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書人書話 第八章中國科幻劃時代的理論建構
拜讀吳岩老師的《科幻文學論綱》,受益匪淺。本書有著十分獨特的視角和理論框架,從科學和文學的權力場角度解讀科幻,同時對科幻作家簇進行了精辟的分類,思想深刻,論據豐富而堅實,至少對於我,第一次見到這樣的科幻理論,似乎打開了一扇窗口,看到了許多以前自己很少想到東西,對科幻文學的本質也有了更深的認識。特別是對科幻與科學的關係、科幻的邊緣性等問題,發現自己以前想的還是比較簡單,工科出身,沒有辦法。
因為科幻本身的定義都不確定,任何理論,都可以找到或建立起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定義。但科幻文學真正需要的是《論綱》這樣的研究,能夠從獨特的視角提出自己的理論體係,而不是重複和調配已有的理論。在這點上,《論綱》對中國科幻研究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論綱》把科幻作家分成以下幾個類別:1.女性;2.大男孩;3.社會邊緣人;4.現代化的落伍者。對各類作家在科幻文學中扮演的角色進行了精辟的論述,進而推論出科學和文學的權力場在科幻文學中是如何運作的。具體說來,女性作家用科幻對自己在兩性社會中的地位進行比較溫和的批判和反思,其作品中細膩隱秘的兩性世界是男作家無法觸及的;大男孩關注技術和幻想,對社會和人之間的關係比較忽視;社會底層和邊緣人用科幻描述烏托邦並表現對反烏托邦的憂慮;現代化的落伍者用科幻表達追趕和超越的願望。這樣的劃分給科幻作家群和科幻文學建立了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當然我這裏的概括太簡單也很不準確,想具體了解應該去看書。
用以上分類來看看自己,除了女性外,似乎其餘三類中都有自己的影子。我並不讚成邊緣人和現代化落伍簇的作家所表現出來的使命感,但自己的小說中有意無意總是透出這種東西。從意識深處還是最喜歡大男孩作家的作品,克拉克·阿西莫夫都屬此列。感覺科幻迷所推崇的大多是大男孩作家簇。這是否意味著喜歡科幻的都是大男孩兒?在現實社會中都是想象的巨人和行動的矮子?不知道。
對書中提到的一件事印象深刻:1920年莫斯科的一位工程師舉辦了一個宇宙航行的講座,列寧看到講座的海報並把內容抄下來,然後把那個工程師找來談話,由此知道了齊奧爾科夫斯基並把他調到莫斯科工作。這事我以前知道,但再次看到心中還是湧起波瀾。說起1920年的蘇俄我們想到了什麼?1919年紅軍剛剛擊潰高爾察克的白軍,又麵臨鄧尼金的大舉進攻,西方的封鎖和絞殺,寒冷和饑餓,哈默曾回憶當時的莫斯科近郊人吃人。看過《我們》較早翻譯版本的讀者,可能對後麵附上的紮米亞金的另外兩個現實題材的短篇有印象,其中一篇裏一家知識分子在嚴冬糧盡煤絕後,漫漫長夜裏隻能燒書取暖,黎明時家裏的書都燒完了自殺;在老電影《列寧在1918》中,列寧的衛士長竟餓昏在他的辦公室中。就是在這樣被寒冷、饑餓和死亡籠罩的莫斯科,在那餓殍遍地黑暗肅殺的街道上,居然出現了宇航講座的海報,居然有一群人在向往著飛向太空。我對他們的敬佩難以用語言表達,他們是真正的科幻人,他們的精神是科幻的靈魂。如果有一天我們也陷入這樣的境地(並非全無可能),當所有人都被殘酷的現實壓垮再也無法從陰溝中抬起頭來,我希望能在街上貼出科幻講座的海報,在講座上送出無法發表的科幻新作,哪怕他們拿回去燒火取暖也好。
在此向大家推薦吳岩著《科幻文學論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