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投資智慧19(2 / 3)

2008年10月7日,花旗銀行、美聯銀行、富國銀行宣布相互之間因為觀點大相徑庭而談判破裂。花旗銀行表示,自己將會繼續尋求法律途徑,控告美聯銀行和富國銀行違反合同和幹預合同實施,但不會阻止富國銀行購並美聯銀行。應該說,富國銀行所出的高價對美聯銀行有著巨大吸引力,尤其關鍵的是,富國銀行收購美聯銀行並不需要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擔保,而且又能保持銀行業務的完整性。所以,美聯銀行明確表示富國銀行的收購協議是正當的、有效的,是符合公司股東、員工、美國納稅人最大利益的。而花旗銀行的最大軟肋是出價低,讓美聯銀行不爽。10月9日,花旗銀行宣布出於原則性考慮退出收購。花旗銀行的退出,使得富國銀行的收購價格繼續壓低到了127億美元。

2009年1月1日,富國銀行宣布,已經以127億美元的代價把美聯銀行完全納入麾下,同時將裁員萬人。

這起收購案,與當天美國第三大商業銀行美國銀行宣布的對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完成的全股本收購方案,一起構成了美國華爾街公認的金融海嘯中的最強波。

索羅斯說過:“思考是生活的重心,盡管有些事情是沒有答案的,思考可以為這帶來一些真知灼見,這就是思考的魅力。在解決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方麵,必須依靠自己的獨立思考去做出判斷。獨立思考能夠在混亂的局勢中保持自我,一個人要想成功,既要有思考的習慣,也要腳踏實地,既要有頭腦的思考,也要有足下的實際行動。”

因此,巴菲特做出這個舉動,就是體現了他一些真知灼見。也就是說,必須能夠在混亂的局勢中保持自我,不能被外邊的東西所幹擾。

索羅斯告訴我們,盲目聽從別人的建議或者受其他因素影響決斷是非常危險的。“投資者應該明白,在市場上,別人的意見是可以參考的,但不能同一個問題向多人請教。因為一個人錯就錯一次,多人就會錯多次。在這個地方,人多力量大是行不通的。自己的獨立思考是固定的,不是對就是錯,50%的概率。如果盲從,你的成功率是不會超過50%的。這個道理大家應該明白。”

巴菲特的頭腦清醒與他從來不相信所謂內幕消息有關。雖然有人認為內幕消息的幫助可以兼聽則明,但是巴菲特認為這隻會混淆視聽,“隻有一心一意根據內在價值來判斷股票投資價值才是正確的。”

對此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印度尼西亞有一個島嶼叫婆羅洲(也稱加裏曼丹島),坐莊婆羅洲島錫業的一家投資機構,為了把股票賣給美國一位著名投資者利文斯頓,專門設局安排了以下一係列動作。該投資機構安排人裝成一副大老板的樣子,故意在利文斯頓的老婆吃飯時,在鄰桌大談特談該錫礦今後的增長潛力,其他人也紛紛對該股票價格能夠上漲到什麼位置發表宏論。很明顯,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讓利文斯頓的老婆把這個“內幕消息”傳遞給利文斯頓。然而這些人不知道,利文斯頓的老婆從來就不服利文斯頓,總是幻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大賺一筆給丈夫瞧瞧。她對自己“不經意間”聽到這個消息深信不疑,認為這是一個大好時機,就悄悄地把個人的所有資金都買入了這隻股票,回去後對利文斯頓矢口不提。這家投資機構想,至此他們的第一個目的達到了,可是想讓利文斯頓大量買入該股票的最終目的還沒有達到,因為歸根到底利文斯頓才擁有巨額資金。於是接下來該機構開始拉升婆羅洲錫業的股價,希望能製造一種假象,讓利文斯頓看到該股票已經啟動了,最好能追漲殺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利文斯頓看到該股票價格上漲,不但沒有追漲殺入,而且還把原來手中持有的該股票全部拋出,讓該機構叫苦不迭。

由此容易看出,投資者如果輕信所謂的“消息”來炒股,無論個人還是機構都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誰都搞不清這些“內幕消息”是怎樣產生的、想達到什麼目的、最終能達到什麼目的。我們可以清楚看出,輕信小道消息,也就是所謂的內幕消息是有害的,這影響投資者本身的獨立判斷。

在巴菲特看來,股市投資有三重境界: 第一層境界是最低的,即依賴消息炒股票;第二層境界比前麵高了點,主要是依賴於基礎和基本麵分析來決策;第三層境界是依靠風險控製來進行決策。誰能在股市中賺到錢,從中一看便知。

我們可以觀察到,在中國股市中,近年來經常舉行模擬炒股大賽,業績突出的選手甚至能取得好幾倍的年投資利潤,可是從來就沒有證券公司聘用他們做股市操盤手,這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模擬炒股和實際投資是兩碼事。就好比一位神槍手的槍法很準,能夠擊中20米之外樹上的知了;可是如果這隻知了被捏在他老婆手裏,就注定他肯定會失手。也就是說,模擬炒股因為不需要真的掏錢,所以心態較好,股市上漲、下跌都不在乎,會一門心思投入下去;而一旦把假錢換成真幣,則會因為股市上漲而興奮、股市下跌而憤怒,很少有人還會依然保持理智和清醒的頭腦。

因此,隻有心態好時,不受到外界幹擾時,人們才可以做出獨立判斷。換一種方式,把真實炒股當做模擬炒股,或許更好一些。高考前,老師經常對學生說,要把高考當做模擬考試,就是這個道理。

案例2·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的年換手率不到4%

有媒體報道,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巴菲特在他父親開辦的經紀公司當經紀人時就體會到,經紀人永遠不會成為投資者的朋友,他們更像是醫生,隻有經常變換藥方才能向病人收取更多的錢。經紀人的出發點是取決於交易所推出了什麼,而不是投資者的生活變得有多好、回報率有多高。就拿伯克希爾公司來說: 該公司的投資回報率一直非常穩定,而且大大超過股市平均回報率。但即使如此,也有許多投資者不敢投資該股票,以至於鬧出許多笑話來。其中有投資新手,更有久經沙場的投資高手以及媒體記者。

例如,1988年的一天,一位讀過伯克希爾公司年報並一直跟蹤該股票價格的職業律師,看到當時伯克希爾公司的股價高達每股4200美元時感慨地說:“誰要是投資伯克希爾公司股票,‘肯定很難賺到錢’。”然而,幾年後他眼看該股票價格依然一路上揚,不得不花16000美元買了1股。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的年換手率不到4%,日平均交易量在250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