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控製貪欲更利於成功 第七章知己知彼
巴菲特投資秘訣七: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知己知彼很重要
巴菲特說:“投資人真正需要具備的是正確評估所選擇企業的能力。請特別注意‘所選擇’這個詞,你並不需要成為一個通曉每一家或者許多家公司的專家。你隻需要能夠評估在你能力圈範圍之內的幾家公司就足夠了。能力圈範圍的大小並不重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邊界才是至關重要的。”
投資股票時做到知己知彼是很重要的。如何做到知己知彼?《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因此,我們通常說的,“所謂‘知己’,即要客觀認識自身的實力,對自身有準確的定位,明確自身的優劣勢,既不自高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所謂‘知彼’,即要充分掌握一切對自身競爭取勝造成影響的外在因素,尤其是對手的長處與短處,既不畏懼對手,又不輕視對手”。唯有透徹了解“敵”我雙方的優劣短長,找出“敵”我雙方的差距和利弊,才能更好地避免誤入歧途,競爭製勝。
《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的思想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戰爭前,不知彼而知己,就如同賭博一般,勝負之數難以意料;不知己而知彼,就不能結合自身現狀製定合理戰略;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就像瞎子騎瞎馬一般,其結局不言自明。因此,作戰前必須了解敵我雙方的情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投資股票也就是這個道理,必須做到知己知彼。有人認為,巴菲特的能力圈原則,也充分體現了《孫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的智慧。他做出分析:“知己,首先是知己所不能,知道哪些公司股票是屬於自己能力圈範圍以外的,這些公司的價值是因自己能力所限自己不知道的。知己所不能而不做,就是堅決不走出自己的能力圈,不買進自己能力圈範圍以外的公司股票,以避免犯下重大錯誤。知己,其次是知己之所能,知道哪些公司是屬於自己能力圈範圍以內的,這些股票的價值是發揮自己能力能夠知道的,既然知己之所能,就要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盡可能正確評估這些自己能力圈範圍以內的公司股票價值。知彼,主要是對知己之所能的公司,對自己能力圈範圍以內的公司,要盡可能充分了解它們的基本麵情況,盡可能做好所有的功課,仔細分析所有相關信息,盡可能正確地評估這些公司股票的價值,從而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事實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體現了對立統一的哲學原理。自己是矛盾的一個方麵,他人是矛盾的另一個方麵,了解了對立的雙方,促進了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知道了自己和對方的實際情況,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所謂的知己知彼,用俗話來說就是知道自己能吃幾碗幹飯。要做到正確定位自我,不要高估自己的力量,從而做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行動事情。同時,也不要低估自己,從而認識不到自己的優勢。一味自唾自棄,明知機遇已經降臨,還認為自己實力不足,不敢去做,這也一種違反知己知彼的哲學原理。
做到知己知彼,就離成功不遠。隋末李世民可謂典型。《資治通鑒》記錄道:大業十三年五月,李淵、李世民父子兵伐長安,在霍邑遭遇到隋朝大將宋老生的頑強抵抗,久攻不下,又天降大雨。在這種情勢下,李淵認為自己的實力不足以攻克霍邑,進兵長安;竟然提出要退兵晉陽。其時的長安已經非常空虛。霍邑的宋老生雖是一員猛將,但是李淵的兵力並不少,民望也不低。李淵被一時的挫折蒙蔽了。而李世民則對敵我力量的對比看得很透徹,認為: 當時糧食都成熟了,不缺乏糧草;且宋老生輕躁,一戰可擒。李密隻顧守著洛口倉的糧食,根本沒有遠大的戰略。劉武周與突厥外雖相附,內實相猜。先前他們父子起兵反隋乃是為了大義,奮不顧身以救蒼生。當時應該先入鹹陽,號令天下。遇到小敵就遽然班師,恐怕那些跟隨他們的人會立即解體,父子隻能退守太原孤城之地為賊,又怎能保全自身。
巴菲特之所以能夠成功,因為他懂得知己知彼。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從而做出客觀的判斷。知己知彼是一種哲學智慧,巴菲特就是利用這種智慧去做事情。
案例1·巴菲特選股如選妻子
“投資很像選擇心愛的人,你冥思苦想,列出一份你夢中的她需要具備的各種優點。然後找呀找呀,突然碰到了你中意的那個她,於是你們就幸福地結合了。”
巴菲特有三大選股戒律: 第一條,不能不選: 隻選自己能力圈範圍以內的公司股票;第二條,不熟不選: 隻選自己工作、生活、朋友圈子裏很熟悉的股票;第三條,不懂不選: 隻選自己既有能力真正弄懂而且又很熟悉的公司股票。
巴菲特認為,選股如選妻子,必須精心選股。巴菲特說:“在伯克希爾所有的投資活動中,最讓我和查理興奮的是買入一家由我們喜愛、相信且敬重的人管理的、具有非常好的經濟前景的卓越企業。這種買入機會難得一見,但我們始終在尋找。我們尋找投資對象的態度與尋找終身伴侶的態度完全相同: 我們需要積極的行動、高昂的興趣和開放的思維,但並不需要急於求成。”
一直以來,巴菲特經常說他最喜歡持有一隻股票的時間是永遠。他說:“我和查理都希望長期持有我們的股票。事實上,我們希望與我們持有的股票白頭偕老,相伴到永遠。”購買股票就是購買企業,所以巴菲特說,“我們喜歡購買企業。我們不喜歡出售,我們希望與企業終生相伴”。
巴菲特在1964—2008年這44年裏,取得了3600多倍的業績,他的業績是美國股市同期漲幅的55倍。為什麼巴菲特的投資業績這麼好,而大部分投資者的投資業績這麼糟糕呢?對此,有人認為,“關鍵在於選股不同。大多數人選的股票是‘一隻小小鳥,想要飛卻怎麼也飛不高’,而巴菲特選的卻是一隻隻‘大鵬鳥’,想要飛多高就能飛多高”。1977—2004年這27年間,巴菲特精選了22隻股票,其中7隻是重倉股,投資了40多億美元,賺了280多億美元,平均每隻股票賺了7倍。我們知道巴菲特的7隻重倉股票都是買入後一直持有,持有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一股也不動。可以說,他持有7隻重倉股的時間,要比很多人婚姻持續的時間都要長得多。事實證明,他長期持有的收益率,也要比市場平均水平高得多。
而很多人對婚姻看法是婚姻持續的時間越長,雙方的幸福程度越深。投資專家研究發現,持有股票的時間越長,投資盈利的可能性越大,投資收益率越高。態度不同,行為就不同,後果就不同。這種看法雖然不一定在任何情況下都成立,但是還是很有道理。因此,選擇對的股票,並長期持有是一種很好的投資方法。
很多人購買股票總喜歡聽專家推薦。一聽說什麼專家推薦哪隻股票好,馬上就買。要是換成選老婆的話,你會這樣嗎?我相信不會有人會片麵聽從婚姻谘詢專家推薦說哪個姑娘好,而馬上就結婚。可是股票方麵,很多人是如此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