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患難中的幸福時刻(2)(1 / 3)

於是,她開始寫作,月筆表達出心中的情感。很難想象,這樣一個長期受痛苦煎熬(這個病糾纏了她48年)、隻有小學文化程度、執筆寫字對她來說都異常困難的杏林子,由1976年(34歲)開始寫作至離世,26年來,共寫作了散文、劇作等作品共80多部,除擁有廣大讀者外,文學界對她作品的評價甚高,看過她的書的人,無不深受激勵和鼓舞。多年以來,盡管杏林子的生活如同囚徒般地限製在一床一桌之間,然而,眼中有牆,心中卻無牆。山也罷,水也罷,詩也罷,畫也罷,都在她的心中自成宇宙。苦難猶如一張濾網,將她生命中的雜質一點點濾去,剩下的部分便澄澈如水。

“‘行到水盡處,坐看雲起時’,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時候我們真的以為走到了絕境,其實,說不定也正是另一種人生的轉承。”杏林子給我們留下了一句智慧的話語。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說得對極了,人生境界就是如此。在生命的過程中,我們埋頭勇往直前,到後來竟發現那是一條絕路,沒有路可以讓我們朝前走下去!山窮水盡、悲哀失落的心境難免出現。此時,我們應該如何麵對呢?不妨往旁邊或回頭看看,也許還會有別的路通往終點;即使根本沒有路可走了,往天空看吧,雖然身體在絕境中,但是心靈還可以暢遊太空,還可以很自在、很愉快地欣賞大自然,體會寬廣深遠的人生境界,於是,內心便會多出一絲希望來,再也不會覺得自己窮途末路。

有個成語叫“絕路逢生”,說的就是隻要有心去想,用心去做,總能夠想出辦法來,積極主動地奮鬥,就能走出困境,達到目標。

世間本沒有絕境,就看你肯不肯去做。如果你夠積極,夠主動,就能從一粒沙中看見世界,從一朵花中看見春天,通過對主客觀情況的分析比較,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希望所在,就能轉危為安,找到出路。

17位來自四川的民工,他們到新疆工作,本來打算步行到車站後再乘車到工地,但是他們走錯了方向,沒能到車站,卻走進了茫茫的沙漠。

當地的派出所接到了他們的求救信息後,立刻出動警車,深入到沙漠中進行營救。新疆的沙漠一望無際,沒有任何參照物,要在這樣的環境中尋找他們,談何容易?

營救人員打他們的手機,但沙漠中手機的信號時有時無,剛說了幾句話,手機便斷了線。尋找了許久依然是一無所獲,時間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了,沙漠的溫度白天高達50℃,況且沒有任何的地方可以遮擋陽光,這樣的環境是對人體極限的一種挑戰。

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搜索,營救人員終於找到了3位失蹤的民工,另外14人仍不知下落,營救人員隻有繼續深入險地。

這時忽然刮起了狂風,黃沙迎麵撲來,對麵看不清人影,能見度極低,為了減少傷亡,營救人員不得不停止了前進,把車子停在高處,並亮著燈,希望能在黑夜中給失散的民工指引方向,但漫漫長夜過去後,那些民工並沒有出現。

第二天,待狂風稍微減弱,營救人員又開始行動,終於找到了一位民工,但是這位民工已死去多時,眼睛也被烤幹了,營救人員心想,其他民工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想是這樣想,營救人員卻沒有停止搜索行動,不久後奇跡出現了,在一個泥潭找到了其餘失蹤的民工,他們脫掉了身上的衣服,在這個沙漠裏的泥潭裏滾動著,泥巴包裹著他們的身體,他們就這樣神奇地活了下來。這時他們走進沙漠已經過去了整整56個小時。

曾有一位作家,在股票交易中損失慘重,一下跌進貧窮的深淵。從錦衣盛食到潦倒寒酸,他並沒有泄氣,而是開始節衣縮食,勤奮寫作,期望能依靠賺取的稿費償還債務。他的朋友們為了幫助他渡過難關,組織募捐,許多人紛紛解囊,一些大公司、大財團更是不惜出巨資想雇用他終身寫廣告詞……他一一拒絕著這些難得的機會,把自己關在書房裏,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他緊咬著一個信念,隨著他一本接一本轟動一時的新書問世,他很快就償還了所有債務,建設起自己的新生活。

這位作家就是享譽世界的馬克·吐溫。不管情況變得多糟糕,我們都不要失去信心,要堅信,總會有時來運轉的機會。

遇到“絕境”,似乎意味著我們還不夠強大,借此機會努力學習,頑強拚搏,超越自我,絕境自然就會成過去時。

自古英雄多磨難。一個平凡人成為一個領域或者一個時代的英雄,是挫折和磨難使然,因為英雄和平凡人的區別就在於,英雄不僅沒有在逆境中退縮,沒有在絕境中放棄,而是知恥後勇,在逆境中磨煉自己,在絕境中證明自己,書寫了任何人都不曾想過的神話。絕境並不可怕,準確定位並發揮自我優勢,就是突破絕境的利器。很多時候,隻有當生命到了絕境,內在的潛力才會勃發而生。隻要不在心中種下荊棘,希望就能帶我們走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