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書人書話 第七章奇點前夜的實體小說,出版,科幻小說小說(1 / 2)

第四部分書人書話 第七章奇點前夜的科幻小說

奇點有三重含義:第一是數學上的,表示在連續的數學狀態中難以定義的突變點,常見的有無限趨於無窮大或無窮小的點;第二是物理學上的,首先出現於廣義相對論中,表示時空曲率無限大的點,是時空的不連續之處,在這一點中現有的物理規律失效。第三是未來學中的一個概念,描述科技以指數曲線發展,在某一拐點後急劇加速,由量變產生突然的質變,在極短的時間裏徹底改變人類世界的狀態。這套叢書以奇點命名,應該是取最後一個含義。

奇點學說是由美國學者雷·庫茲維爾提出,他認為人類科技的發展趨勢很像一條指數曲線,開始階段比較平緩,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但在經過一個拐點後陡然上升,幾乎與X軸垂直,速度接近無限,這就是奇點時代。奇點的到來主要依賴於被稱為GNR的三項技術,即基因工程、納米工程和人工智能,當這三項技術進入指數曲線的超高速發展階段時,人類文明的麵貌將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徹底的改變。庫茲維爾生動地描述了奇點到來時的情景:人工智能的智慧遠遠超越人腦,電腦的一次短時間運行,其計算量竟超過人類有史以來所有的思維的總和!科技第一次對人類的生理形態產生改變,人與人工智能緊密融合,人可以以各種形態複製自己,進而長生不老;人類可以在原子級別操縱物質,納米機器可以把原材料直接變成人類所需要的任何產品;庫茲維爾的終極預測接近瘋狂,他認為,能夠自我自製的納米機器結合人工智能,能夠向全宇宙擴散,改造所有天體,最終把整個宇宙智能化。最驚人之處是他對奇點到來的時間的預測,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近在咫尺的2030年!

不管奇點預測是否真的成真,有一點可以肯定:科學和技術將創造出更多的奇跡,科技帶領人類踏上的神奇旅程才剛剛開始,甚至還沒有真正開始。而這種科學的神奇感,這種技術帶來的對未來的向往,恰恰是科幻文學生命力的源泉。

比較古代人類與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最大的差別可能就是對未來的感覺。可以說,在古人的意識中,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未來感,由於技術進步的緩慢,在那時人們的心目中,未來可能城頭變幻大王旗,但生活的麵貌不會發生變化,昨天今天和明天,去年今年和明年,不會有什麼差別。正因為如此,古代的文學,無論是神話,還是詩歌或小說,都是描寫現在或過去,幾乎沒有描寫未來的。工業革命以後,科學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神奇感,進而引發了對由科技所創造未來的想象和向往,由此誕生了科幻文學。

科幻文學誕生於19世紀初的歐洲,但其真正的繁榮是在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國,史稱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回望那四十年,能帶給我們許多啟示。在那段時間,世界已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與工業革命相比,科學技術進一步顯示出其塑造和毀滅世界的力量。人們深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改善。另一方麵,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帶給人們一個全新的視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告訴人們,比起之前牛頓簡潔的決定論圖像,真實的宇宙更加神奇莫測。但與此同時,舒適的信息時代尚未到來,已經大為改善的生活仍然充滿著艱辛和壓力,世紀初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緊接著出現的東西方冷戰,都給現實蒙上了陰影,這就使得人們對已經顯現出神奇魔力的科技充滿了更多的期待,期望科學和技術能夠帶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對科學神奇的讚歎和對未來的向往在這一時期都達到了高潮,由此帶來的科幻文學的繁榮就是順理成章了。

但隨後,科幻文學進入了緩慢的衰落期,這種衰落從20世紀70年代一直持續到今天,在美國,科幻小說在市場上再也沒有再現黃金時代的熱度,新的科幻迷越來越少,科幻群讀者的年齡越來越大;有世界影響的作品越來越少,大師不再出現,黃金時代出現的三巨頭至今仍牢牢地占據著科幻文學的頂峰。

對這個漫長的衰落,評論家和科幻研究者有著各種解釋。其中之一是把原因歸咎於科幻文學的新浪潮運動,新浪潮在20世紀70年代起源於歐洲,部分科幻作家痛感科幻小說在文學中的邊緣地位,便把主流文學中現代和後現代的表現手法運用於科幻創作,同時把科幻小說麵向太空的視野轉向人的精神世界,試圖使科幻小說更加文學化,使得部分科幻作品由明快的大眾文學變成晦澀的先鋒文體。有評論家認為,新浪潮運動是把科幻小說自身的價值讓位於主流文學,進而消解自己的一種努力,他們也把科幻的衰落歸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