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投資智慧15(1 / 3)

第三部分控製貪欲更利於成功 第六章急功近利不能讓你賺大錢

巴菲特投資秘訣六: 放長線釣大魚,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投資炒股。

功利心態的危害

很多投資者做事情都是沒有耐心的,總是希望投資能立竿見影。持有這種心態去投資,就會導致急於求成,從而做出很多錯誤的決策。其實,很多東西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見效,而是需要耐心等待的。

巴菲特之所以能夠讓伯克希爾成長得如此輝煌,多半要歸功於他把握投資機會的能力。實際上,很少投資者能夠有耐心去等待絕佳的投資機會出現而不去輕率地做出投資決定。巴菲特一再強調,投資者如果真的想要進行投資,就應該學會耐心等待,以靜製動,每天在股市中搶買搶賣並非聰明的方法。

巴菲特與別人做法不同,他在“別人貪婪時我恐懼”,而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巴菲特認為:“市場是由投資者組成的,情緒比理性更為強烈,貪婪和恐懼會使得股票價格在公司的實質價值附近起伏。急功近利的短期炒作是一種投資誤區,隻能賺小錢而不能賺大錢。”其實,急功近利還可能讓投資者輸得很慘。

一直以來,巴菲特都是鼓勵長期投資,但其前提是這些企業真正值得長期投資。巴菲特完全不會接受投資風險,隻有在確認沒有任何風險的前提下才會出手。他認為,如果一項投資有風險的話,你要求再高的報酬率也是沒用的,因為那個風險並不會因此而降低。巴菲特隻尋找風險幾乎接近於零的行業和公司。他在給股東的年度報告中明確說:“我不會拿你們所擁有和所需要的資金,冒險去追求你們所沒有和不需要的金錢。”

投資者過分追求短期炒作主要是由於缺乏基本的投資訓練,行為容易趨向簡單化操作;獲利目標不明確,往往有太高的期望;心理素質差,在風雲多變的股市麵前,常常不知所措,從而陷入追漲殺跌的旋渦。從理論上來說,投資者要想通過短線投資取得良好的收益,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第一,要準確把握住出、入市的時機;第二,要跟得上市場熱點的切換;第三,信息要及時、準確;第四,要有足夠的時間投入。通過對這四個條件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急功近利的短期炒作是非常危險的投資行為。

在巴菲特看來,真正的投資策略就像生活常識一樣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天下賺錢方法千千萬,但最簡單的方法最賺錢。雖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萬法歸一,簡單的才是最好的。複雜的方法隻能賺小錢,簡單的方法卻能賺大錢,而且方法越簡單越賺大錢。

“要想成功地進行投資,你不需要懂得什麼是有效市場、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期權定價或新興市場。事實上,大家最好對這些東西一無所知。”因此,作為投資者,要想讓自己成功的話,就要深刻認識到功利心態的危害。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想賺錢的話,就要有耐心,尤其有時要忍耐長期的等待。

事實上,很多投資者都無法抵禦外界的誘惑,所以表現得很衝動。要記住,不該出手時,就需要耐性,需要堅持住。如果沒有耐性去堅持等待,就很容易錯失機會。因此,雖然巴菲特的投資策略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其投資效果卻出奇的好,幾乎達到了無人能及的地步。

在這裏,我們不得不承認一點,就是巴菲特之所以有今天偉大的成績,是因為他年輕時已經理解和掌握了一套投資哲學,然後用一生的時間去堅持和驗證。

案例1·收購太平洋公司

2005年5月24日,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的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宣布,將以94億美元從蘇格蘭電力公司手中收購美國西北部最大的電力供應商太平洋公司。此次收購是自1998年買下通用再保險公司以來巴菲特最大的一筆買賣。根據協議,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將支付蘇格蘭電力公司51億美元現金,其餘43億美元將轉化為淨負債和優先股。交易完成後,蘇格蘭電力公司將向股東派發45億美元的紅利。擁有太平洋公司後,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可將其在美國6個州的160萬客戶擴展到俄勒岡州和猶他州,並將打造一個年銷售額超過100億美元的能源巨頭企業。

一石激起千層浪,對於股神的再度出擊,好事者不無居心地宣稱: 巴菲特的投機開始了。表麵上看,巴菲特在國際油價一路狂飆、能源危機一觸即發、供給衝擊卷土重來、滯脹魅影若隱若現的微妙時期染指敏感的能源業,的確有點跟風炒作的嫌疑。而最新經濟數據顯示,能源市場回暖讓這種嫌疑似乎得到了更多時效性的支持。在美國勞工部2005年5月18日公布的報告中,美國本年4月份的CPI上升了0.5%,升幅高於經濟學家預期的0.4%,通貨膨脹抬頭的原因是4月份美國能源價格上漲了4.5%,為2003年3月以來的最大月增幅。

巴菲特進軍能源業並不能算是追漲殺跌的投機行為,同時,本質上看這不過是巴菲特美妙投資的最新案例。投資和投機這兩個不易分辨但又迥然不同的經濟概念,在巴菲特的哲學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和區分。

投資與投機行為不同的是,“第一,投資看重的是長時期內的穩定回報,而投機僅僅是短時期內對風險因素的技術性套利。如果巴菲特在原油期貨市場上一擲千金、幾進幾出獲取巨額利潤的話,那麼這種榨油機式的行為絕對可以說是對能源市場的投機。但事實上巴菲特並沒有試圖利用能源衍生金融產品的價格波動而牟取暴利,他是通過投資、經營基礎產業的形式增加能源市場的供給,以促進能源市場價格穩定的手段,謀求長期的、整體行業的成長性獲利。這種目光長遠的投資戰略絕非鼠目寸光的投機者所能想出的。第二,投資追求的是‘雙贏’發展路徑,而投機在利用風險的同時,創造了更多的經濟不確定性。能源市場近幾年來的價格波動,用市場眼光來看就是‘供不應求’的直觀體現,巴菲特進軍能源行業無異於給‘看不見的手’提供了助力,供求在趨於平衡的過程中,不僅減輕了能源風險的負麵影響,也給巴菲特旗下公司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而投機勢力擅長的不過是損人利己的方式,在推波助瀾、興風作浪獲得暴利之後抽身而出,隻留下身後滿目狼藉的一池碎萍”。至少,巴菲特從來沒有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市場的崩潰和大多數人的痛苦之上,這一次也不例外。

進軍能源業不過是巴菲特投資哲學的一個最新範本罷了。以股神著稱的巴菲特曾將其在股票市場的生財之道總結為:“當我投資購買股票的時候,我把自己當做企業分析家,而不是市場分析家、證券分析家或者宏觀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