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亡後,中原分裂,漢代秦而立,(統治集團依然是秦地貴族)重新平定六國,統一天下。劉邦以秦地為根基,重新滅六國,與西楚展開大戰,直到勝利並建立漢朝。到武帝時,武帝沿著秦始皇的腳步繼續前進,平定嶺南,驅逐匈奴,吞並西域。漢朝建立後,國家機構的設立是以現有的地理生產環境的狀況而設立的。秦末戰亂,地理生產環境縮小,漢朝的國家機構的強度是不如秦朝的。漢朝的發展進入了穩定期,直到文景之治之後,才出現了數次經濟危機。通過漢武帝改革後,漢帝國走向了強盛並開始為擴大地理生產環境對外征戰。漢武帝之後,國家開始衰弱,直到東漢建立。地理生產環境暴增如果不能持續則麵臨國家政權重建(改朝換代)的危機,地理生產環境緩慢擴大,則是麵臨經濟危機,國家要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中華文明進入****和重建國家政權時,並沒有外來文明對中國構成威脅。中華文明仍在不斷向前發展。
在滅秦的戰爭中,項羽的楚軍是最強的。滅秦後,項羽稱西楚霸王,分封各國諸侯,劉邦分封到漢中。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巴、蜀亦關中地“為由,封以劉邦,劉邦賄於項伯又求封得漢中。是以劉邦定都南鄭(今陝西漢中)。又將關中地區分為三部,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合稱“三秦”,企圖通過他們控製關中,將劉邦困鎖在漢中巴蜀地區。劉邦被改封到漢中,初不欲就國,謀攻項羽,蕭何進言曰:“漢水上應天漢。漢中,據有形勝,進可攻退可守,秦以之有天下”。劉邦於是采納蕭何建議,屈就漢王封號,招賢納士以圖天下,同時確定了收用巴(郡治江州,今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還定三秦,東向以爭天下的方略。在這條方略下,劉邦以秦地為根基,與項羽展開爭霸戰爭,最後重新掃滅六國,建立漢朝。
中原大戰,人口銳減。漢朝建立後開始了幾代人的修養生息,沒有對外征戰。經過“文景之治”後,漢帝國恢複了以前秦帝國的經濟實力,開始了武帝開疆拓土的曆史大幕。西漢極盛之時版圖達600餘萬公裏。建元六年(前135年),閩越王騶郢率兵進擊南越,武帝派兵援助南越。騶郢弟餘善殺閩越王以首級獻朝廷,武帝下令撤兵,立勾踐後裔醜為越繇王,餘善不服,與越繇王對峙,武帝遂以餘善為東越王,與越繇王分地而治。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遣使諭太後與子興入朝。呂嘉不滿太後內附,發動政變,殺氏母子及所有漢使者,立嬰越妻所生之子建德為王。武帝聞訊,於五年調水陸大軍十萬南伐,以楊仆為樓船將軍出豫章下橫浦,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出桂陽下湟水,以南越降將出零陵下漓水。至六年,楊仆與路博德抵番禺城下,呂建與建德等逃入海,為漢軍所追殺,於是南越各地紛紛投降。武帝遂以其分建九郡: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在西漢與匈奴戰爭漠南之戰中,車騎將軍衛青率軍擊敗右賢王。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至元鼎六年冬,西漢與南越、閩越的戰爭中,漢軍平定南越國(都番禺,今廣州市)。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秋至元封元年(前110年)冬,西漢與南越、閩越的戰爭中,漢軍擊滅東越。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秋至三年夏,漢軍從海路、陸路分兵滅朝鮮,設樂浪等郡。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冬十二月,漢軍征伐西域城國樓蘭(王治樓蘭城,今新疆羅布泊西北之樓蘭故城)、車師(一作“姑師”。王治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北雅爾湖村西之交河故城)。漢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漢貳師將軍李廣利再次進擊大宛國(都貴山城,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卡散賽)。漢元鳳三年(公元前78年)冬,度遼將軍範明友擊烏桓。漢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在丁令(部族名,遊牧於今貝加爾湖一帶)、烏桓(部族名,遊牧於西漢邊界北部)、烏孫(西域城國,都赤穀,在今吉爾吉斯共和國伊塞克湖東南)等國擊敗匈奴後,西漢對匈奴遠程進攻作戰。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大軍入侵伊朗,遭伊朗軍隊圍殲,6000餘羅馬軍隊突圍,逃至現今的哈薩克斯坦,後為西漢陳湯收降,帶回中國,安置在永昌縣。漢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漢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擊滅郅支單於於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漢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牂柯(郡治故且蘭城,今貴州貴定附近)太守陳立,平定西南夜郎王興、句町王禹、漏臥侯俞。