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聲拒絕道:“不好,我就要現在買,必須現在買。”
媽媽還是不想買:“可是這種鞋要兩千多呢,這個月給你買了點讀機,已經花了一千多了。寶寶乖,聽媽媽的話。”
孩子說了一番令人吃驚的話:“才一千多而已,是你們自己沒本事,賺的錢少,如果你們能夠賺大錢,不就沒問題了嗎?”
辰辰在旁邊嘀咕了一句:“媽媽,這個小孩真是不懂事。”
我摸摸辰辰的頭,繼續看著。
媽媽聽了孩子的話,並沒有生氣,連連對孩子說:“是,寶寶說得對,爸爸媽媽沒本事,賺錢少,所以寶寶就體諒一下好不好,等媽媽有錢了再給你買。”
孩子見媽媽還是沒答應,大發脾氣:“你們沒本事,為什麼要我跟著你們受苦?為什麼不把我送到有錢的人家去?”
媽媽繼續懺悔:“對不起,寶寶,是媽媽不好,讓你跟著受委屈。”
我終於看不下去了,插嘴道:“大姐,你一味懺悔可不行,應該試著跟孩子好好溝通一下。”
這位媽媽看了我一眼說:“孩子說得沒錯,確實是我們沒本事。如果我們是那種年薪百萬的人家,也不至於孩子要一雙鞋也舍不得買,是我們對不起孩子。”
我對這位媽媽的邏輯感到無語,也難怪孩子會這麼無理取鬧了。
這使我想起前不久的一件事。
那次,我們幾個家庭共度周末。中間聊起了春節去哪裏玩的話題,其中一個孩子問他爸爸可不可以帶他出國去玩。爸爸說出國太貴了,以後再帶他去。孩子一聽就不高興了,說為什麼人家的爸爸可以帶孩子出國,自己的爸爸卻隻能帶他在國內玩?爸爸解釋說,那是因為人家的爸爸賺錢多啊!孩子立刻反駁道:“那你為什麼不多賺一點,為什麼這麼沒用呢!”當時這位朋友非常尷尬,當場訓斥了孩子。孩子卻說:“你沒本事賺錢,就隻會罵我,隻能說明你無能。”朋友在我們的勸說下,沒有動手打孩子,隻是搖頭歎息著說,有時候想想,我們幹嗎要養孩子呢?小時候是個小白眼狼,大了就啃老,養孩子的父母都是想不通啊!
其他人也紛紛感慨現在的孩子缺少感恩的心。朋友埋怨了一通後,話鋒一轉,說:“其實孩子的要求也不是太過分,但我隻是一個打工的,如果我是老板,孩子的這種要求還不是小菜一碟啊。”
我問:“你是不是經常在孩子麵前說這種話呢?”
他點點頭說:“是啊,我也是為了孩子能夠了解我們家的現狀嘛。”
我說:“你這麼說,孩子的確了解了家裏的現狀。但是他不但不會體諒,更會覺得是你們虧欠了他。”
他不解地問為什麼。
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一些場景:
● 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爸爸拚命工作,回家歉疚地對孩子說:爸爸工作太忙了,不能像別的爸爸那樣經常陪著你。
● 父母遺憾地對即將大學畢業的孩子說:都怪我們做父母的沒本事,如果我們是×××局長,你就不用自己辛苦找工作了。
● 孩子要結婚了,父母愁眉苦臉地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對孩子說:我和你爸能拿出來的就這麼多了,都怪我們沒能力,不能像別的父母一樣,孩子還在上學就給買好了婚房。
我們再來看看這些話產生的後果:
● 爸爸忙了一天非常累了,想休息一下,孩子卻要爸爸立刻陪自己玩。爸爸試圖說服孩子,孩子卻理直氣壯地說:平時你就陪我不夠多,現在就是你彌補的時候,你還推三阻四的?於是,爸爸隻好放棄休息,拖著疲憊的身體遷就孩子。
● 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找到一份還不錯的工作,可是突然發現×××能力、業績全都不如自己,卻坐上了管理者的位置。一打聽,才知道人家上麵有人,於是回家衝父母發脾氣:我這麼努力還不如人家爸爸一句話,我真是背,沒有攤上有關係的父母。
● 孩子拿著父母的積蓄,買了不大不小的婚房,麵對每月的貸款,看著別人又購買了新車,埋怨父母:你們要是給我打好了基礎,我至少可以少奮鬥十年。
父母之所以會對孩子說這些懺悔的話,是覺得自己給孩子的東西太少了。可現實往往不是父母給得不夠多,而是太多了。以前物質匱乏的時候,孩子吃不飽,穿不暖,父母反而不覺得虧欠孩子。如今一切都好了起來,父母卻都把自己定位為罪人,因為沒有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生活,沒有替孩子解決更多的現實問題。父母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所以時不時地向孩子表達這種心情。父母這樣做是希望自己的內心能夠好受一些,更希望孩子能夠體諒自己。結果孩子的感恩之心越來越淡薄,怨憤之心卻越來越重。
