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開國三人組”3(2 / 3)

被楊廷璋氣度折服的荊罕儒也於10月在和北漢的戰鬥中陣亡,他經常孤軍深入北漢,最後一次作戰又是僅率領千把人挺進汾州城下,燒了汾州的草市後才撤退。晚上到達京土原的時候遇上了北漢大將郝貴超指揮的部隊,荊罕儒就派遣閻彥進分兵抵擋。自己則坐在胡床(也叫馬紮)上吃羊小腿,當他看到閻彥進稍稍退卻就跨上馬背衝入敵陣;北漢士兵紛紛舉戈橫掃剛好就將他掃落馬下,卻不料荊罕儒身陷重圍還要拚死搏鬥(手殺十餘人,乃遇害。);劉鈞原本還想活捉荊罕儒,一看希望落空就治要殺了荊罕儒之人的罪。趙匡胤得知荊罕儒的死訊就將他兒子荊守勳提拔為西京武德副使,為了追究戰鬥減員責任而罷免2人,斬29人;荊罕儒輕財好施,因此當初在有煮鹽之利的泰州任職,盡管趙匡胤將鹽稅收入的八成將給他支配都不夠花,泰州一年收多少鹽稅?畢老先生筆下“歲入钜萬”,而他家的帳本永遠隻記入帳不記出賬,史籍上提到荊罕儒的死訊給社會的衝擊(勇而善戰,常欲削平太原,誌未果而及於敗。)太祖爺也於10月再度披掛上陣,領導到底不好當,坐上龍椅還要當消防隊隊長;這次打李重進還是由吳廷祚擔任東京留守,呂餘慶擔任東京副留守,趙光義的職務叫大內都部署。

公元960年10月,遼朝趙王耶律喜隱謀反失敗,牽連了他爹李胡和韓匡嗣;李胡是遼太祖的小兒子,前麵有兩個哥哥,大哥叫耶律倍,二哥叫耶律德光也就是遼穆宗的爸爸遼太宗;因一代雄主耶律阿保機歸天,“斷腕太後”述律平強行策立二兒子太宗繼位時結了太多血仇,所以當太宗駕崩述律太後又想拱小兒子上位時,仇人紛紛擁戴耶律倍的兒子耶律阮,李胡率部討伐反而打了大敗仗;最後就由耶律屋質作調解最終確立了耶律阮也就是遼世宗;遼世宗剛上台就將叔叔軟禁到了祖州(現蒙古巴林左旗西南)後來察割發動叛亂殺死世宗,李胡又被兒子拖累被下了大牢最後就死於監獄;而韓匡嗣由於醫術了得和皇後的關係親密,被遼穆宗免予追究;(匡嗣以善醫直長樂宮,皇後視之猶子,置不問。)除了耶律喜隱之外,太平王奄撒葛也是有主觀願望和有條件問鼎的人,奄撒葛是太宗的二兒子由於睡王陛下懶得上班就讓弟弟替自己處理公務隨著時間日複一日,奄撒葛討厭繼續當哥哥的影子;而遼穆宗卻沒有警惕心理,就說有人勸他追究遼朝將領在柴榮發動北伐戰爭奪取燕雲十六州當中的寧州(現河北青縣境內)、益津關(現河北霸縣)、瓦橋關(現河北雄縣南)之際所應承擔的責任,遼穆宗的回答實在堪稱為滑稽裏的經典:“三關本漢地,今複還之,何失之有?”

話說趙匡胤率領百官六軍從開封乘戰艦東下到泗州,才登陸命令諸將敲擊戰鼓大踏步挺進,於11月到達揚州城下,經過一天戰鬥就攻克城池;李重進的部下在城破之前勸李重進殺了被扣押的陳思誨泄憤,李重進則回答:“吾今舉族將赴火死,殺此何益?(殺了他,我們全家就能活嗎?)”話音剛落就全家**,至於趙匡胤的傳旨欽差陳思誨還是沒能推回一條命;太祖爺入城將參與策劃叛亂的數百人處死,李重進的哥哥李重興早在李重進打算要叛亂時就自我了斷,省得麻煩趙匡胤;而李重進的弟弟李重讚和侄子李延福就沒有這麼高的思想覺悟,非等著上菜市口;趙匡胤沒有忘記該嘉獎內應翟守珣,(補殿直,俄遷供奉官。)還要撫恤揚州百姓,給每人發一斛米同時宣布10歲以下者要減半;凡是被脅迫參加叛軍的都給他們發新衣服、新鞋子再遣散回家。李璟聽說李重進被太祖爺平定李處耘又接管了揚州就派遣嚴續前來犒師,又派遣馮延魯前來買宴(封建社會臣下獻錢財參加國君所設的宴會),太祖爺卻惡狠狠地對馮延魯說:“汝國主何故與吾叛臣交通?”馮延魯回答:“陛下徒(僅僅)知其交通(交往、溝通),不知預(預防)其謀反。”趙匡胤就勒令他詳細說明,馮延魯回答:“重進使者館於臣家(李重進的使者到了南唐就住我家),國主令人語之曰(國主讓人轉告使者)大丈夫失意而反,世亦有之,但時不可耳(李重進既然要反何以等到今時今日?)。方中朝受禪之初,人心未定,上黨作亂,君不以此時反,今人心已定,乃欲以數千烏合之眾抗天下精兵,借使韓、白複生,必無成理(想當初李筠起兵的時候李重進上哪看熱鬧去了,現在要反他當自己是還陽的韓信、白起嗎?);雖有兵食,不敢相資(南唐的本錢不少卻不敢投資在你身上)。重進卒以失援而敗。”趙匡胤不依不饒:“雖然,諸將皆勸吾乘勝濟江,何如?”馮延魯回答:“重進自謂雄傑無與敵者,神武一臨,敗不旋踵。況小國,其能抗天威乎(相比李重進,我們南唐豈不是就更塞不住您老人家的牙縫?)?然亦有可慮者,本國侍未數萬,皆先主親兵,誓同生死,陛下能棄數萬之眾與之血戰,則可矣(據我的分析隻要您老人家舍得損失幾萬精銳部隊就沒什麼大不了)。且長江天塹,風濤不測,苟進未克城,退乏糧道,事亦可虞。”太祖爺的語氣也緩和了:“聊戲卿耳,豈聽卿遊說也?”正所謂文韜武略是要相輔相成的,不可否認南唐大臣的口才是十分了得,然而話多是否意味著拳頭未必硬?李璟認為李重進發動叛亂的時機不好因此表現出不聞不問,可是就這樣白白放棄掉經略江淮的戰機又是否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