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分寸,決定孩子一生8(1 / 3)

第七章

愛沒法照搬,

愛的分寸靠自己

1.盡信書不如無書

沒有兩個孩子是完全相同的。書中的例子大多都具有代表性,但家長在運用書中的理念時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孩子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

周末,一個好友來看我,還帶來了她的一個好朋友。這位朋友在教育上有點困惑,讓她很想不通。

剛坐下,她就急急地開始介紹自己的情況。

她今年將近四十,畢業於上海一所不錯的大學。在當時還沒擴大招生的時候,能考入這樣的學校,是很不容易的。畢業後,她工作也幹得有聲有色。因為自己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她深刻意識到,對於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把孩子養大,所以在剛懷孕的時候,她就讀了不少教育方麵的書,以期讓自己做個負責的好媽媽。

等孩子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她就把書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教育當中。書上說對孩子要無條件接納,所以她很努力地去做這一點。孩子的表現卻一直差強人意,這讓她很失望。她覺得這套教育方法可能不適合自己的孩子,所以又買了一批理念完全不同的書。比如書裏介紹讓媽媽懶一點,她就盡量不再幫孩子做事,可孩子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差。後來,她聽一位同事說×××老師寫的書對孩子的教育很有幫助,她趕緊又把這本寶典請回了家,按照書上的指示教育孩子。可孩子總是一陣好一陣壞,反反複複,這可愁壞她了。

她說她知道打罵孩子、嘮叨孩子都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可是自己什麼都沒有做,隻是盡量科學地去愛孩子、教育孩子,為什麼孩子還變成這樣呢?到底是自己的孩子是特殊中的特殊,還是那些書都是胡編亂造的?

好友為她補充道:“她可一點都沒有誇張,我沒見過比她還用心還負責的媽媽了,家裏光教育的書就擺了一櫥窗,沒事就跟孩子交流溝通。我認識她到現在,都沒見她和孩子大聲說過一句話。要說她家孩子也沒有特別大的問題,就是這付出和回報嚴重不成比例啊!”

她點點頭說:“我知道所謂的天才啊神童啊千百年出不了幾個,我也不奢望,我隻希望盡自己的努力好好教育我女兒,使她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可現在她不但不優秀,甚至比一般的孩子還顯得平庸,這實在有點讓我接受不了。要說我女兒智力有問題,我肯定不承認,我帶她去檢測過,她的智力完全沒問題,我想我自己是想不明白這個問題了。”

我說:“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你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大概就是犯了這個錯誤。”

她不解地問道:“這些書都是專家寫的,都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有他們指導,教育孩子不是更加事半功倍嗎?”

我分析道:“沒有兩個孩子是完全相同的。書中的例子大多都具有代表性,但家長在運用書中的理念時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孩子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如果看幾本書就能夠教育好孩子,那教育真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了,哪裏還會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呢!比如外國教育家寫的那些書,如果全部用在中國孩子身上肯定行不通,因為國情不同,整體社會環境也不同。但是有些理念是先進的,父母借鑒的時候既要吃透它們的意思,又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再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教育。比如你剛才說的要無條件接受孩子。這點我非常認同,因為我也是這麼想的。孩子需要百分百的接納和肯定,但是這隻是前一部分,百分百的接納是為接下來的教育做鋪墊的,是為了讓父母有更好的心態去和孩子交流,而不是不管孩子做了什麼,父母都認為自己應該完全接納,不去引導孩子。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某些毛病不能得到及時糾正,甚至孩子都意識不到這是缺點,更別提去改正了。”

她似乎有點聽明白了,點點頭說:“好像是這樣呢。”

我繼續說:“當這種教育沒有產生積極的結果時,你並沒有及時去總結它的優缺點,而是立刻認為這種教育可能不適合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還沒適應這種教育方法的時候,立刻給她換上另一種相反的教育方法。在你用前一種方法的時候,孩子覺得你很愛她,可是你換了一種之後,孩子一下子什麼都要親力親為,就會覺得你不再那麼愛她了。這種認識相當糟糕,她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你才不滿意她、不愛她。”

她一聽這話,立刻辯解道:“怎麼可能啊,我不知道多愛她,不管我做什麼,都是因為愛她啊!”

