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紀人不推薦購買該股票,報刊媒體不介紹該股票,絕大多數投資者也不買該股票。究其原因在於,它的價格太高了,1股就要10多萬美元,並不是誰都買得起。更何況,該股票既沒有分紅,也不分拆,讓人覺得無論股價漲跌都隻是紙上談兵,除非賣出該股票,否則不可能從中得到“實惠”。相比而言,每股幾十美元的股票更受人歡迎,似乎人人都能從中體會到價廉物美的感覺。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的交易量太小,往往要經過一兩個小時才有1單交易,幾年前更是一整天才有一兩單交易。
例如1991年7月25日和26日這兩天,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沒有任何交易,接下來第三天(27日)也隻有10股交易量。這樣一來,股票經紀人要想從中賺取交易傭金很難,所以幹脆對它忽略不計。
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的年換手率不到4%,或許很多人對此不理解。從而產生很多困惑。其實,這就是巴菲特的獨立判斷。他能夠堅持自己的見解,而不是隨波逐流。伯克希爾公司股票1988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時,巴菲特與人打賭說:“如果這隻股票的下一筆交易大約出現在從今天算起的2年後,我就給你記一大功!”可是對方並沒有顯得很激動的樣子,因為他知道該公司90%以上的股票都掌握在同一些人手裏,更有高達95%以上的股票掌握在真正的投資者手裏,他們從來就沒打算賣出去。
當時顯示出一行字:“伯克希爾股票出錯,買入指令無效——沒有報告。”至於報刊媒體不介紹、不宣傳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除了上麵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那就是通常為4位數設置的股價欄裏刊登不了該公司4位數、甚至6位數的報價。當年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第一次出現在《華爾街日報》時,報社記者就打電話給巴菲特,問他什麼時候有股票分拆計劃;如果有,千萬不要忘記在第一時間告訴他們。究其原因在於,由於伯克希爾公司股價特別高,報紙的場外交易市場版不得不重新編排。巴菲特肯定地告訴記者,不會分拆伯克希爾股票,並建議該報早作打算,重新編排股票價格欄。沒辦法,這不得不讓報社麵臨兩種選擇: 要麼幹脆刪掉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信息,要麼專門為這隻股票開辟一個專欄。
巴菲特看起來是一個很另類的投資者,但是他這種另類是建立在獨立判斷的基礎上的。他不喜歡跟著大家走,因為他有自己的判斷,認為自己所做是對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7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提到,1979年夏天的時候美國股市非常低迷,為此他在《福布斯》雜誌上發表文章認為,“在股票市場中,想讓大家有樂觀的共識是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的”。
在伯克希爾公司2004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巴菲特說,一般投資者容易造成投資損失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麵: 一是頻繁交易,從而導致交易成本太高,所賺的一點點差價都支付了交易費;二是買賣股票的決策依據主要是小道消息,而不是理性、量化的企業評價;三是淺嚐輒止的投資方法、錯誤的介入時間,使得投資成本過高,從而注定這種投資將來要失敗。
在伯克希爾公司2005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巴菲特說,在很久以前牛頓發現了三大運動定律,但是他的天才並沒有延伸到股票投資中去。如果他不是在南海泡沫事件中損失慘重而造成巨大創傷,說不定就真的會發現第四大運動定律。巴菲特代替牛頓把它總結為——“對於投資者整體而言,運動的增加導致了收益的減少”。
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的年換手率不到4%,從而避免各種費用。巴菲特堅持自己的原則,投資就是價值投資,所以他不像別人一樣,做短線,經常換手。他之所以能夠堅持這些原則,那是他能夠擁有一種獨立的判斷能力。
有報道說道,許多投資者以為每天緊盯電腦行情報價機,不放過每一個可以看到的市場分析、評論文章,就可以在市場上賺到錢,每周在辦公室中呆80個小時以上,但是投入大量時間和盈利是不成正比的,大部分人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實際上,時時刻刻都盯著市場是沒有必要的,也是徒勞的,因為市場的短期波動隻有在行情發生轉折的時候才會起到重要作用,當行情處於平穩期時,短期波動不會對總體趨勢造成大的影響。這時投資者不要以為行情將要出現反轉而過早地平倉,這樣做不僅會失去盈利的機會,還會在再次進場的時候花費更多的精力。所以,這時最重要的是平心靜氣,耐心持倉。每時每刻都留意這些消息,往往會影響自己的獨立判斷,是非常不好的行為。
一個在金融市場上打拚的人,如果想擺脫市場對他的誘惑,那實在是一件很難的事,因為你時刻都在患得患失。因此,為了守住你的錢,你不得不每時每刻緊盯著市場。那些影響你做出判斷的現象實在是太多了,你根本就不能肯定哪一種是真哪一種是假。但是,你卻不肯離開市場,那裏仿佛有著永恒魔力一般深深地牽扯著你的整個思想以及生命,無形中會增加投資者的思想壓力,做出非理性認識的判斷。
能夠做出理性的判斷是相當不容易的。巴菲特說:“請記住股票市場是狂癲與抑鬱症交替發作的場所。有的時候它對未來的期望感到興奮,而在其他時候又顯出不合理的沮喪。當然,這樣的行為創造出了投資機會,特別是傑出企業的股價跌到不合理的低價時。但是,正如你不會采取情緒起伏不定的顧問的建議一樣,你也不應該允許股市操縱你的投資行動。股票市場並不是投資顧問,它的存在隻是為了幫助你買進或賣出股票罷了。如果你相信股票市場比你更聰明,你可以照著股價指數的引導來投資你的金錢。但是如果你已經做好了準備,並徹底了解所投資的企業,同時堅信自己比股票市場更了解企業,那就拒絕市場的誘惑吧!”
當美國股市在1973年處於低潮、市場人士大為恐慌之際,大家想盡辦法拋售自己的股票,精明的巴菲特卻全線殺入,到1975年股票大幅上揚,巴菲特賺得腰包鼓鼓。這就說明巴菲特的獨特見解給自己帶來了財富,所以一個投資者能否做到獨立的判斷是非常關鍵的。
巴菲特在投資人瘋狂拋售持股的時候開始出動了,他以極低的價格買進他中意的股票,並以一個理想的價位吃進10多億美元的“可口可樂”。不久,股票上漲,巴菲特見機拋售手中的股票,大賺特賺了一筆。事實上,這些道理很多人也懂,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就喪失獨立判斷的能力。
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的年換手率不到4%,這對任何投資者來說,都值得學習和思考的。學習巴菲特那種獨立判斷的能力,從而讓自己成為股市裏的常勝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