本來孩子並沒有覺得自己受罪了,但父母經常向孩子懺悔,久而久之會使孩子真的覺得自己受罪了,開始在心裏責怪父母。當孩子真的遇到問題的時候,他不會認為這是自己應該解決的,而會認為這是父母沒有替自己解決好。如果自己沒有能力解決,他不是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而是責怪父母沒能力替自己解決。這種想法會在孩子心裏產生消極的影響。孩子不是從自己身上找差距,而是從父母身上尋找差距,直接的後果是孩子沒有擔當、缺乏責任心。
孩子太缺乏感恩和擔當,正是因為父母太愛把一切問題往自己身上攬了,把原本不屬於父母的責任都加諸自己身上,有事沒事喜歡向孩子懺悔幾句,唯恐孩子不知道我們多想給他更好的生活。這生生剝奪了孩子體諒父母、感激父母之心。
當我把“別向孩子懺悔”這個觀念提出來的時候,朋友反問我:“你不是一直主張要勇敢地向孩子認錯嗎?”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父母在工作上、人際關係上都能清楚地分析和解決問題,但在教育孩子上卻雲山霧罩。父母做錯了事,比如錯怪了孩子,或者答應孩子的事情沒有做到,如果父母為了家長的權威,不願意向孩子道歉,這顯然是不對的。可因為沒有讓孩子過上人上人的生活而向孩子道歉,顯然做過了頭。先不說能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父母沒有多少,即使真的到了那個程度,什麼都給孩子安排好,讓他一輩子不用發愁、不用奮鬥就是對得起孩子了嗎?如果真這樣做,我隻能說幸虧這些父母沒有達到更高的成就,否則隻會害孩子更快。“我爸是李剛”這樣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
作為父母,我們每個人內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生活得幸福。不說自己的孩子擁有得更多,但別家孩子有的東西,至少也不能缺。我們可以省吃儉用,也絕不虧待孩子,隻要孩子開心,再苦再累也覺得甘之如飴。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這種情懷很偉大,可是有一種愛更偉大,那就是讓孩子養成積極樂觀的性格,努力進取的品質,追求幸福的能力。做父母的責任便在於此。我們希望替孩子安排好一切的心態,其實對孩子並不好。
一個人沒有了自己的追求,沒有了自己的努力,不會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一輩子都會活得很空虛。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富二代精神空虛的原因。當他們失去了自己努力的動力後,必然追求一些暫時可以麻痹自己精神的東西,比如喝酒、遊戲,然而這樣做,暫時得到了安慰,過後卻更空虛,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父母留給孩子最大的財富並非父母的地位和金錢,而是珍貴的品格,這才是讓孩子受用一生的財富。父母沒有為孩子提供更優越的生活,並沒有欠孩子什麼,但是父母如果沒有讓孩子擁有珍貴的品格,才是真正欠了孩子。如果家長真的希望孩子生活得幸福,那麼愛孩子的眼光應該看得遠一些,再遠一些。
4.愛的真相
對孩子的真愛,可以簡單定義為:父母以培養孩子健康陽光的心理、積極進取的精神、追求幸福的能力等以孩子長遠利益為目的的哺育行為。
愛不是簡簡單單地付出,更不是隨心所欲地給予,而是一種需要為對方一生幸福負責的行為。
你愛孩子嗎?如果讓父母回答這個問題,很多父母肯定會說:當然愛了,我愛我的孩子勝過一切,我可以把我的一切都給他,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需要我身上的器官,我都會毫不猶豫地捐給他。
那麼,我們繼續往下問:你平時的行為中體現的都是對孩子的愛嗎?
父母有可能回答:當然了,我早出晚歸地為孩子忙碌,嘔心瀝血地照顧他長大,點點滴滴都是對孩子的愛,要是我不愛他,我會這麼做嗎?
我們再來看一個問題: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真正為了孩子好嗎?