我點點頭:“你的心情我完全理解,如果你不愛她,現在就不會這麼苦惱地坐在這裏了。但孩子不明白啊,她在你反複的做法裏完全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不可能把所有心思放在成長上。這就是為什麼你的孩子表現一陣好一陣壞了。當她缺乏安全感需要你愛她的時候,她就努力讓自己表現好,來換取你的愛;而當她反感這種不穩定的教育時,她的表現是反感,也就懶得在你麵前表現了。”

她恍然大悟地點點頭:“那我現在該怎麼辦呢?”

我說:“其實你采取的兩種方法不可能完全沒用,也不可能完全有用,關鍵還是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教育孩子,一定不能急於求成,不可能家長上午看了一本書,下午孩子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根本不可能。但是隻要堅持正確的方法,假以時日再看,一定會發現孩子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在實行教育的時候,要及時反思,不斷調整,關鍵是不能人雲亦雲、盲聽盲從,必須結合孩子的特性。”

好友插嘴道:“其實說穿了就是古代經常說的因材施教嘛!”

我笑著點點頭:“可以這麼說。”

現在,家教書特別多,書中的理念很多完全不同。比如這本書說若要讓孩子好,媽媽就必須狠,可另外一本書說,媽媽必須充滿愛。到底哪種觀念才是正確的呢?隻能說都有一定的道理,至於具體實施哪一種,要根據孩子的情況,也要根據不同的事情。比如孩子吃飯不聽話,這時候媽媽就要學會狠了,如果端著碗追在孩子後麵,苦口婆心才能喂上一口,肯定會害了孩子。

另外,很多媽媽在購買這類書籍的時候,往往是已經在實際教育中遇到了難題,期望找到解決辦法。但是教育是個完整而係統的工程,即使書上的問題和自家孩子差不多,也要具體看程度是否一樣,否則也未必有效。對於孩子的頑疾,有時候甚至可用一些常人想不到的辦法。

下麵這兩個故事,也許會讓家長們得到一些啟示。

有一個高中生,因為學習壓力大,於是模仿別人開始抽煙,抽著抽著就上了癮。父母知道後,嚴厲地批評了他,勒令他必須戒掉。孩子表麵答應了父母,可還是忍不住偷偷地抽。父母又苦口婆心地勸他不能染上這個壞毛病,他很無助地說,其實自己也希望可以戒掉,可是一煩躁起來,煙癮就上來了,忍著很辛苦。

有一次,媽媽看見他又在房間裏偷偷地抽,問他煙就這麼好抽嗎?孩子說是的,那是一種精神依賴。媽媽一聽,什麼都沒說,轉身下樓去買了兩條香煙給孩子,說:“既然你覺得抽煙的感覺這麼好,媽媽不再阻攔你,你也不用再偷偷摸摸地抽。從現在開始,你就正大光明地抽煙,必須把兩條煙抽完了,你才能幹其他事情。”

孩子開始不停地抽煙,但抽完第二包的時候,孩子把剩下的煙往地上一扔:“媽媽,我受不了了,嘴巴都麻了,嗓子也很難受,我現在看見煙就要吐了。”就這樣,這個孩子真的把煙給戒了。因為他一想起這次的經曆就對煙再也提不起興趣來。

這位媽媽用這種特殊的方法成功把孩子的煙癮戒掉了。

一個孩子迷上了網遊,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經常趁父母上班後溜回家打遊戲。父母氣得把電腦砸了,孩子幹脆在外麵上通宵。父母經常滿大街找他,甚至用經濟製裁來對付他。但孩子手裏有著為數不少的壓歲錢,又有長輩的疼愛,根本就不缺錢。父母怕他在外麵徹底學壞,隻好又買了台電腦回家。

期末成績出來,孩子門門功課都紅燈高掛。父母意識到再這樣下去這個孩子就徹底毀了。第二天,媽媽跟單位請了半個月假,孩子對於媽媽不去上班很意外。媽媽說:“遊戲這麼好玩,媽媽陪你一起玩。這半個月裏,我不去上班,你也不用去上學,我們就好好玩半個月吧。”

孩子一聽有這種好事,高興得很,非常耐心地教媽媽玩遊戲。媽媽說一起玩遊戲可以,但是這半個月裏兩人都不能出家門,並且不準幹其他事情,就是一門心思玩遊戲。孩子愉快地答應了。

