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分寸,決定孩子一生8(3 / 3)

這類父母永遠處於失望中,似乎孩子渾身上下全是缺點。話說:以挑剔的眼光去看世界,看見的總是那些缺點。這樣的人往往缺少自省的精神,他們會看到別人身上的任何問題,唯獨不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們總把自己永無止境的欲望說成是對孩子的愛,因為這是愛孩子,所以孩子就有義務使他們高興、滿意。隻要他們的期望沒有實現,就是孩子的錯。這類人在生活中往往對別人要求過高,對自己卻極為寬鬆。如果他們要求別人幫自己做十件事,而別人完成了九件,他們不會因為已經完成的九件而感激別人,卻會因為那一件沒有完成而耿耿於懷。他們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缺乏付出的行為,而向身邊人拚命索取。

可即使這樣,他們的一生也不快樂,因為沒有人會永無止境地無條件滿足他們的要求,讓他們覺得開心。他們覺得別人總是辜負自己,讓自己失望。

我親眼見過一個孩子回敬父母的例子,值得大家深思。

這是一對南方父母,從小對孩子要求很高。孩子剛學會跳舞,他們就要求孩子學英語。孩子在父母的鞭策下,也確實比別的孩子更有能力。後來,這個孩子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畢業後按照父母的要求回來工作。於是,他在當地找了一份行政工作,生活雖然不奢華,但是也算不錯。

可是父母看見對門的孩子出國留學回來自己開了公司,心裏就開始不平衡了:“人家的孩子真是有出息啊!你卻隻能給人打工!”

也許孩子在這麼多年的挑剔中,早就積壓了很多不滿和怨氣,這一次他沒有選擇忍受,而是反唇相譏:“你們天天人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有出息,你們怎麼不去和人家的父母比比差距啊?人家的父母關心孩子的壓力大不大,在意孩子拚搏得累不累,你們隻會用鞭子抽打我,讓我加快速度跑。當你們嫌棄我這不好那不好的時候,怎麼不去看看自己是個什麼樣的父母?”

當時這對父母氣得操家夥要揍孩子一頓,大罵孩子是個不孝的忤逆子,最後,孩子離家出走了……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做錯了,父母把孩子生出來養得這麼大,孩子怎麼可以頂撞父母?但是僅僅因為父母生養了孩子就要求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情緒,不能反駁,顯然有失公平。

(4)有條件的愛

如果父母對孩子說“你要乖乖聽話,不然我就不喜歡你了,媽媽就讓別人來帶走你”,孩子一般不會跳起來對媽媽說“你不應該這樣對我,這是不對的”,而往往會說“我會聽話的,媽媽你別不要我嘛”。於是媽媽滿意地說“隻要你乖乖聽話,媽媽怎麼可能不要你呢”。

很少有人會對這種做法提出異議,因為我們很多人小時候都經曆過這樣的對話,當有了孩子後,也許也跟孩子這麼說過。我們知道這隻是要求孩子聽話的一種手段,怎麼可能真的不要孩子呢?所以,大多數人根本不會覺得這麼做有什麼不對。

可是如果讓我們回到孩提時代,尤其是三五歲的時候,當爸爸媽媽這麼跟我們說的時候,我們往往以為爸爸媽媽真的不要自己了,內心產生的是恐懼。為了不被父母遺棄,我們會立刻答應父母的要求——一定會聽話。

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孩子內心充滿恐懼,時時擔心被父母拋棄,顯得焦慮不安。當孩子成年後,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在戀愛和婚姻裏都會表現出不自信,對未來懷有恐懼心理,時常擔心被配偶拋棄,便會要求對方更多的愛來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當他不斷想抓住身邊的東西時,往往他最恐懼的結果開始出現。

另外,這種心理也會阻礙孩子自身的發展,因為對他而言,未來是未知和恐懼的,他隻想緊緊抓住眼前的東西,沒有勇氣去麵對未來的變數。

父母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缺乏對孩子的耐心。當孩子表現出不聽話或者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時,不是耐心地和孩子溝通,找出問題再對症下藥,而是為了快速達到教育目的,用威脅的手段讓孩子就範。父母往往傳達給孩子一種信息:隻有你聽我的話,按照我的要求做事,我才會喜歡你,才不會不要你。父母說這樣的話往往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因為孩子大了會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他知道爸爸媽媽不會真的不要自己。