父母有可能遲疑了:也許有些事情我做得不夠正確,但是我心裏絕對特別愛我的孩子。
是的,父母愛自己的孩子這點是毫無疑問的。我想父母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孩子安靜地睡在自己身邊,凝視著那張純淨的小臉,心中會有著無限歡喜,覺得孩子怎麼看怎麼可愛,怎麼愛怎麼不夠,恨不得把全世界都給他。當這樣的念頭產生時,我們心中會有一種使命感:我要給我孩子好的生活,我要照顧他長大,我以後做任何事之前都會先考慮這個小家夥。
那麼,我們再來看最後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愛才是真愛?
很多人認為愛是一種感覺。沒錯,可是光有感覺,而沒有行為支撐,絕對不是愛。所以,愛是體現在行為當中的。
對孩子的真愛,可以簡單定義為:父母以培養孩子健康陽光的心理、積極進取的精神、追求幸福的能力等以孩子長遠利益為目的的哺育行為。
愛不是簡簡單單地付出,更不是隨心所欲地給予,而是一種需要為對方一生幸福負責的行為。
那麼,真愛到底應該如何實施呢?
我們先來看一些愛的誤區。
(1)毫無節製的愛
這種愛通常表現為:事無巨細地包辦孩子的生活起居,將孩子的要求放在首位,無條件地滿足孩子。有點兒什麼好東西立刻想著給孩子;為了孩子一個過分的要求,夫妻雙方甚至全家都當成頭等大事來辦;隻要孩子開心,什麼都肯去做;平時舍不得孩子幹活,怕孩子累著;處處遷就孩子,唯恐孩子不高興或者受委屈;不放心孩子單獨外出,唯恐孩子出了狀況;孩子和其他孩子相處,生怕自己的孩子吃虧;等等。
我不為自己,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對孩子愛到了忘我,難道還不是真愛孩子嗎?的確,很多人把這種奉獻精神當成了真愛。其實,這已經遠遠偏離了真愛行為,不但不是愛,還是一種嚴重的害。表麵上看,這種愛很無私,因為這是一種付出,付出難道不是愛嗎?而事實上,這種愛隻照顧了父母想付出的心情,根本沒有考慮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會起到正麵還是破壞作用。所以,這種愛不但不偉大,反而是一種極端的自私。隱藏在這種“愛”背後的真相是,父母對孩子的強烈占有欲和控製欲。
在這種溺愛下長大的孩子,基本上已經是半個“廢人”。他們沒有生活自理能力,也缺乏獨立做事的能力,更缺乏努力奮鬥的精神。他們吃不起苦頭,遇事首先想到的是讓父母解決,沒有擔當和責任心,也缺乏同情心,隻會一味索取,不會想著付出,在“無私”的愛中成長為最自私的人。也許隻有等他們的“靠山”真正倒了後,才會逼得他們不得不獨立、堅強起來。
毫無節製的愛會從根本上腐蝕孩子,造成破壞性的結果,這與教育孩子的初衷完全相背離。也許一些父母小時候兄弟姐妹多,受到的關愛少,所以希望給孩子盡可能多的愛;也許父母是特別喜歡孩子的人,所以愛得忘我了。不管是什麼原因,這種行為的破壞性是毋庸置疑的。因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隻是在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而不是考慮孩子的長遠利益。
真正愛孩子,就要求父母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為,以孩子的真正成長為衡量標準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因此,真愛要求我們必須學會有節製地去愛孩子。
(2)投資回報的愛
經常聽到有父母對孩子說:寶貝,爸爸媽媽為了養你,花了多少心思,操了多少心啊,等我們老了,你會怎麼對待我們啊?有些更直白一點的父母說:我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大,你的吃喝住行樣樣都是我們提供的,你以後要是不孝順我們,那就是禽獸不如。有的父母則幹脆把話說白了:我們現在供你吃、供你穿、供你讀書,你可要好好爭氣,我們老了就靠你了。
我一直都說,當父母養育孩子是為了自己的將來打算,這種愛就一點也不偉大,甚至還不如我們平時買的養老保險。為什麼這麼說呢?買養老保險完全是出於你情我願,可孩子卻不能選擇自己不被父母生出來。從孩子被生出來那一刻起,他肩上就多了一個自己無法選擇的使命。
