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滅的火焰:青羊宮與琉璃廠窯址(2 / 3)

作坊區發掘出的瓷器半成品或陶片有以下兩種:一是生活用品,如碗、盤、壺、罐、杯、盅、缽、盆、爐、甕、盞、粉盒、瓶等;二是文具等,主要有硯台和筆洗等。做好的瓷坯被晾幹以後,經過打磨,就可以在體表抹上一層均勻的白色化妝土,然後抹釉開燒。青羊宮瓷器的上釉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把器物倒過來,用手抓住器物的底部,將整個器物浸入釉水中,稱之為“蘸釉法”;另一種是用刷子往器物身上直接刷釉,稱為“刷釉法”。從窯址出土的大量瓷片來看,當時流行的釉色主要有豆青、青灰、青黃、青綠、黃灰、黃白、薑黃、醬黃、醬青等。尚未上釉的瓷坯本色大致有灰、灰白、黃、黃白、磚紅、紫紅、淡紅等幾種顏色。

瓷器作為比較貴重的物品,其外觀紋彩和裝飾是很重要的。總結青羊宮窯址所出瓷器紋飾,主要有弦紋、竹節紋、朵雲紋、蓮瓣紋、草葉紋、圓圈連珠紋、卷葉紋、龍紋、佛教人物故事以及釉下斑彩、彩繪等。可謂是繁花似錦、多姿多彩。有的瓷器釉下彩繪圖案非常漂亮,這種彩繪是在器物上釉以前,用飽蘸顏料的筆在瓷坯上繪製出來的。從事這道工序的人都是有一定藝術修養的民間畫師,每一次彩繪都是一次創作。盡管彩繪的過程也許是大量重複的過程,但它真實地傳達了大眾的審美情趣。

青羊宮窯址出土的最有價值的瓷器是“三彩器”,這種經過一次高溫燒成的釉下三彩標誌著釉色使用上的重大突破,它甚至比“邛三彩”(邛崍什方堂窯燒製的釉下三彩)還要早。

青羊宮窯址最興盛的時期是南朝至唐代這幾百年的時間,那時候一批批尚未冷卻的精美瓷器從窯膛裏被搬運出來,工人們用水和紗布去除瓷器上的煙垢以後,這些新燒的瓷器在陽光下泛出明麗的光彩。然後,它們被送往市內的專賣店銷售,或裝入“集裝箱”送往各地的瓷器店。當然也有因某種原因燒壞的瓷器,比如火不均勻或者沒有達到應有的高溫,這部分瓷器會被降價處理;還有的瓷器因在窯膛內擠壓破碎,那麼它們會被成筐成筐地扔進廢品堆積區內,等待著以後的考古學家把它們發掘出來。

到了唐代中期以後,青羊宮窯業明顯地衰落了。許多身懷絕技的工匠們不得不與他們的手藝告別,改行去當農民或做小買賣,眼睜睜地看著窯爐慢慢冷卻下來。煙囪不再冒煙了,過去熱火朝天的作坊現在落滿了鳥糞,雜草從拌泥池和瓷片堆中生長出來……是什麼力量使得一個數百年的老窯衰敗了?分析個中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新興的瓷窯在成都平原不斷湧現,如華陽的琉璃廠窯、都江堰的玉堂窯、郫縣的大墳包窯,以及邛崍的什方堂窯。尤其是邛窯生產的陶瓷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其產品精美實用,贏得了很大的市場份額,比如著名的新產品“省油燈”的推出,就受到千家萬戶的歡迎。這種能夠節省燃油的陶燈在四川地區多有出土,而青羊宮窯的產品則比較古舊和傳統,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二是外地陶瓷產品大量擁入成都市場,給了青羊宮窯沉重的打擊。四川地區的唐代墓葬中,曾經出土過越窯、銅官窯等外地產品,這說明當時瓷器的流通已經比較活躍。

三是農業的發展使得成都平原的竹木燃料不斷減少,加之青羊宮窯址地處平地,不能建築大型的龍窯和階梯窯,從而限製了溫度的提高和燒裝的容量。這些因素的結合,使一座數百年的川西名窯淪為荒野和廢墟。站在這塊曾經火熱的窯址上,讓人感到曆史的無情和事物變化的神秘莫測。我們緬懷這座古窯,就像緬懷一座被廢棄的城市。

琉璃廠窯

成都琉璃廠窯的創建年代始於唐代中期,這正是青羊宮窯開始逐漸冷卻和衰敗的時候,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新窯像東方初升的太陽,放射出令成都人感到眩目的光芒。琉璃廠窯位於成都東門外東南十裏的琉璃場,民國初年,這裏尚能見到兩座被廢棄的窯包。而據說在琉璃廠窯興旺發達的年代,這裏的窯包多達99座,占地總麵積達到一平方公裏,頗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