前三天,孩子玩得特別高興,以前玩遊戲還得擔心挨罵,現在可是媽媽恩準的。到了第七天,孩子漸漸覺得有點厭煩了。以前爸爸媽媽經常阻止,所以想玩的欲望特別強烈;現在媽媽不但不阻止,還跟自己一起玩,完全沒有以前那種感覺了。到了第十天,孩子跟媽媽商量能否幹一會兒其他事,媽媽說不行,咱們有言在先的。到了第十三天,孩子受不了了,實在不想玩了。他想出去透透氣,想做點其他事,但媽媽堅決反對,要求他言而有信。這樣堅持到十五天,孩子跟媽媽說:“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想碰電腦遊戲了,快點把電腦從我房間裏搬走,我一看見它就想吐!”果然,孩子對電腦遊戲徹底失去了興趣,半年後,電腦上積滿了厚厚的灰塵。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教育孩子不能一味勸導壓製,特殊問題可以用特殊辦法解決。教育本身根本沒有框架,就像水沒有形狀一樣,我們根本無法說出水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但它裝在不同的容器裏,就會呈現不同的形狀。如果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製宜,教育好孩子將不再是難題。

2.實施快樂教育還是成功教育

如果把快樂教育和成功教育當作兩個需要分離的方法,那則是教育觀念中最大的誤區。在現實社會中,處處不成功的人,很難獲得快樂。但是以極端的方法去追求成功,同樣也不快樂。

我們希望孩子快樂幸福,也希望孩子出類拔萃,可是很多時候,總會麵對一個尷尬的問題:到底是對孩子實施快樂教育,還是成功教育呢?

之所以想在此跟大家探討這個問題,源於一次和朋友網上聊天。

那天上午,我在網上碰到了曾經的同事,彼此聊了聊近況,她突然問我:“你會對孩子實施快樂教育還是成功教育呢?”

不等我回答,她又發過來一句:“你這麼重視孩子情感發展的人,肯定會選擇快樂教育吧!”

我回過去:“快樂教育和成功教育有衝突嗎?我們必須得二選一?”

她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很多時候必須得有所選擇。比如,孩子不喜歡去學校,可是為了他好,我必須逼著他上學;孩子喜歡打遊戲,為了他好,我一定要阻止他打遊戲。如果我對孩子實施快樂教育,我應該讓孩子想幹嗎就幹嗎。”

然後她說了一件事。上個星期,孩子在班級裏排名倒數第八,全家都很不高興,所以決定剝奪孩子的一些興趣,比如打遊戲等,好專注於學習,可是孩子變得很不快樂。這使她產生了疑問,自己這麼做到底是對還是錯?如果想讓孩子快樂,必須放棄對成績的追求。所以,她特別糾結。

我想她是真正愛孩子,在乎孩子的心情,所以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而很多家長明明知道孩子不快樂,但是依然會逼著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而不會把孩子的情緒太當回事。

實施快樂教育還是成功教育?這其實也是很多家長想不通,甚至有誤區的地方。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本來是兩個完全可以相互促進的選擇,家長卻把它們對立起來,非得逼自己做二選一的選擇題。

老公問過我一個問題,他問我更喜歡辰辰還是更喜歡他。我當時的回答是這樣的:“我喜歡你,也喜歡辰辰,不存在更喜歡誰。何況你們兩個一個是我的愛人,一個是我的孩子,並不衝突。我喜歡你,自然喜歡和你一起生的孩子。我喜歡孩子,也因為我喜歡他的爸爸。何況,這兩種愛是相互促進,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如果我不喜歡和你生的孩子,你會覺得我足夠喜歡你嗎?而如果我很討厭你,你覺得我麵對和你生的孩子,會沒有遺憾嗎?”

成功教育和快樂教育這個問題也是一樣的。我們可以做一下假設,家長給孩子一個完全自由的環境,讓孩子快樂地成長,隨便孩子幹任何事而不做引導。孩子不愛做作業,那就不做吧!孩子不愛去上學,那就不去吧!孩子想買什麼,那就給買吧!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就會快樂嗎?我想當其他孩子學有所成,而這個孩子學習和生活都是一團糟的時候,他內心不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因為即使父母願意給他完全的自由,還有社會和學校環境在影響他。

孩子雖然不是成年人,但是他同樣會受到這些環境的影響和製約,而且孩子越大,這種製約的作用會越來越明顯。比如,人家畢業後,找到了不錯的工作,而他什麼學曆都沒有,根本找不到工作,因為從小到大的放任自流,更使他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連立足都成了問題,這個孩子還能快樂得起來嗎?連自立都是問題,他以後的愛情和婚姻會很成功嗎?肯定不會。