於是,孩子長大後,當他的行為符合父母的期望時,父母就顯得開心,反之,父母就會冷言冷語,甚至用冷暴力。

比如,父母不喜歡孩子從事的工作,就以冷戰等手段迫使孩子乖乖就範;父母不喜歡孩子談的女朋友,而希望另一個女孩做自己的兒媳婦,溫和點的父母苦口婆心地勸說,擺明自己是替孩子著想,激烈點的父母甚至以死相逼。

(5)以占有為目的的愛

孩子是父母和家庭的希望,更是生命的延續,但是延續並不代表取代。有些父母將孩子視作自己的一切,認為這便是愛。我們都說,孩子應該獨立一些,這話反過來說也成立,父母也應該獨立一些。但有些父母就是為孩子而活著的,孩子好就是自己好,萬一孩子有點什麼事,那就等於要了他們的命。經常會聽到一些父母的肺腑之言:我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隻要他好,我怎麼樣都無所謂,要是他有個閃失,我也不用活了。

這種心態下的愛經常表現為:孩子受了一點小傷,父母表現得驚天動地;孩子有個傷風感冒,父母著急得幹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致來;孩子和父母吵架不願意理父母了,父母覺得天都塌下來了。父母關心孩子是骨肉天性,但是任何事做過了頭,就成了病態。對他們而言,孩子就是一切,自己的父母、配偶都沒有孩子重要。孩子是他們的精神寄托,更是生活的全部。他們沒有自己的追求,也沒有自己的愛好,完全以孩子為中心,過度依賴、需要孩子。在他們的世界裏,孩子不但要承擔孩子的角色,還要承擔其他角色,需要照顧父母的情緒、支撐父母的精神世界。

一般來說,被周密照顧長大的孩子無法獨立,自理能力極差,而其父母雖然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和其他人無異,但是精神世界卻完全依賴孩子。這樣的關係已經遠遠背離了愛的初衷。因為愛的一個條件是彼此獨立,給對方自由和發展空間。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對父母精心照顧孩子,孩子工作、成家後,父母突然失去了生活目標,變得憂鬱,快速衰老,甚至患上老年癡呆症。每個人都應該有自我,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父母不應該把孩子當作自己精神世界的全部,孩子也不應該想著完全占有父母。

我們經常聽到,一位母親或者父親喪偶後,擔心孩子受委屈而放棄自己追求幸福的機會,含辛茹苦獨自把孩子帶大;或者父母經曆了婚變,又找到了合意的伴侶,可是孩子卻百般阻撓,不願意父母再婚,於是,父母隻好忍痛放棄。父母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幸福是很偉大,但不會把握幸福的父母,大多會教出不敢把握幸福的孩子。當孩子阻止父母尋找幸福的時候,父母並不覺得孩子的行為有什麼不妥,認為隻要孩子反對的,都應該遷就孩子。這種缺乏進取、缺乏溝通的做法,隻會使孩子養成自私和占有欲的性格。

之所以父母和孩子會這樣做,也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他們需要把身邊的人緊緊控製在自己身邊,這樣才會覺得安心,否則他們就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無法進行下去。

(6)推卸責任的愛

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具犧牲精神的角色,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事業、社交圈子等。但有些父母的犧牲並沒有換來孩子的出息,當孩子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的時候,父母內心就開始不平衡了。

“當初為了生你,我放棄了最輝煌的事業,後來為了照顧你,我又放棄了很有發展前途的工作,更老了好幾歲,你卻這麼不爭氣,你對得起我嗎?”

“為了讓你過得更好,我放棄了工作的機會,全心全意在家照顧你,結果你卻不好好學習,你就這麼糟蹋我的苦心嗎?”

還有的父母對著孩子大吼大叫:“我為你付出了多少?我是上輩子欠了你嗎?你存心想氣死我啊?”

