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質菊花形碗 這種形狀的碗一共出土兩件。碗的整體花紋被錘揲成盛開的菊花形狀,碗底是喇叭形的。精妙處在於碗底的內心,被製作成凸起的圓形花蕊,這顆隱而不現的花蕊就像是樹枝上的花朵一樣支撐著碗體碩大的花朵。碗底花蕊外圍還飾有一圈花瓣,瓣上刻畫的葉脈紋路清晰可見。碗的口沿有32曲,每一曲叫人想起一片菊花的花瓣。碗體和碗底當初是被焊接在一起的,焊口連接處的痕跡比較明顯。
金質五曲葵口盞 這隻金盞的外形像一朵盛開的向日葵,盞壁被“S”形的葵花瓣分成相互疊壓的五瓣。碗底呈喇叭形,碗底內部也如菊花形金碗一樣凸現一個花蕊,花蕊向四周綻放形成一朵五瓣花。碗的內壁飾有五片葵葉,葉身瘦長,葉子上的紋脈異常清晰。這隻金盞在製作時,也是先做好碗體和碗底,然後再通過高溫把它們焊接在一起。
金質瓜形盞 這種罕見的瓜形盞共出土兩件,形狀完全相同。它的外觀看起來就像一隻橫躺著的瓜,整體呈五棱瓜形,每一棱中描繪著魚紋卷草圖案,尤為雅致清新。瓜的一端有一枝扭擰一圈的瓜藤,另一端為凸起的瓜蒂,瓜蒂上飾有小碎點紋,瓜蒂四周則是五瓣葉片。通體磨光,金光燦燦,真如秋天裏一隻熟透了的瓜。
金高圈足杯 這隻金杯比上述金質的碗盞更深,雖然花紋沒有上述碗盞精美,但杯身外壁銘刻一個吉祥的“吉”字,讓人聯想起壽比南山、吉祥如意等中國傳統的幸福觀。
金質六曲葵口圓底杯 外觀呈葵花形,整體分為勻稱的六瓣。考古學家在清理時,發現杯底有一行用毛筆書寫的蠅頭小楷,大約是當初主人窖藏這批器皿時作的記號,可惜字跡已經模糊,僅能辨出一個住宅的“宅”字。
金釵 金釵一共出土19件。可以想見當初董家和齊家人口很多,妻妾成群,否則哪裏用得上那麼多值錢的金釵呢?釵又分成實心和空心的兩種。實心金釵共18件,外觀呈“U”形,按釵頭形狀又可分為方頭釵和圓頭釵兩種。其製作方法為:先將一根長的金條彎曲對折,形成分開的兩叉,然後再在兩叉上拉絲成形。釵頭釵尾的銘文通過辨識有以下一些:“張十二郎記”“汪家造十分”“何十三郎記”“王家十分”等。“張十二郎記”與“何十三郎記”應當是打造金釵的店家的標誌,既是店家名,又是店主人的姓名排行標誌。其餘如汪家造、王家造也是店家名號的標誌,“十分”則指這釵是由十足真金打造的,並非糙金假貨。空心釵的紋飾要比實心釵華麗,製作也更為精美,不但釵頭有葵花形蓋,而且釵身還飾有牡丹、蓮花、桃花等花枝圖案。這種空心釵的製作方法是先將金塊捶揲成金皮,然後再卷成筒狀進行折疊彎曲,釵頭及釵身的花紋采用高浮雕技法雕鏤而成。
金簪 共出土一支。簪頭雕飾有一周聯珠紋,內飾纏枝牡丹花;簪身用碎點紋連成卷雲紋兩朵。簪身有一行銘文,但現已無法辨認。
銀質如意雲紋梅瓶 共出土兩件。小口、大腹、小底、瘦高,跟一般的花瓶沒什麼大的差異,通身飾滿如意雲紋,散發著銀質器皿特有的柔和而親切的光暈。口唇部位是用一根細細的銀條焊接而成,瓶底和瓶身也是事先製作好,然後焊接到一塊兒。該瓶口部刻有一個“董”字,瓶口瓶底的其他銘文已無法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