快樂來自很多方麵,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來自於成功。事業的成功、愛情的成功會使一個人產生極大的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就是快樂的最大來源,並且會從快樂上升到幸福。

很多家長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就讓孩子去追求成功。但成功了就快樂了嗎?這顯然也不是絕對的。看到這裏,你可能覺得像繞口令。既然快樂來自於成功,那麼顯然就是成功更重要啊。成功了,孩子就快樂了,那孩子為什麼不快樂呢?所以,我們再來把這個問題抽絲剝繭一下。

從心理學上來講,隻盯著一件事,比如成功,是非常累的,因為過於強化目標,一旦目標沒有達成,會使人產生深深的挫敗感和焦慮感。所以不能把成功當作唯一的目標,那樣既不現實也不可取,隻會把家長和孩子都弄得疲憊不堪。

所以,我提出一個新的理念:用快樂的方法取得最大的成功。

我曾把這個理念告訴身邊的人,很多人剛聽到的時候都有一個反應:我們誰不希望這樣啊?問題是這現實嗎?你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啊?

如果我們真的能明白快樂教育和成功教育之間的聯係,那麼這個命題既是現實的,更是最好的選擇。

前提是,我們要先認識幾個問題:

(1)家長追求成功的方法正確嗎

很多家長覺得讓孩子學習,孩子都覺得很痛苦,所以隻要讓孩子學習,就是違背了快樂教育。可事實是,不讓孩子學習,孩子一樣不能獲得快樂。所以,家長要做的就是不要過於苛求成績,隻有把心態調整到最佳狀態,以一種積極愉快的態度去影響和引導孩子,孩子感受到了輕鬆和自由,才會不排斥學習。隻有這樣,孩子取得的成功才會越來越多,並且不會在取得成功的過程中感到痛苦。

(2)家長追求的成功是否是孩子的選擇

除了學習,孩子要麵臨很多類似興趣等的選擇,有些家長按照自己的意願替孩子做主,不顧孩子的喜好,才會覺得成功和快樂是相互排斥的。這樣的話,即使孩子在這方麵取得了某些成就,孩子也感受不到快樂。比如孩子長大後,他想當一個老師,父母卻要孩子去做律師,因為父母覺得這是為了孩子以後取得更大的成就,但孩子不能從事自己喜歡的事,他同樣不會覺得快樂。所以,如果父母能夠更多地關注孩子的興趣,加以好好的引導,會比替孩子設計一條理想之路成功得更快。但是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想法淩駕於孩子的選擇之上,那麼確實需要在成功和快樂中做一個二選一的選擇題了。

(3)快樂教育和成功教育缺一不可

父母實施了恰當的方法使孩子取得了成就,孩子內心的快樂是不言而喻的。孩子為了經常體會到這種快樂會更加主動地去追求更大的成功。如果把快樂教育和成功教育當作兩個需要分離的方法,那則是教育觀念中最大的誤區。在現實社會中,處處不成功的人,很難獲得快樂。但是以極端的方法去追求成功,同樣也不快樂,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認識快樂和成功的本質。打個通俗的比喻,要一個人去選擇父母還是愛人,不管這個人選擇了誰,總是無法真正開心的,隻有使父母和愛人相處得融洽,才能感受到幸福。所以,快樂教育和成功教育同樣重要,隻能相互促進,而不能相互分離。

我們在教育辰辰的過程中,一直很在意他是否快樂。我們把他的精神狀態看得很重要,但這不意味著為了讓他快樂,我們就會放棄一些原則。關鍵還是需要家長自己想通,如果為了使孩子得到一時的快樂而縱容他的話,那麼孩子要承受的就是長久的不快樂,這其實是違背快樂教育的。借用一句話,就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3.父母虧欠孩子的是什麼

父母沒有為孩子提供更優越的生活,並沒有欠孩子什麼,但是父母如果沒有讓孩子擁有珍貴的品格,才是真正欠了孩子。

周末,我帶著辰辰去商場買文具。旁邊走來一對母子,孩子似乎不想買文具,一直想把媽媽拖走,媽媽卻不願意走。孩子有點不高興了,一邊嚷著要買一種新出的鞋(孩子當中挺流行的),一邊使勁拽著媽媽走向兒童鞋區。

媽媽苦著臉說:“寶寶,這鞋這麼貴,我們下次再買好嗎?等媽媽拿了獎金,就給你買,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