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投資智慧1(1 / 1)

前言

有一天,一個頭發雪白、麵容慈祥的老者說:“我所想要的並非是金錢。我覺得賺錢並看著它慢慢增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從這一時刻起,他不再隻看重金錢的數量,他更加看重金錢的質量——享受金錢進入他口袋裏的那個過程。在別人眼裏看來,賺錢或許是一件需要艱苦奮鬥的事情,而他卻把賺錢看做一種興趣。

這位老者就是沃倫·巴菲特。

具有非凡智慧的他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在股票市場的投資業績非凡,獲取了驚人的贏利,卻從未曾遭遇過大的風險,也沒有經曆過虧損年度,“股神”一直是他的代名詞。在這個風雲突變、暗潮洶湧的股票市場中,有些人往往會將炒股的盈虧歸結於個人的幸運和獲得信息的多少。但巴菲特如此成功,僅僅是因為他的運氣嗎?還是他直接就左右了整個股市的行情?抑或是他如電影中的傳奇股神一樣有著特異功能?其實,巴菲特也是一個普通的商業人士,但他的成功並非偶然。

巴菲特從小就善於分析行情信息,年僅9歲的他就已經知道通過收集瓶蓋來了解哪一種品牌的軟飲料生意最紅火。當時的巴菲特在做《華盛頓郵報》報童,他就考慮過可以依靠增加產品線來獲得更大利益。不僅如此,巴菲特還極具投資意識: 1941年,剛剛跨入11周歲,鍾情於股票和數字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家族中任何人的巴菲特便躍身股海,購買了平生第一隻股票。

他具有強烈的投資欲望,但又冷靜異常。1966年春,美國股市牛氣衝天,他的股票也在飛漲,但巴菲特卻坐立不安,他發現很難再找到符合他的標準的廉價股票了。此刻股市瘋狂的上行給投機家帶來了橫財,但巴菲特卻不為所動,他認為股票的價格應建立在企業業績成長而不是投機的基礎之上。

無論股市行情牛氣衝天抑或疲軟低迷,無論經濟繁榮昌盛抑或蕭條衰退,巴菲特都能夠在股票市場上表現得如魚得水。在伊戰後的美國,主要股票的年均收益率在10%左右,巴菲特卻達到了28.6%的水平。

這一波又一波的良好投資收益,使股民們尊稱巴菲特為“股神”。他所居住的城市奧馬哈,成了投資者們的朝聖地。他的著作一度被視為《聖經》,他的格言更是投資者們必背的“經文”。一批又一批的投資客,紛紛前往巴菲特所在的城市,他們虔誠聆聽巴菲特分析投資、商業和金融行情。

究竟巴菲特有什麼投資智慧?他又跟普通的投資者有什麼不同之處?這是很多投資人都在積極探索和思考的問題。有人發現巴菲特對每一隻股票的投資沒有少於8年的,有人發現巴菲特視現金為王。可什麼才是巴菲特的投資理念精華呢?

其實,巴菲特的智慧就在於“三要三不要”投資理念精華。

要投資那些始終把股東利益放在首位的企業: 巴菲特總是青睞那些經營穩健、講究誠信、分紅回報高的企業,從而以最大限度避免股價波動,確保投資的保值和增值。

要投資資源壟斷型行業: 從巴菲特的投資構成來看,道路、橋梁、煤炭、電力等資源壟斷型企業占了相當份額,這類企業一般是外資入市購並的首選,同時獨特的行業優勢也能確保效益的平穩。

要投資易獲得信息、前景看好的企業:巴菲特認為凡是投資的股票必須是自己了如指掌,並且是具有較好行業前景的企業,而不熟悉、前途莫測的企業即使被說得天花亂墜,他也毫不動心。

不要貪婪: 1969年整個華爾街進入了投機的瘋狂階段,麵對連創新高的股市,巴菲特卻在手中股票漲到20%的時候就非常冷靜地悉數全拋。

不要跟風: 2000年,全世界股市出現了所謂的網絡概念股,股民們紛紛跟風投資,而巴菲特卻稱自己不懂高科技,不貿然投資。巴菲特安然度過一年後全球出現的高科技網絡股股災。

不要投機:投機者不是真正的智慧者,擁有一隻股票,期待它下個早晨就上漲是十分愚蠢的。

這“三要”和“三不要”,將在書中分四個部分十個章節,從“現金為王”到“投資要看未來”,從“控製貪欲”到“安全第一”,結合巴菲特的相關實際操作案例一一展開、娓娓道來。

我們希望通過對巴菲特的解讀,讓讀者進一步了解巴菲特,從而有助我們作出更合理的投資決策。這本書或許不能幫您預測股市走勢,卻可以幫助您解讀巴菲特的投資智慧,學習巴菲特的投資智慧,或許下個股神就是您。

2011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