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南漢的邵廷鋗奉劉鋹的旨意屯兵於洸口防守宋軍,宋軍退卻之後他就招納從宋境叛逃的人(估計是從荊湖逃亡過來的)訓練士卒、修整戰備,南漢的人心總算安穩了一些。卻有人投匿名信指控邵廷鋗要推翻現政府,劉鋹也不懷疑就派遣使臣賜邵廷鋗死,邵廷鋗的部下圍堵在營門口和使臣展開對話,申訴邵廷鋗沒有變節行為,希望組織能夠調查取證,使臣卻不和請願群眾講理(想必使臣也沒辦法講理,要知道使臣是奉劉鋹的旨意來賜邵廷鋗一死的,劉鋹一起疑心就要殺人會是個講理的人嗎?使臣也隻有聽從領導指示把自己的事情辦好。)邵廷鋗的部下就在公元965年6月在洸口為無辜枉死的邵廷鋗立廟祭祀。7月在西川發生了一起命案,凶手是西川行營的一個大校,死者是一個百姓的妻子,被害人是被割去***而死的,趙匡胤聞訊立即命令將凶手押送開封處死,當時還有近臣想實施營救。趙匡胤流淚指示道:“調動軍隊消滅敵人,關女人什麼事,居然下這樣的毒手,應該立即將罪犯正法告慰死者。”8月,趙匡胤在趙普的建議下命令天下州軍的長吏將部下驍勇的士兵都登記造冊之後送到開封,又挑選禁軍中強壯的軍卒前往各州當兵樣作為招募驍勇的參考,之後又使用木梃劃分高下等級,要求各州軍的長吏、都監招募教習,等到驍勇完成訓練科目之後就被送到開封接受趙匡胤親自考核。一方麵這麼做可以填補禁軍的空缺而另一方麵各個州軍在負責招募、訓練驍勇之後就要登記造冊輸送到開封,等於扮演一個隻向朝廷提供兵源的角色,中央這樣不斷地向地方抽人最終留下的就是老弱。
8月,劉溫叟聽說趙匡胤經常讓生性坦率、不拘小節的歐陽炯到便殿給自己吹奏長笛,就給趙匡胤提意見:“歐陽炯擔任的是禁軍的職務,怎麼可以做伶人的事?”趙匡胤就向他解釋:“我聽說孟昶君臣沉溺於聲色,歐陽炯是身為丞相的人,也拿搞音樂研究當作自己的主業,所以被我活捉。我之所以宣召歐陽炯就是為了驗證傳言的真實性。”劉溫叟恍然大悟:“臣愚昧竟然看不穿陛下防微杜漸的深意。”從此趙匡胤就再也沒有找過歐陽炯來給自己當樂師,身為禦史中丞的劉溫叟當然不止向領導提一次意見,還有一次劉溫叟過了下班時間才回家,經過明德門的西闕,正好趙匡胤正和幾個中黃門登樓,這個情況被主管車馬的官私下打聽到就通知了劉溫叟,而劉溫叟卻仍然叫人傳令禁衛軍如同往常一樣吆喝著從樓下經過。第二天趙匡胤就質問劉溫叟,劉溫叟解釋:“陛下在不是登樓的時間登樓,底下人都想乘機討賞,昨晚臣之所以吆喝著過去就是告訴其他人陛下是絕對不會在違反規定的時間登樓的。”
莫少璘等七名南漢籍的宦官向趙匡胤投降,這可不是無足輕重的事,劉鋹這個皇帝有個與眾不同的用人標準就是懷疑生理健全的男人會造反因此就隻信任宦官,最後他的行為竟然發展十分變態,凡是科舉前三名都被他勒令淨身,也就是說南漢的狀元、榜眼、探花都隻有金榜題名時卻沒有洞房花燭夜,按照常理而言通常都是越接近領導的人所掌握的機密越多。11月,趙匡胤下詔斬首上百名雄武卒,之前趙匡胤交待過前國舅(就是公元963年12月被王守愚誤診而死的王皇後的同母弟)王繼勳:“此軍新募,或無妻,當有願與為婚者,不須備聘財,但酒炙即可。(這支部隊剛剛招募,可能有尚未成家的,要是遇到願意當軍嫂的就不需要準備彩禮,隻要安排喜宴就可以了。)”可是王前國舅卻學習王老虎搶親的作法在首都製造恐慌(繼勳不能喻上旨,縱令部下掠人子女,裏巷為之紛擾。)趙匡胤又被王前國舅給嚇到了(上一次是在都試現場指揮部下和馬仁瑀上演了禁軍大火拚)立即下詔進行統一抓捕。小黃門閻承翰親眼目睹了王繼勳的胡作非為卻不檢舉也挨了數十下杖責,而王繼勳卻又一次托了姐姐的福被趙匡胤放過了。
同樣是在公元965年11月,遼朝入侵了宋朝的易州,搶掠了當地的人口;趙匡胤派遣監軍李謙升率領軍隊深入敵境,抓捕了數量相當的遼朝子民充當人質,等到遼朝將宋朝百姓全部釋放才送他們回國。讓我們將目光再度轉回到西川,全師雄攻打劍州的時候右龍武將軍、刺史張仁謙卻表示自己腳疼打不了仗(足疾不能戰)想一走了之,通判、主客員外郎董樞反對,率領部隊打退叛軍,招降了數百人。張仁謙惱怒董樞搶了自己的風頭就用酒灌醉董樞,將降兵悄悄地殺了,然後就給趙匡胤寫報告說董樞勾結叛軍。卻不料機緣巧合自己的小動作被回開封的中使(宮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發現又是機緣巧合知情人向趙匡胤揭發了。趙匡胤就將董樞和張仁謙一塊召喚到開封,在自己的麵前將事情一五一十地說清楚,張仁謙理虧結果就被關到禦史台接受審訊,事情的處理結果是張仁謙被降職為宋州教練使,董樞被提升為比部郎中。叛軍攻打眉州的時候刺史趙彥進害怕敵人兵力強大覺得打是打不過的,還是撤退到嘉州安全些。卻被通判段思恭勸阻,並且還指揮部隊和敵人激戰於彭山,開始部下全都沒有鬥誌,段思恭就向部下許諾重賞來招募搶先登城勇士,才一鼓作氣打退了敵人。戰後段思恭矯詔將西川定額上繳朝廷的錢帛拿來犒賞,被掌管國家財政收支的度支使彈劾擅發官帑,請求將段思恭押送監獄治罪,趙匡胤卻認為他果敢不僅吩咐度支使不要為難而且加封還段思恭為知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