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SHALLWAY 狄更斯先生
【倫敦】
01
倫敦的湖區,有很多這樣的小鎮。19世紀的石頭房子上凝固著一層發硬的黑色塵埃。
路過一條河,河邊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一行小字,我反複閱讀了好多次,才確認我沒有理解錯誤。
“我出門去了。請不要在我的花園裏亂來。也不要替我澆花。我是上帝。”
02
我們住的酒店,是查令十字路口酒店。酒店的旁邊就是地鐵站。
Charing Cross這個地名在各種電影、小說裏不斷出現。《哈利·波特》裏麵,幾個小朋友經常喝東西的酒吧好像也在附近。
我們的酒店往下走一點點距離就是噴泉廣場、國家畫廊。
一到天黑的時候就會有很多極限運動的少年聚集在國家畫廊前的空地上。滑板、直排輪、山地車,玩兒什麼的都有。有金發碧眼的典型歐洲少年,也有黑皮膚和黃皮膚的非歐洲人。他們看起來沒有什麼不同。說著同樣口音的話,穿著同樣掉到半個屁股以下的寬大牛仔褲,反戴著棒球帽,手上一堆鏈子或者刺青。他們顯得又前衛又生機勃勃,於是對比起來,旁邊幾百年曆史的建築和那些古典的獅子雕塑、希臘眾神,就顯得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了。
但倫敦就是這樣一座城市。
它擁有全世界很多很多最早的東西,比如地鐵,電話亭,雙層大巴士,馬車……但是它卻像是被一大團久遠的時光包裹住的琥珀一樣,當全世界都變得仿佛電子舞曲一般,被Apple電子產品占領,二十四小時都被LED屏幕照亮的時候,倫敦依舊保留著這些已經呼吸沉重的老家夥。
噴泉邊的那些高大的石獅子後背,被不斷爬上爬下的遊客和當地人摩擦得光滑無比。石獅子下麵寫著“禁止攀爬”的字樣,但是依然很多人騎在它的後背上,望著遠方出神,或者談情說愛。
有一天傍晚我去附近便利店買第二天的早餐,我提著礦泉水和麵包路過那裏,一個警察衝騎在獅子背上的人說:“你快點下來。”
那個中年男子認真地搖了搖頭,說:“我不。”
我覺得他真是太酷了。
03
很多事情是作為遊客一定會做的。
比如在著名地標前比畫出一個剪刀手的姿勢。
比如路過路邊的明信片攤位,會想要買一兩張,從當地郵局蓋上郵戳寄回給國內的朋友,以此顯擺。
比如在當地的星巴克買完咖啡後,會想要收集一個印著當地城市名字的咖啡杯。
我和小西一人拿著一個“LONDON”的咖啡杯從星巴克出來,頭頂的陽光清澈透亮,呼吸裏有一種島國特有的鹹澀味道,類似植物的香氣。
抬起頭,遠處倫敦塔橋下麵,是無數湧動著的人頭。
盡管這樣,身邊依然有神色鎮定自若的倫敦人,穿著短袖短褲,頭上綁著毛巾,大汗淋淋地從我們身邊跑過去——倫敦人真是太愛跑步了。
04
倫敦比我想象中明媚多了。
在來之前,我腦海裏還是狄更斯筆下《霧都孤兒》裏無窮無盡關於霧的描寫。那種工業蒸汽時代的特有的混合了煤煙、蒸汽、塵埃、罪惡、貧窮、混亂的霧氣——它籠罩著的倫敦,充滿了後蒸汽時代的迷人質感,又頹廢,又矜貴。
然而當真正到達這個城市的時候,空氣幹淨得令人難以置信,陽光穿透茂密樹蔭時仿佛都能發出叮咚的聲響來,像豎琴曲。
在倫敦市區的那幾天裏,天氣都是碧空如洗,萬裏無雲。再搭配上周圍不時有成群結隊的當地小學生手拉手走過,金發碧眼的兒童們更是讓整個城市看起來蓬勃而青蔥。
唯獨我們去泰特美術館那天,天空翻湧著層層的烏雲。整個倫敦一下子陰暗下來,讓人錯覺時光倒流了一兩百年。
我們是從北岸的聖保羅大教堂過去的,穿過橫跨泰晤士河的千禧大橋。那座橋看起來非常眼熟,後來我想起來,《哈利·波特與鳳凰社》的開場裏麵,被食死徒的黑煙弄得劇烈搖晃的,就是這座看起來非常後現代,仿佛一具龍骨的殘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