漢元延二年(公元前11年),中郎將段會宗平定烏孫(王治赤穀城,今吉爾吉斯共和國伊塞克湖東南)內亂。中國東漢永元初年,執政的竇太後不顧朝臣諫阻,以其兄車騎將軍竇憲為主將,征西將軍耿秉為副,發北軍五校、黎陽營、雍營、緣邊12郡騎士及羌胡兵擊敗北匈奴,北匈奴一部開始向歐洲遷徙,餘部潰散。新莽天風三年(16年),漢五威將王駿、西域都護李崇、戍已校尉郭欽率西域屬國兵進擊焉耆(王治員渠城,一名南河城,今新疆焉耆西南)。東漢建武十八年(42年)三月至十九年春,伏波將軍馬援平定嶺南征側、征貳起兵。東漢元初二年(115年),在東漢與羌的戰爭中,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肅成縣西)太守虞詡擊敗西羌於赤亭(今甘肅成縣西南)。東漢末年,毋丘儉兩攻高句麗,高句麗臣服。
從漢武帝到漢獻帝,兩漢就沒有停止過對外的征伐,即使在國力衰弱,政變動蕩,軍閥割據等情況下。漢人的血性,漢帝國的東征西討足以說明。《全球通史》裏說漢帝國被北方草原遊牧民族打得分成三國,簡直是可笑。東漢末年,分成三國,漢朝對外戰爭卻沒有輸過,原因在於周邊沒有與華北地區可以相提並論的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這時候北方凍土、南方西南方的山地地區都沒有開發的,外族沒有抵禦漢朝進攻的經濟條件,漢朝同樣也沒有把這些還處於部落時期的地區納入帝國版圖。依附漢朝的南匈奴被曹操分成幾部,徹底被同化。諸葛亮南征蠻族叛亂,西南各族臣服。東吳派大軍進擊夷洲(現在的台灣),征發壯丁。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曆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及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重建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駕崩,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恢複國內生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鼎立。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薑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後期曹魏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氏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亡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東漢三國,各國都在對外擴張,在周圍蠻族看來是漢朝在擴張,漢朝在強大中滅亡,無聲無息。取代漢朝的是晉朝,晉的統一依然是以三秦之地為中心的重新統一,首都依然是洛陽。地理生產環境的優勢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即使諸葛亮多智近妖。華北平原的麵積要遠大於成都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甚至大於他們的總和。成都平原和和長江中下遊平原的角色是區域的文明中心,割據政權往往都定都在這裏。然而,蜀漢與東吳能夠與曹魏三分天下,固然有北方大戰經濟衰退的原因,另一方麵也是由於南方的經濟得到發展。這時候正是鋼的生產技術成熟,鋼得到大規模使用的時候,上鋼的鐵農具可以有效地開墾堅硬的山地,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開始擴大。三國的出現正是地理生產環境擴大,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
同樣,在華北地區,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也在擴大。新土地的開發造成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華北地區陷入了長期的****,三國隻是一個預演。西晉承襲魏國,並不是嶄新的國家政權。魏國滅蜀國後,地理生產環境暴漲出現經濟危機,西晉代魏而立。在西晉滅吳後,地理生產環境再次暴漲,西晉出現經濟危機進入衰弱期。西晉建立不久,北方戰火又燒了起來,晉朝退往南方,中國進入了南北朝時期。鋼的生產成熟使得有足夠的鐵裝備馬匹,馬鐙馬蹄鐵等馬具發明了,遊牧民族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華北地區一馬平川,利於騎兵作戰。經濟發展不平衡,華北長期戰亂造成人口銳減,經濟危機驅使晉朝開始把少數民族內遷,變成農奴。晉朝的殘暴統治激起了各族農奴起義,這就是五胡亂華。漢朝以來,就有胡人不斷向中原遷徙,逐漸盤踞華北地區,勢力不斷壯大。到西晉時期,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西晉首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在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後,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晉朝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再加上當時晉朝統治者對於統治區胡人的剝削。胡人趁機起兵,侵擾中原,於是中原大亂,在百餘年間先後由胡人及漢人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史稱稱“五胡亂華”。又因為鮮卑魏末年的史官催鴻著有《十六國春秋》一書,該書將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個政權獨立記錄,故又有將此一時期稱為“五胡十六國”、“東晉十六國”者,實則政權的數目遠逾十六個,建立者也不限於胡人。
