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麵對整個旅程,重新發現我們自己的價值觀並且重新采納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方式,讓我們能夠在真實中遊曆每一天和體驗更多的幸福時刻,這才是最重要的。
從前,在世紀更迭時期,有一個猶太小男孩住在一個靠近俄羅斯帝國的小鎮上。那是個沙皇士兵、哥薩克騎兵迫害每一個猶太人居住的村莊的時代。每一天在買賣交易的時間,哥薩克騎兵騎著他們強壯的馬闖入鎮上,打散猶太人的貨物和器皿,高聲宣讀沙皇限製猶太人自由的最新敕令。然後匆匆離去。
這個男孩非常愛自己的祖父,他是村子裏的拉比。所有的鎮子裏的猶太人都認為他們的拉比和亞伯拉罕或是摩西一樣有智慧。每一天,這個小男孩都和他的祖父從他們簡樸的家中步行到市中心去。哥薩克騎兵們都會騎著馬,塵土飛揚地來到這裏,負責的士兵高聲宣讀今天的敕令:“從今天起,猶太人一次不能買賣超過5個的馬鈴薯,”或者“沙皇規定所有的猶太人必須馬上將他們最好的牛賣給政府。”而每一天,同樣的事情都會發生:這個老拉比和其他人一起聽完這個敕令,然後他會舉起他行走用的拐杖,在哥薩克騎兵麵前揮舞著,並且高聲宣布道:“我抗議!我抗議!”而那時,其中一個哥薩克騎兵在騎馬離開之前,就會到人群中,用他的馬鞭抽打拉比並大聲叫道:“安靜,你這個老蠢貨,”拉比摔倒在人群之中,他的夥伴迅速把他扶起,拍落他身上的灰塵,讓他的孫子把他扶回他們的房間。
一天又一天。一個月接著一個月,這個小男孩在恐懼中注視著這個不停重複著的場景。終於。他再也不能緘默不語了。一天,當他護送著他渾身淤傷的祖父從廣場回家時,男孩鼓起勇氣,“親愛的拉比,”用一個顫抖的聲音問道,“為什麼你每一天都要大膽地說反抗沙皇,而你知道那些士兵也會因此打你?為什麼你不保持沉默?”
拉比麵帶微笑,溫和地看著他的孫子回答說:
“因為如果不大膽地說出我認為是錯的事情,我就會變成他們的一員……”
說出你的真實想法——它會指引你找回自己。
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中
有一位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都喜歡的畫。經過幾個月的辛苦創作,他把畫好的作品拿到市場上去,在畫的旁邊放了一支筆,並附上一則說明:親愛的朋友,如果你認為這幅畫哪裏有欠佳之筆,請賜教,並在畫中標上記號。
晚上,畫家取回畫時,發現整個畫麵都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一畫不被指責。畫家心中十分不快,對這次嚐試深感失望。
畫家決定換一種方法再去試試,於是他又摹了一張同樣的畫拿到市場上展出。這一次,他要求每一位欣賞者將其最為欣賞的妙筆都標上記號。
晚上,畫家取回畫時,驚喜地發現整個畫麵也都被塗滿了記號。
最後,畫家不無感慨地說:“我現在終於明白了,無論自己做什麼,隻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足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看來是醜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的眼裏則恰恰是美好的。”
每個人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都不盡相同,要達到世人眼中的標準是不大可能的,那意味著你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合乎別人的眼光和標準。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有一千個對哈姆萊特悲劇命運的哀傷,對“宇宙的精靈、萬物的靈長”的讚歎。四個不同的幾何圖形,有人看出了圓的光滑無棱,有人看出了三角形的直線組成,有入看出了不對稱圖形獨到的美,有入看出了半圓的方圓兼濟;同是一個甜麥圈,而樂觀者卻品味到它的味道,悲觀者看見一個空洞;同是交戰赤壁,蘇軾高歌“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杜牧卻低吟“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生活是一個多棱鏡,總是以它變幻莫測的每一麵反照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問題的出現是一個起點,問題的解決則是終點,過程則是多樣的,認識事物的角度、深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不相同。正所謂: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
正如但丁的那句豪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愛默生在一篇談論自信的文章中這樣寫道:“要成為一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就不能隨波逐流。”成為自己想成的人,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無論成敗與否,你都會獲得一種無與倫比的成就感和自我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