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良好的適應能力

人生活在紛繁複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裏,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樣的變化,都能與之適應,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

6.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的偏離自己地年齡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麵都有表現,隻要在生活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製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在某個或某幾個方麵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準,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得到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如何培養健康心理

生活在這樣一個紛繁複雜和撲朔迷離的大環境裏,就要求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關注自己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親友的心理健康狀態。

怎樣培養自己健康的心理呢?可以參考以下幾方麵的建議:

1.了解自己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及人格,從而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情緒穩定、意誌堅強、人際關係和諧、社會適應性好、開朗樂觀的人。

2.培養積極、穩定的情緒。情緒消極、易激動、喜怒無常、多愁善感、壓抑、憤怒和悲觀失望的人,常易發生心理障礙或身心疾病。因此,應當學會情緒的自我調節,做到合理宣泄。

3.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主動與人交往。人都有交際的需要,隻有與老師、父母、同學、朋友正常友好地交往,才能使人消除孤獨感,獲得安全感和安慰感。個人苦悶的宣泄,可以使人心胸寬敞、心情愉快。

4.注意維護大腦健康。注意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結合,避免過度用腦,特別要避免持續緊張的學習和工作。做到勞逸結合、起居有常、飲食有節。

5.養成“凡事要思考,事後不後悔”的習慣。處理事情要分清輕重緩急,事先周密思考,才不致產生事後後悔的矛盾心理。

6.善於消除自己不良的情緒。不要使焦慮、憂愁、敵意及挫折感長期存在。

7.善於糾正自己非理性的觀念。

8.不斷調節自己的欲望,使其與自己的能力相適應。應與自己的過去相比較,才能看到自己的進步,激勵自己奮發向上。

9.善於獨處。必要時能獨自一人而不感到寂寞和自憐。

10.養成自我稱讚、鼓勵的習慣。在一個群體中,若得不到他人的稱讚與鼓勵,要學會自我肯定、自我激勵,才能使心理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