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區的古代窯址中,以青羊宮窯和琉璃廠窯規模最大,也最為著名,考古學家在大量的地下發現中,曾經見到不少由這兩座窯燒製的器物,都感到十分親切。窯址的功能除了滿足皇家或平民的葬器(如俑和各類冥器)之外,更多的是用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在鐵器、金銀及塑料製品尚不十分普及的時代,通過燒窯的方式生產的陶瓷器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青羊宮窯
青羊宮窯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因其窯址集中於成都西城通惠門外青羊宮附近而得名,是秦漢至唐代中期的“川西名窯”。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都地區的考古學家對該窯址進行了大麵積發掘,發掘麵積達兩千多平方米,找到了青羊宮窯址的窯爐區、作坊區和廢品堆積區。通過對這些地下遺存及瓷器殘片或半成品的分析,我們已經有足夠的把握複原這座古窯當年火焰熊熊、人聲鼎沸的場麵。
這次勘探和發掘共發現窯爐12座,它們是當初用來燒製陶瓷器的爐子,分別由火膛、窯床和煙道三部分組成。這些窯爐從類型上可分成直焰饅頭窯、平焰饅頭窯和龍窯三種。前兩種的年代較早,造型比較原始;而龍窯的年代相對要晚些,其容量更大,溫度更高,燒製瓷器時龍窯爐內的溫度可以達到一千多攝氏度。根據青羊宮出土龍窯的殘跡進行分析,它的總長度約為15米,爐壁和火膛均用厚重的青磚砌成。現場能夠看到窯床上因長年高溫燒灼留下的一層“痂”,窯床底部向火的一麵也有厚約10厘米的燒結硬麵,就像一個長期從事手工勞動的人手上留下的硬趼。同時在火膛內還發現大量的窯具和青瓷碎片,這些碎片大多是瓷器在重疊燒灼的過程中垮塌而打成碎片的。
可以想象,漢唐時期的成都燒窯工匠靜靜地坐在爐前燒窯,熊熊的火光映紅了他們的臉膛。這些工匠都是經過專門學習的,同時還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很好地把握火候和控製火力的大小,經他們料理燒出的瓷器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而沒有實踐經驗的人,大多不了解火焰、溫度與瓷器品質的關係,就像燒火做飯一樣,有的人燒出的飯很香,有的人卻把飯煮成夾生飯或幹脆燒成焦糊狀。
窯爐區有著長年不熄的熊熊火焰和滾滾濃煙。從現場遺留的燃料看,這座古窯當時是使用竹木作為燃料的,火膛前有堆積如山的幹木頭、幹竹子。可能當時青羊宮窯還專門設置了收購竹木燃料的機構,否則無法滿足幾十上百座窯的燃料需要量。從大量的窯具以及產品與產品的粘接情況來看,青羊宮瓷器的燒製大多采用無匣缽的“疊燒法”,也就是把做好的瓷器坯胎一件一件重疊在窯膛內,經過密封處理後,再進行燒製。小件器物的燒製一般采用“匣缽裝燒法”,即將瓷坯放入一個圓筒狀的耐火器物重疊起來燒製;而大型的瓷器隻能采用疊燒法,即根據器物的大小,在每一層瓷器中用支釘分開一定的空隙,便於透氣,同時也避免瓷坯相互疊壓造成破損。裝窯的師傅小心翼翼地把一件件瓷坯疊放好,層與層之間用三齒到七齒不等的支釘支撐著,滿滿一窯尚未燒製的瓷器像一堆蘑菇一樣陳列在窯膛中。支釘的痕跡從出土器物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比如盤口壺的盤口內就多留有規整的支釘疤痕,有的上了釉的瓷器底也可見支釘疤痕,它們是在燒製的過程中留下的。
作坊區是用來加工陶瓷坯子的地方,發掘清理中發現了拌泥池、拉坯操作台、陶水缸、八角磚井以及磚砌的水溝、水槽等。用作燒瓷的泥土先在拌泥池中攪拌。古人根據不同品質瓷的要求,可能加入不同的泥巴共同攪拌,使其軟硬適度,富有黏性。現場化驗的結果是,拌泥池中有一種紅色水層岩磨製後沉澱的石漿,這種石漿含有鐵的成分,能使瓷器的質地更加堅硬剛脆。泥土拌好之後,就被搬到拉坯台上製作成瓷器毛坯。拉坯台上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陶瓷模具,有的是手動的,有的是腳踩的。製陶工人穿著棉布的圍裙坐在拉坯台前,把一塊塊泥土做成器物,他們幹得非常認真、投入,像藝術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