前文說了,生不生孩子,父母完全可以自由選擇,而養育孩子更是父母應盡的義務,為了子女放棄了一些事業的機會,也是父母心甘情願的,根本談不上是子女耽誤了自己。

假設最後孩子飛黃騰達,出人頭地,父母肯定會說:看見你現在的成就,當初為了你放棄工作也算值了。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的犧牲沒有換得預期的目標,他們無法在孩子身上感受到自己更高的價值,反而使自己的價值萎縮了。他們無法麵對這個結果,便將這些罪過推到孩子身上。

有的父母說:我為了你才守著一潭死水的婚姻,沒想到你不但不成才,還天天氣我。如果孩子反擊:我又沒要求你不離婚。父母則哭天抹淚地大罵孩子沒良心。其實,可以為自己人生負責的人,隻有自己。

而這些父母因為不能承受自己的失敗,往往需要找一個人替他們來背這些責任,孩子就是最好的人選。他們所表達的意思是:我為你做出了犧牲,你必須為我的生活、事業、婚姻質量、幸福負責,否則你就是對不起我;我之所以會有現在這個結果,都是我為你犧牲的緣故。

其實,這種邏輯很荒唐。會生活的人,會將事業和教育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即使偶爾顧此失彼也會很快做出調整,使兩者達到平衡。有的人把教育孩子的失敗歸咎於自己工作太忙,可事實上有的人工作更忙,孩子卻教育得很出色。不管是工作還是教育,最重要的是方法是否合適,如果方法不對,自然無法取得預期的結果。

當我們看到這些愛的誤區後,真愛也就不難理解了。

那麼,什麼才是真愛呢?

(1)真愛是平等和尊重

要讓家長認為孩子和自己是平等的,這點最難。當我說真愛孩子的首要前提是平等,很多家長往往很不高興,有的直接表達出完全不認同:“平等?男女之間可以講平等,但孩子是我生的,他生下來就得叫我媽,要是和孩子講平等,他還會聽我的嗎?這世界不就亂了套嗎?”有的甚至說:“那我教訓孩子,是否意味著孩子也可以教訓我?”

這就錯誤理解平等的含義了。家長之所以這麼害怕和孩子講平等,就是認為一旦和孩子平等,孩子就可以爬到父母頭上,和父母對抗,向父母叫板。這種擔心恰好反映了父母對於控製權的欲望,擔心孩子不受自己掌控。

所謂和孩子平等,是要求家長把孩子作為和成人一樣獨立、平等的個體來對待,而不是家長的附屬。家長要在思想和行動上徹底地改變。當孩子做錯時,不僅給孩子解釋的機會,更要給孩子改正的機會。在批評孩子之前,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更要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在說話做事前,先征求孩子的意見,把他當成朋友,用商量的語氣說話,用信任的目光做事。在做決定前,不僅要考慮孩子的感受,更要重視孩子的反饋。

如果你如此對待孩子,不用擔心孩子會沸反盈天、沒大沒小,那隻是你自己在心裏製造的恐慌。和孩子講平等,不但撼動不了你作為家長的地位,還會讓孩子願意信任你、熱愛你,更會用他最好的表現和精神風貌回報你。

尊重一個人就是尊重他的權利和義務。父母要求孩子尊重自己,卻很少要求自己尊重孩子。比如,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記被發現了,孩子非常不高興,認為父母侵犯了自己的隱私,父母卻毫不在意地說:什麼隱私啊?你人都是我生的,我看一下你日記怎麼了?再說我也是關心你,怕你學壞,怕你早戀……孩子聽後,憤怒地摔門而去。

尊重永遠都是雙向的。平等是尊重的基礎,當父母能夠做到平等地對待孩子,尊重往往就已經存在了。

(2)真愛是放手

古語雲:父母在,不遠遊。否則,便是不孝。孩子從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再到長大成人,父母傾注了太多心血,正因為愛,才從心裏恐懼孩子和自己分離,舍不得孩子自己動手,於是包辦孩子的生活,扼殺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父母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而是將他看作自己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全部,是自己的生活需要、精神支柱、價值體現,以這種心態來養育孩子,孩子無論在生活中還是精神上都無法擺脫父母的精神枷鎖。

最近看過一部電視劇,裏麵有個男女相親的片段。兩人相見,無論女方問什麼問題,男方都說“我媽媽說,我媽媽說……”,相親還沒結束,女方就找借口逃離,然後跟閨蜜感歎:“這樣的男人,可以撐起一個家嗎?”

