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大戰就這樣結束了,一切都不真實的感覺。
北唐人為何兵臨城下的時候匆匆退兵北撤?淮南之地為何會瞬間陷落,以致國門大開,京城差點陷落?北唐幾十萬大軍如何悄無聲息就出現在淮南境內?這些詭異都不是現在南京城裏人們關心的事情。淮南之地雖然收回了,南陽、洛許之地卻丟掉了,安歇了一個月的北唐軍又蠢蠢欲動,最讓人擔憂的是皇上、太後、太子一起突然病倒了,一時間謠言四起人心惶惶,百姓們私下紛紛談論起這件事。還好,幾天之後滿臉病容的皇上終於從深宮裏出來上了早朝,形式慢慢安穩了下來。
這時諜報司傳來北唐驚聞,一個月前北唐老皇帝李元駕崩了。原來如此,當日李肅將對峙在江北的北唐大軍精銳抄小路帶走,讓趙無咎、劉元慶一幹大將守住淮南,而他本人用大軍開路直插北府軍後方,不僅殲滅了進退兩難的南齊精銳,還率大軍回朝爭奪皇位去了。所以淮南之地才那麼容易被收回,事實上北唐留下的都是一群老弱,得知禁中有變,太子親信趙無咎和劉元慶早將嫡係軍士撤回收縮,留下忠於秦王的右將軍府兵殿後。卻沒想到留下斷後的上官無敵被南齊軍截斷包夾,抵不住一天就被殲滅,又逢陰雨天道路變泥濘,北唐軍隻好扔下輜重火速退出三關撤回徐州。
七月初一,自北唐入侵以來,淮南驚變之後南齊的第一次大朝。南京城被圍攻,宰相挾持天子出逃被副相誅殺,被排擠出朝堂巡視州縣的另一名副相陷入敵軍,為鼓舞守城士氣陣前殉身。國難當頭,滿朝文武不思報國隻顧倉惶出逃,這就是承平百年的文人膽量。然而南齊有不得擅殺士大夫的祖訓,而且皇帝還沒下詔,作為下屬的謝紡卻將執宰誅殺,雖有保國大功,卻未得封賞,如今朝中暗流洶湧,要借助庭選執宰來發難了。大朝的第一天,大臣們為了掩飾自己的懦弱和一些不可告人的想法,不去商量如何禦敵收回失地,卻圍繞宰相之位相互攻訐起來了。
“今日大朝,定擬庭選宰相及各部司陳情戰後事宜,有本上奏無本退朝。”中書內宦宣讀了大朝議題,宣布大朝會的開始。
“臣吏部尚書趙啟有本上奏,資政殿大學士副相兼江北都督謝紡國難之時臨危不懼,堅守城樓,力挽狂瀾,收回淮南之地,保我大齊江山社稷,功高勞苦眾望所歸,臣舉薦謝紡為執宰。”作為選官職責的吏部尚書必須開頭,再說同為孟門,現今同門陷入困境,理應扶持,隻是陛下到現在還未表態,實在令人憂心啊。
雖然在這大殿上有資格做執宰的也隻有謝紡一人,但許多人卻不安於此,孫仁輔之事如今還沒有定論,孫係的大臣不甘大權旁落,拚命鼓噪,紛紛上本。
“臣工部尚書韓光有本上奏,前輔孫執宰為國操勞,兢兢業業,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如今沒於國難,朝廷既無撫恤也無定論,如此誰還會為國事操勞,請陛下定奪,莫寒了天下臣民之心。”韓光的奏本似乎更今日議題無關,不過沒人出來指出,也沒有得到皇上的回複,
“臣禮部侍郎徐忠有本上奏,申丙之變,北唐人背棄信義,侵我大齊,生靈塗炭。做如此有違天和之事,天降大雨以示懲戒,今有司報北唐帝李元崩,豈不是天譴哉!然六月京城之變,吾師孫宰輔憂心陛下之安危,護駕出避兵災,何罪之有?且陛下未有詔,謝紡越俎代庖是何居心?臣參資政殿大學士副相謝紡私殺大臣,挾持君上大不敬之罪!”
有了韓光的奏本做鋪墊,但徐忠的奏本還是掀起了軒然大波,朝堂上一下之議論起來。
“臣兵部侍郎張淮參奏徐忠挑撥君臣關係,顛倒是非,汙蔑大臣,擾亂朝綱之罪!”張淮是大謝家的女婿,果斷出來為謝紡說話。
這一下大殿上靜了下來,詭異的氣氛從每個人心中蔓延開來,誰也沒想到兩邊一上來就激烈地對抗起來,但是皇上的心思誰也猜不出來,大多數人都在靜觀其變,沉默慢慢的延長。
“此事慢慢再議,退朝!”最後皇上麵無表情地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