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這樣的觀點,現金充裕的股票投資風險相對較低、投資回報相對較大,即使做不到“進可攻”,也能做到“退可守”。所以,在整個2008年內,有許多投資者在股市中尋找“淨現金公司”作為抄底目標。
受整個宏觀環境影響,淨現金公司的股票價格也在下跌,可是它不會破產,更不會被清盤。更何況,在金融海嘯中,各企業現金都很緊張,而現金充裕的公司在這方麵沒有後顧之憂,隨時可以抄底原材料和對外投資,為將來的盈利計劃打下良好基礎。不用說,將來形勢一旦好轉,淨現金公司的股價至少能回升到公司的現金水平,這一點毫無疑問;因此,投資者一直持有該股票也是可以的。
既然堅持長期持有該公司的股票,就要克服當前各種因素的影響。不要因當前的股價波動而影響了投資的決策,這是不好的。林奇曾說過:“不考慮那些偶然因素,股票的表現在10~20年的時間裏是可以預見的,至於想知道它們是否在今後二三年內走高或者走低,不如擲個硬幣看看。”所以,林奇從不去考慮所謂買入時點或試圖預測經濟走勢。
林奇是長期投資的信奉者:“我對長期投資的興趣無人能及。但是正如聖經中所說,鼓吹要比實踐容易得多。”他非常反對短線交易:“指望依靠短線投資賺錢謀生就像依靠賽車、賭牌謀生一樣機會非常渺茫。事實上,我把短線投資看做是在家裏玩的卡西諾紙牌遊戲(Casino)。在家裏玩卡西諾紙牌遊戲的缺點是要做大量的記錄工作。如果你在股市上每天交易20次,那麼一年下來要交易5000次,而且所有的交易情況都必須記錄下來,然後做成報表向美國國稅局進行納稅申報。因此,短線交易隻不過是一個養活了一大批會計人員的遊戲。”
林奇曾經說過,“買一些有盈餘成長潛力的公司股票,而且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千萬不要輕易賣出。股價下挫永遠都不是一個好理由”。可是很多投資者容易受到股價波動影響,就輕易買賣,以致有的投資者哭訴,買啥跌啥,賣啥漲啥。
巴菲特之所以堅持長期持有,是因為他能夠做到不那麼看重股價變動。他始終相信一點,股價波動不影響內在的價值。在巴菲特看來,短期市場波動是很正常的市場行為,如果眼光總是盯著短期市場波動、計較股指一時漲跌,是違背長期投資理念的。
價值法和成長法從根本上看是一致的。在計算一隻股票的內在價值時,成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且巴菲特比較看重這種成長的穩定性。成長因素所起的作用,會使股票內在價值從很小長到很大。當然,這種影響作用有可能是正麵的也有可能是負麵的。
我們購買股票,並不是僅僅得到一張股票,而是想得到股票代表的那個公司。正如巴菲特所說:“你購買的是公司,而不僅僅是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的工作是閱讀,閱讀很多關於上市公司的資料,尤其這家公司的年度財務報告。他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研究公司的內在價值,從而給他的投資提供參考價值。他認為,市場先生是不理智的,所以才會出現股票價格大大背離內在價值的情況,而這正是投資者買賣股票的好時機。
在伯克希爾公司1993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巴菲特說,真正的投資者喜歡股市波動,因為投資者正可以利用“市場先生”這種不理智的股價波動,買進自己認為有投資價值的股票。
巴菲特說,他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早就指出,“市場先生”越沮喪,投資者以超低價格買入好公司的機會就越多。他對這一點深信不疑,並且一生都在利用“市場先生”不理智時打壓股價的機會來抄底股市。
巴菲特在2008年1月8日《致中國股民的一封信》中再次提到:“投資者要留意中國股市急升。市場目前過熱,中國股市表現非常強勁,但當有這麼多人愈來愈醉心炒股時,應注意是用什麼價錢去購買,而不應興奮過度。因為不同國家的股市都會有一天要走到極端,就像美國的高科技熱潮。當很多人對股市趨之若鶩,報紙頭版隻刊載股市消息的時候,就是應該冷靜的時候了。”
巴菲特是非常聰明的人,雖然他不把股價變動看得很重,但是卻善於利用“市場先生”這種不理智,從而賺一筆。當然,我們並非說市場是失靈的。在這裏,所說的“市場先生”不理智,是說很多投資者的不理智,通過這種市場形式表現出來。
經濟學家薛兆豐認為,“今天的‘市場失靈論’,就是當年情境的翻版。聽聽經濟學者在報章雜誌上的評論,或翻開經濟學教科書,隨處都見得到‘市場失靈’的蹤影。但是,那並不是‘市場失靈’,而是‘解釋失靈’。解釋者尚未深入了解事情的原委,忽略了某些重要的約束條件,才會覺得現象與經濟理論之間出現了衝突。隻要解釋者對真實世界進行調查,隻要他們找到了在起作用的約束條件,那麼現實與理論的矛盾就會化解,所謂的‘失靈’就會立即消失”。
同時,薛兆豐強調,“市場失靈了嗎?不是。這些常見現象的症結在於: 對這些資源的產權進行界定、保護和買賣的費用太高了。公海沒有明確的物主,所以才成了公共垃圾場;道路沒有明確的物主,就無法以‘價高者得’的原則進行分配,所以才出現大塞車;故宮周圍的景觀沒有明確的物主,所以爭來爭去,也分不清到底是高樓大廈損害了故宮,還是故宮妨礙了高樓大廈”。
因此,不要盲目相信股票家,不要處處下市場失靈的結論,從而給自己的投資失敗找借口。
案例2·收購喜詩糖果公司
喜詩糖果公司是美國最著名的巧克力企業,也是巴菲特收購的第一家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這一次收購的巨大成功,是巴菲特徹底從購買“雪茄煙蒂式”的便宜企業轉向優秀企業的開始。巴菲特經常以喜詩巧克力作為企業經濟特許權的例子,他說:“假設你聽售貨員說喜詩巧克力賣完了,並隨即推薦一種無品牌的巧克力時,你寧願再步行穿越一條街去購買一塊喜詩巧克力,或者說,一塊喜詩巧克力讓你願意為它比購買無品牌的巧克力或其他類似產品多付5分錢,這正是經濟特許權的價值。”
巴菲特覺得如果一家企業被收購了,那麼根據會計準則,首先收購價會轉入收購的可確認資產的公允價值中,這些資產的公允價值總和通常小於企業的收購總價。同時,他認為一個公司具有的經濟商譽,遠遠超過會計商譽的原始總成本。換一種說法就是,在會計商譽從收購之時起就有規律地減少的同時,經濟商譽則以不規律但卻非常堅實的步伐增加。任何一家需要具有一些有形資產淨值進行經營的無財務杠杆的企業,都肯定會受到通貨膨脹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