電視雖然有所誇張,但現實生活中肯定有這種表現的人。孩子的獨立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關注,很多人表麵看起來已經成年,心理上卻極端依賴父母,他們不知道該怎麼把握自己的生活,該怎麼實現自己的價值,隻會被動地等待父母替他們做決定,替他們安排好一切。可是孩子天生就如此嗎?不會,是錯誤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的這種或那種問題。真愛孩子,需要父母學會及時放手,鼓勵孩子獨立,追求自己的理想。

有一位教育家說:家長最好隻有一隻手。也就是說,要對孩子放開另外一隻手。

(3)真愛是理解和認同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主意,父母會說:“這孩子現在主意越來越大了。”“這孩子越來越不聽我們的話了。”這意味著孩子有了自己的意誌,按照自己的意誌在做事,但他的意誌和父母的意誌開始產生矛盾了。父母要理解孩子成長的需求。孩子雖然是父母所生,但他的性格、愛好、追求等未必和父母一樣。父母不應該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孩子,因為那是父母的意誌,不是孩子的意誌。不懂真愛的父母往往以“為了你好”來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當孩子的需求和家長的需求有衝突時,將孩子當成自我價值體現的父母,會以各種高壓手段逼迫孩子聽從自己的意見,而真愛孩子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寧願讓自己在心裏留下淡淡的遺憾,也會笑著看孩子快樂。

(4)真愛是改變自己,影響孩子

很多家長致力於改變孩子,以期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成長,最後往往會發現花了那麼多精力,孩子要麼沒什麼變化,要麼越變越糟糕。而真愛孩子的父母明白改變是最辛苦的事,往往麵臨著很多痛苦,可是為了更好地愛孩子,願意改變自己的做法,調整自己的心態。

家長之所以努力改變孩子,不肯改變自己,主要是從心理上就認為自己已經一把年紀,難以改變了。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一個人不管到了什麼樣的年紀,都可以改變自己。不想去做的人總會找到借口,想去做的人總能找到方法。父母隻有先改變自己,然後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隻想著改變孩子,成全自己,最後隻有兩個結果:孩子一點都沒有變;孩子受父母做法的影響,也想著通過改變別人達到目的,不去尋找自身的原因。

(5)真愛是不斷學習,促進自我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小時候跟自己關係不錯,可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慢慢地就不願意和自己交流了。

合格的父母,是需要不斷學習的,包括學習更先進的教育理念或其他人正確的做法,甚至是向孩子學習。但很多父母注重孩子的學習,卻忽視自身的學習。可以這麼說,拒絕學習的父母,遲早會被孩子排出心門之外和被社會淘汰。跟孩子一起學習,可以使自己更了解孩子的世界,也更容易和社會接軌。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教育孩子卻是一門學問。每個人這門學問的掌握程度都有差異,沒有誰可以保證自己每時每刻都做得很棒,但是隻要每天都在學習,每天都在努力,這種積極的心態,就足以給孩子帶來良好的影響。

寫到這裏,要和家長朋友們暫時說再見了。其實,還有很多家長朋友關心的問題沒有寫到,因為孩子之間雖然有著共性,但更多的是差異性,所以出現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可是,很多問題看似不同,其實原理都大同小異。所以對於家長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孩子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法,而是樹立一種對自己孩子正確並且合適的教育理念。因為如果家長隻是掌握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當孩子出現下一個問題時,依然會茫然無措。如果孩子出現一個問題,家長就去書中尋找答案,永遠隻能跟在孩子成長的腳步後麵,而且,孩子製造問題的速度遠超家長尋找答案的速度。如此下去,遲早有一天,孩子給出的難題將是家長解決不了的。因此,家長需要一套正確可行的理念。

理念產生方法,方法指導日常行為。有了正確的理念,家長便不會在日常教育中無計可施。就像解數學題一樣,如果隻是背會了一道題,隻要換一下數字,或者稍作調整,就不知道怎麼解答了。但是假如掌握了這個數學題的公式,不管題目的數字怎麼變,總能解出正確的答案。正確合適的教育理念就好比公式,不管孩子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家長總能在這個理念的支撐下,想出最佳解決方案。所謂不變的是理念,萬變的是方法。

謹以此書獻給所有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