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對付通貨膨脹最好的保護手段是讓企業大量購置自然資源、廠房設備或者其他有形資產。但是巴菲特卻認為:“這種保護並沒有什麼效果。資產規模龐大的企業,往往隻能取得較低的收益率,常常僅能提供現金,以滿足企業在通貨膨脹下保持現有能力水平不變的需要,而除此之外卻產生不了更多的現金來支持企業的實際增長,或者用來給投資者發放股利,或者用來收購新的企業。相比之下,在通貨膨脹時期形成的巨大企業財富增值,來自於擁有這樣的企業: 把價值持久的無形資產與相對需求較少的有形資產相結合。在這種情況下,按名義美元計算的收益會不斷提高,而且這些收益總體上完全能夠用以收購其他企業。這種現象在傳媒企業中尤其明顯,這些公司隻需要很少的有形資產的投資,但它的經濟特許權仍然能夠持續。因此,在通貨膨脹時期,經濟商譽是一種不斷給予人們回報的厚禮。”
通過巴菲特收購喜詩糖果公司,我們就更加容易理解公司的內在價值。影響公司內在的價值並不是股價,而是無形價值等東西。巴菲特選擇收購喜詩糖果公司,就說明了無形資產比那些有形資產更有價值,更能決定公司的內在價值。
巴菲特舉例說,如果父母花同樣的錢供一對雙胞胎孩子讀到大學畢業,兩個孩子所花總學費的“賬麵價值”是一樣的,可是他們未來的“內在價值”(所能獲得的回報)肯定是不一樣的。
很多投資者都認為,“現在市場很淡,沒有機會。沒看到很多人賠的慘不忍睹嗎”,但是聰明的投資者卻認為,“別人慌亂我獨醒,機遇來了絕不放手”。
巴菲特對投資者的非理性有著深刻的認識:“引致低價位的最通常的原因是悲觀情緒,這種情緒有時無所不在,有時隻是針對某個公司或某個行業。我們希望在這樣的氛圍裏投資,並不是我們喜歡悲觀情緒,而是我們喜歡它們所產生的價格。”
事實上,我們可以觀察到一點。每一隻股票的價格,都會因市場的情緒而波動。這個波動並不是跟著企業的內在價值而變化的。
在很早的時候,巴菲特就認識到自己所持股票的長期價值取決於企業的經濟運行,而非每天的市場行情。他指出:“從長期看,普通股價與企業的基本經濟價值表現出極為顯著的相關關係。如果企業的經濟價值一天天增加,企業股票的價格也會得到同樣的回報。如果企業蹣跚不前,股價也會對此做出反應。”
巴菲特說:“股市隻是一個可以觀察是否有人出錢去做某件蠢事的參照。當我們投資股票時,我們同時也投資於商業。”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8年9月16日的股東特別會議上說:“我們希望股票市場上傻子越多越好。”
股市投資風險主要是指股票價格高於價值的部分,而不是股票價格本身的高低,以及過去的股價波動情況。“如果某隻股票的內在價值高於價格,這隻股票就有投資價值;反之亦然。他認為股市波動是沒有規律的,因而對有效市場理論不屑一顧,尤其是其中的β係數理論。”
有效市場理論認為,衡量投資風險可以用該股票過去價格的波動範圍,通過精確計算來定義,這就是希臘字母β。
但是巴菲特對此進行反駁,一針見血地指出,β係數隻能用來衡量價格波動範圍,不能用來評價股票投資風險。巴菲特說:“如果投資者不去關注股票內在價值,而是關心價格變動,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市場有效理論的影響而誤入歧途。麵對每天波動的股市指數和股票價格,想要通過某種精確的數學方法來計算,這本身是不可能得到正確結果的。”
巴菲特在收購喜詩糖果公司時,他懂得分析喜詩糖果公司的內在價值,從而讓他做出收購的決定。他清楚看到該公司的內在價值,所以不受股價波動的影響。他做事情總是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這就是他的智慧所在。1974年,美國股市已經處於很低的價位,幾乎每個公司的市盈率都是個位數,這是華爾街少有的時期: 美國企業正在被拋棄,沒有人想再繼續持有股票,每個人都在拋售股票。巴菲特卻與眾不同。在大牛市時,巴菲特的投資欲望近乎枯竭。但在熊市裏,他的投資欲望卻大大膨脹。因為他明白股價波動不影響內在的價值。這種情況下,即使股價再跌,對他來說,收購喜詩糖果公司也是理性的選擇。
在2003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不無得意地說:“你們當然知道我們這次投資的美好結局。《華盛頓郵報》的總裁凱格雷厄姆既有智慧、勇氣,以便宜的價格大量回購公司的股份,又有出眾的管理才能,使公司的內在商業價值大幅度增長。與此同時,投資人開始認識到公司非凡的競爭優勢,從而使公司股價上升,逐步接近於其內在價值。因此,我們得到了三大好處: 一是公司內在商業價值快速增長;二是每股商業價值由於公司回購股份又快速增值;三是隨著股票被低估的幅度逐漸縮小,股價上漲的幅度超越公司價值的實際增長幅度。”
巴菲特比較喜歡購買那種在任何經濟形勢中都有機會獲益的企業股票。盡管整個經濟力量可以影響毛利率,但就整體而言,不管經濟是否景氣,巴菲特的股票都會得到不錯的收益。因此,我們就需要學習巴菲特這種投資眼光,從而看好公司的內在價值。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被股票價格蒙住雙眼,而是要把重點放在關注該公司的內在價值上。尤其是當股市下跌時,不要因為該股票價格已經比過去下跌了許多就以為有投資價值了,這是沒有道理的。真正判斷某隻股票是否有投資價值,需要把股票價格與其內在價值相比較,這才是正確態度。”
巴菲特當時收購喜詩糖果公司時正是堅持把內在的價值作為考慮的出發點。因為該公司具備了的經濟商譽,這是內在價值的重要體現。
投資需要一種智慧,所以我們需要學習巴菲特的投資智慧。通過研究和分析,從而正確認識公司的內在價值,這樣我們才不會被股價波動所影響,而迷失投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