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絕倫的地下發現
1996年4月,彭州市西大街在建築過程中發現一處磚砌窖藏,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彭州市博物館的考古學家賡即趕往現場,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考古學家在現場看到,這是一個磚砌的地窖,長約1.2米、寬約0.19米,根據青磚的製作工藝及形製,估計這是一處宋代窖藏。那麼這個被密封得嚴嚴實實的地窖中會埋藏著什麼東西呢?是當時的錢幣、佛教石刻,還是其他的珍貴物品?
考古學家們小心翼翼地揭開地窖上麵覆蓋的紅砂石板。紅砂石板共三塊,當最後一塊石板被挪開時,考古學家們看見銀色和金色的光芒從地窖中射出來。定睛細看,原來地下窖藏著滿滿一坑宋代的金器和銀器。這些距今已有近千年的金銀製品經過漫長時間的地下埋藏,仍然散發出光潔如新的柔和光亮,仿佛是剛剛從博物架上搬下來的。這批金銀器皿大多是實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金碗、金盞、金杯、金釵以及各類銀壺、銀瓶、銀盞、銀杯、銀碗、銀茶托、銀盤、銀器蓋等,均按器物大小疊放於窖坑內,大件的器皿擱置在最底部,小器皿則疊放於大器皿內,層層疊疊壘於窖坑中。經過清理,共出土銀器323件、金器27件。如此數量眾多、造型精美的宋代金銀器在成都地區發現尚屬首次。
從這批金銀器上的銘文看,它們絕大部分產於南方,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就產自四川,有官家金銀作坊生產的,也有民間製作的精品。值得注意的是,器物上的銘文顯示絕大多數的器皿屬於一個姓“董”的家族,而少量的器物屬於一個姓“齊”的家族。很顯然這是兩個官宦或有錢人家,這些被窖藏的金銀器皿當初就擺放在這兩個家族的餐桌上。仆人會捧著那個精致的銀茶托給主人送上一碗熱茶,就像《紅樓夢》中的丫鬟給賈母或王熙鳳敬茶一樣。還有那支空心的金釵,不知當時是插在董家小姐還是齊家太太的發髻上?仔細品味那支金釵,似乎能聞到脂粉的香味和女性頭發所特有的清香。還有那把鳳頭形蓋的銀執壺,當初兩大家族一定用它溫過酒,款待過前來做客的貴賓。各式各樣製作精良的金銀器皿裝著美味佳肴,陳列在一張古老的八仙桌上,太太小姐們熱熱鬧鬧地圍坐著,舉起銀質的筷子享受一日三餐。下人和奴仆們在清洗完這些珍貴的器皿後,會用紗布把它們揩拭得幹幹淨淨,然後安放在碧紗櫥裏,像文物一樣陳列起來。
也許這就是這批金銀器皿在下窖前的樣子。至於董家和齊家這兩個家族是何關係?是官場上的朋友,還是有姻親關係的“親家”?現在已無法弄清楚了。那麼,是何原因使得董家和齊家要把這些金銀窖藏在地下呢?最大的可能性是由於戰爭。宋元之際,是南宋和北方的蒙古人對中原大地展開激烈爭奪的時期,戰火長達數十年,尤其是成都地區的宋蒙(元)戰爭尤為慘烈。當戰火接近成都時,也許董家和齊家這兩個在當地享有威望的家族正打算逃難呢。他們把細軟和金銀貨幣都帶在身上,而把這批不便於攜帶的金銀器皿都窖藏起來,以便等到戰爭結束之後,再回到故鄉挖掘出這批器皿。可以想見那是一個月黑風高之夜,窖藏的行為是在秘密狀態下進行的。
董家和齊家夢想著重返故鄉,然而他們走後卻一直沒有回來過,這一坑精美的窖藏就這樣靜靜地長眠在地下,直到現在才又重見天日。
每一件都是珍貴的器皿
這批近千年前的家庭日用器皿在當初一定是平常的,不過是用來盛盛菜、溫溫酒、裝裝蓮子羹,然而對於現代的人來說,它們卻是如此的珍貴和稀少,以至於我們可以把它當藝術品看待。審視每一件器皿那繁複的花紋、柔和的光澤、美觀的造型,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