長輩經常教育晚輩,生養之恩大如天。我一直認為,其他人可以這麼教育孩子,但是父母本身不應該這樣對孩子說。因為父母可以選擇生不生這個孩子,可是孩子卻不能選擇。可能我的這種觀念挑戰了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觀念。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孝順父母、回報父母,父母生養了我們,這是比天還高比海還深的恩情,要是養育之恩都不回報,這個人就是豬狗不如。的確,我完全認同孩子應該好好孝順父母,在父母年老的時候陪伴父母、照顧父母。但無論是父母對孩子的生養,還是孩子回報父母的贍養,都應該以愛為基礎,而不能是等價交換。
可能有人會說,這不就是父母生養孩子,孩子贍養父母嗎?隻不過是說得好聽了點。
其實完全不是,我們來看一下這兩種行為會帶來怎樣完全不同的結果。
如果父母養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報答,必然會導致以自己為中心來教養孩子,讓孩子按照父母設定的路去走,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好好賺錢。為了這個目標不被破壞,父母會幹預孩子的行為,生怕孩子脫離了自己設定的軌道。比如有的父母不管孩子的興趣,要求孩子畢業後當醫生、當律師等。如果孩子稍有不從,就對孩子念叨自己是父母,讓孩子因為內疚而屈服於安排。比如“我生你養你,費盡心思,現在你翅膀長硬了,你就不聽我的話了”“你看,為了你我多辛苦,你以後可不能忘了我們”等。這會讓孩子在感受父母的愛時,心裏覺得無比沉重。
真愛應該是輕鬆愉悅的。我們生養孩子,是因為我們想做父母,我們想真誠地愛自己的孩子,我們在孩子的每一點成長中獲得了快樂,這便足夠了。
我們會看到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當父母拚命要求孩子回報的時候,孩子出於孝道或者社會輿論壓力不得不滿足父母的要求,可是內心往往冷漠不滿,對父母的付出多為物質,很少會床頭盡孝、承歡膝下。而父母精心栽培孩子,一切以孩子的成長為基礎,孩子卻往往時刻記掛著父母,除了盡可能為父母提供好的生活,更注重父母的精神生活。
這就是父母不同的做法在孩子身上的具體折射。前一種父母的行為是投資回報,在養育過程中缺少愛,其晚年往往也不會得到孩子的愛,即使他們在物質生活上得到了很好的照顧,親情的淡薄恐怕是終身無法彌補的缺憾。後一種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充滿了愛,在晚年的時候孩子會回報以愛。簡單地說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3)挑剔的愛
孩子考了第三名,向父母報喜,希望得到父母的誇獎,父母冷冷地看了一眼:“才第三名而已,有什麼值得高興的,等你考了第一名的時候,再來跟我們說吧!”孩子果真考了全班第一,父母高興了一陣,隨即又說:“班裏雖然第一了,但你在年級裏排第幾啊?要知道以後高考了,你的競爭對手那是全市全省呢,你再不加把勁怎麼行?”
隔壁家的孩子在市裏得了獎,父母羨慕得不行,回家就跟孩子說:“你看看人家,多給父母長臉,你什麼時候也讓我們露露臉?”
孩子工作後拿了第一個月工資,特意買了禮物送給父母。溫和一點的父母說:“現在你剛剛開始工作,賺的錢不多,我們也不要求你什麼,可是你自己得有個規劃,以後可不能讓我們失望啊!”急躁一點的父母說:“掙這點錢有什麼好高興的。人家一畢業就當上了經理,有房有車,公司還給配了秘書。要是以前你肯好好讀書,考上名牌大學,沒準我們現在也能像人家的父母一樣享享清福了。”
孩子謙虛禮讓,他們皺著眉頭說:“這孩子太溫和了,都不像男子漢,別人欺負他也不知道還手,長大後還不被人欺負死。這種老實巴交的性格,注定沒什麼大出息。”孩子脾氣剛硬,他們說:“做人要謙虛,你這樣以後誰跟你交朋友啊?你注定會孤獨死。”
他們心情很不好,正好孩子的表現又不盡如人意,於是借題發揮:“我在外麵已經夠累了,你還不讓我省心,我怎麼會生了你這樣的孩子啊?”
孩子需要父母陪,他們說:“你都多大了,還要人陪,別煩我行不行啊?”孩子終於習慣了獨處,他們又說:“你這孩子怎麼回事,眼裏有沒有父母啊。我們這麼大的人在這裏,你也不知道過來陪我們說說話?”
這些場景是不是特別熟悉?
不管孩子怎麼做,總不能使他們滿意,即使他們暫時露了笑臉,緊接著就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孩子則必須更加努力。可是不管孩子怎麼努力,總是距離他們的期望有一段距離,他們的期望就像天上的月亮,看得到,卻永遠也夠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