少數民族內遷的同時,漢族人因為華北戰亂多遷往南方,而更北方的草原民族也趁少數民族內遷,逐漸占據蒙古草原。這種情況造成了,南方的經濟得到大發展,蒙古草原繼匈奴之後開始形成統一的帝國。開始是柔然汗國,被北魏重創後西遷,被崛起的突厥部落吞並。為此,所謂北方統一南方的定律是不存在的。中國始終是以華北這個地理生產環境最優越的地區為中心實現重新統一。對待中國南方是如此,對待東北地區蒙古草原同樣如此。秦漢帝國驅逐匈奴,北魏驅逐柔然,就是如此。後來的唐元明清四個朝代都是以華北為中心實現中國的大一統的,這個在後麵會詳細介紹。
首先要看到的,少數民族內遷並不是外族政權的入侵,而是內部的農民起義。這些少數民族都是漢化很深的民族,他們沒有建立自己的文明,而是融入了中華文明。華北一馬平川,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完整連成一片,利於各地區的交流融合,漢文明根深蒂固,胡人的文化不適合華北地區的經濟生活,所以最後是中華文明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而已。著名的有北魏孝文帝改革。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後改為元宏。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時僅5歲,公元490年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後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此外,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製度,製定官製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胡人的漢化,也就是以原來的漢族為主體形成了新的漢民族。大陸擴張時代鍛鋼階段的,地理生產環境有了擴大的要求,新的漢民族需要建立強大統一的國家擴大地理生產環境,推動經濟發展。由此,拉開了中國第二次再建大一統王朝的序幕。
大陸擴張時代鍛鋼階段,中華文明曆經隋唐宋三個大一統王朝。當個時代到來時,中國進入了從三國到十六國長時間的分裂時期。經過長期戰亂,北方各族逐漸融合,經濟發展開始穩定下來。時代的帶來,國民有了重建強大國家政權擴大地理生產環境的要求,隋朝開始以三秦地區為中心形成大一統的帝國。此時,南方北方經濟都得到大發展,三秦地區在經濟上不占絕對優勢,為此,隋朝窮盡國力修建隋唐大運河,貫通南北,使帝國的統一也鞏固下來。在中國曆史長河中,封建統治者為鞏固政權,戰事頻繁,征伐不斷,為保證軍事行動所需之大量糧草的運輸,在水運上占有主導地位的年代,溝通南北水運,開鑿運河無疑對軍事行動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見,大運河的開鑿,主要是為了當政者便於鞏固和發展自己的政權,而軍事行動和經濟開拓則是最直接的目的。同時,也有著追隨帝都的屬性。
以隋朝建立的同時,蒙古草原也形成了統一的突厥帝國。隋朝能統一中國,為什麼統一北方的前秦就不能呢?關鍵是北方各族還沒有融合,沒有形成新的漢民族也就無法凝聚各族的力量。而為什麼南方不能統一北方呢?南方山地硬土並沒有得到充分開發,而且南方水網密布,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沒有連成一片,帝國也無法有效地聚集起強大的軍事力量。北方利於騎兵縱橫,南方缺少戰馬產地,在戰略上不占優勢。相反,北方地理生產環境開發充分,地理生產環境麵積遠勝南方,而且容易聚集起強大的軍事力量,打造戰艦,統一南方。
大陸擴張時代鍛鋼階段的到來,不僅南方能被開發,東北也能開發。為此,隋煬帝發大軍多次征討東北的高句麗,並把涿郡(現在的北京)打造成進軍東北的前哨站。時代的到來,開發東北凍土也是必然之勢。隋煬帝其實是很有文治武功的,修運河,複長城,立科舉,強集權,去豪強,除後患,威四夷,征西域,彙通天下。把隋煬帝與秦始皇相比,並沒有什麼不妥當的。有幾個皇帝為了國家的穩固安全發展,能夠不辭辛苦,在那個隻有木輪車的年代,親征到青海蒙古遼東?“無向遼東浪死歌”一曲罵盡煬帝東征,可為什麼,公認的一代名主李世民,還有他平時那有些軟弱的兒子李治,都跟鬥紅了眼的公雞似的,非要拿下高句麗不可?東北的開發,高句麗已經有了崛起之勢。隻要細翻當年的史籍資料,就可以很清楚得明白,當時的高句麗,決非所謂附庸小國,它也是一個高度集權半牧半耕的軍事強國,已經有能力臣服四周小國,並且威逼中原,對大隋也是時有冒犯掠占,隋煬帝當年調千裏大軍,總計共一百來萬人,三次東征,決不是隻因高句麗不恭那麼簡單。隋煬帝曾經說過一句話:“不為後世憂也!”人們隻記得,隋煬帝曾經三次龍舟遊江南,可是有幾個人記得,那四千裏大運河為中國的繁榮穩定,竟是做了多大貢獻!這不啻於隻因末行沒寫好,就完全否定了一本煌煌巨著。“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