夜回了南方——租來的房子和滿屋東西棄之不顧,他不知道怎麼坐火車,甚至不知道雇一輛車跑一千多裏地根本用不了八千元錢。

媽媽苦口婆心地勸兒子回學校,但兒子怎麼都不肯回去。母親拗不過他,隻好同意暫時休學,等慢慢適應了再回學校去。這一次孩子的父親不答應了。他向來非常順著妻子的意思,甚至能忍受妻子為了帶孩子十九年不跟自己一起睡。但這次他意識到孩子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差到令人吃驚,表現出來的已經不僅僅是生活方麵的小問題了。

夫妻倆因為孩子是否應該回學校上學的事爭得不可開交。媽媽哭成淚人兒:“我給他準備了所有需要的東西,半輩子的積蓄也都留給他讀書用,可他為什麼就是不肯好好讀書呢?不讀書將來能做什麼呢?可孩子一個人在那兒吃苦我又怎麼忍心?”

爸爸感歎自己管得了龐大的金融機構,卻管不了老婆孩子。孩子則顯得更有理:“如果從小讓我自己睡,怎麼會有今天的事?”

一家人爭來吵去,最終還是爸爸選擇了妥協。

孩子雖然在媽媽的日夜照料下讀完了大學,但成績平平,也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到頭來還得靠爸爸的關係到當地一個小儲蓄所工作,至今沒有談女朋友——他不敢談戀愛,因為沒有媽媽在身旁,他睡不著,睡不好。

故事中的孩子也許身體很健康,但其實他已經嚴重殘疾了,他的自理能力甚至還不如一個幾歲的孩子。我們都認為成年人的智力如果跟幾歲的孩子一樣,那就是弱智。可自理能力奇差無比,其後果絕不亞於智力問題。

很多媽媽樂於跟孩子一起睡,並且認為自己應該這麼做,所以很多孩子上小學甚至初中了還和父母睡在一起。她們也知道這樣下去不行,可是她們又會無奈地說,孩子離不開我啊!到底是孩子離不開父母,還是父母離不開孩子?我在這裏斷言,隻有離不開孩子的父母,沒有離不開父母的孩子。

前文中的兩位媽媽已經患了“愛的強迫症”。孩子三歲之前,確實需要父母在旁照顧,可是過了這個年紀還不讓孩子獨立,這種愛就過頭了。其本質原因就是為了讓自己在孩子的生活中顯得至關重要,潛意識裏就不想讓孩子獨立,離開自己,才會製造這種孩子離不開自己的假象。她們把自己離不開孩子歸結為孩子需要自己。與其說這種行為極愛孩子,不如說極愛對孩子的那種擁有感。這些看似無私的母愛,其實不過是極端自私的另類表現。

古語有雲:愛之適足以害之。不要親手用愛來毀掉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