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滅的火焰:青羊宮與琉璃廠窯址(3 / 3)

琉璃廠窯生產各類產品,既燒製皇家建築用品和冥器,也燒製民間日用陶器和殉葬用品。已經被證實使用過琉璃廠窯產品的墓葬和遺址,包括著名的王建墓、明僖王陵、明代蜀王太監墓以及大量的宋代墓。

著名考古學家馮漢驥先生在《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一書中認為:王建墓出土的陶盆、四耳罐、六耳罐和碗,“其時代約為唐中葉以後至北宋,成都附近此時期的墓葬中均出此類陶器”。由此看來,當地大量燒製的產品,非琉璃廠窯莫屬。從工藝上看,琉璃廠窯生產的陶瓷器胎呈紫紅色,在白色護胎釉下麵還施有一層米黃色半釉,而且能燒製黑、黃、紅三彩陶瓷。

北宋時期琉璃廠窯最主要的產品是日用陶器,這一點從窯址遺存和當時的墓葬中可以得到證實。比如北宋墓中比較典型的陶碗、陶執壺、小陶罐、雙耳陶罐等,尤其是用綠釉繪卷葉草紋的直口、長頸、圓腹五係大罐,跟琉璃廠窯所出五係大罐完全一樣。南宋時期,琉璃廠窯則大量燒製武士俑、文俑、人首鳥身俑、狗俑等殉葬品,這些器物的麵貌是如此雷同,以至於我們能在成都地區的南宋磚室墓中成批找到。

到了明代,成都琉璃廠窯已被收歸官辦,專門為地方政府生產各類高質量的宮殿建築用料、豪華瓷器和陪葬用品,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官窯。關於這點,有以下的材料作為證明:1955年1月在成都外西瘟祖廟發掘的明太監丁祥墓中,其墓誌銘有一段文字說:“為至正德初,侍於今上,尤重其能,屢命於琉璃廠董督陶冶,建諸瓴甓。”這個名叫丁祥的太監比較能幹,被當時的皇上任命為專管修建和采購物品的內官,琉璃廠窯生產的瓦呀磚呀、陶器瓷器什麼的,都歸他管理和調撥,可見當時琉璃廠窯已經明確收歸國有。

成都琉璃廠窯生產的最優良的產品,我們現在仍能看到,那就是明代蜀王朱友壎墓(又名僖王陵)的地宮建築用品和數百件琉璃瓷俑。僖王陵的地宮前庭、正庭、中庭、後殿均使用色彩莊重的琉璃磚、瓦、鬥拱、龍紋溝等建築構件。這批由琉璃廠窯燒製的建築構件經過近500年的埋藏,依然光亮如新。該墓出土的琉璃釉瓷俑有多種顏色的混合搭配,瓷胎呈灰白色。這種顏色需經1200℃以上的高溫才能燒成,燒成以後的俑已經完全瓷化,敲擊時能發出清脆的金屬聲,而且吸水性弱,雖為數百年地下宮殿潮濕空氣所包圍,釉麵仍無一絲剝蝕。僖王陵出土的琉璃器物中,不管是建築構件還是各種冥器和實用器,皆製作規範、雕塑精細、造型美觀大方並保存完好,這說明成都琉璃廠窯在明代時的燒造技術是比較高超的。

此外,1963年發現的明太監江祥墓中出土的幾件琉璃廠窯產品也很精美。一件是翠綠琉璃釉蟠螭鼎形香爐,在爐蓋上,以昂首蟠螭為紐,爐足以三隻扭頭上昂的蟠螭頭為之,瓷胎呈灰白色,全身潤澤翠綠;還有一件嫩綠琉璃釉暗花瓶,在灰白胎的瓶腹上陰刻串枝蓮紋,然後施以嫩綠琉璃釉,其造型之美,設計之巧,釉色之潤,比例之協調,可謂巧奪天工,是琉璃廠窯難得的精品。

成都琉璃廠窯自清初就已停燒,究其原因,可能與明末清初成都地區戰爭破壞和人口大量減少有關。當時作為官辦窯廠,地方政府官員保命尚來不及,哪裏有心思來管理一座窯廠。張獻忠入蜀以後的一段時間,成都地區的城鎮大多淪為廢墟,成都本地人死的死、逃的逃。等到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開展以後,外省人來到這塊陌生的土地,他們對已經破敗的琉璃廠窯完全沒有認識,他們隻關心搶占土地,這座曾經輝煌的窯場對於新移民來說隻是一座廢墟或垃圾堆而已。

當最後一縷火焰在爐膛中熄滅的時候,成都琉璃廠窯像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痛苦而無奈地閉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