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為什麼隻有中華文明能延續至今並長期領先於世界諸國?
不同於其它古老文明,中華文明是唯一傳承至今的文明。為什麼這麼說呢?依據是什麼?第一,文明不能等同文化,文明是一個族群整體的社會發展狀態,判斷首先要看這個族群是否還存在。要注意,不是看血統是否延續了下來,而是整個的族群。從這一點看,前章所介紹的古老文明都不具備。雖然那些文明的血脈融入了其他民族,但是作為族群已經不在了。而中華民族,以漢族為主體,是不斷有其他民族融入進來。雖然我們不能說我們沒有異族的血統,但是我們的族群仍然存在。融入其他民族和其他民族融入進來是不同的,這決定了這個族群是否存在。比如說美國人,什麼人種都有,那個民族的血統都有,但是美利堅民族不是其他民族。為此,美國人的曆史是從美利堅民族形成開始的,如果說血統,那可能跑到非洲熱帶草原上去了。現在的總統******是黑人,難道美國就被黑人征服了嗎?******首先是美利堅族人,然後才是黑人。文明的第一要素是族群。第二,文明的傳承不隻是古代的建築和風俗等保留至今。社會是發展的,如果現在和以前一模一樣就是傳承了下來,那都去做原始人類好了。判斷是不是傳承了下來,要看整個族群的整個曆史的創造者是不是這個族群。從這一點看,在中國曆朝曆代,漢族人口都是占絕大多數,即使在少數民族統治區裏。創造曆史的主體民族是漢族人,在元清兩朝同樣是如此。第三,文明存在的區域會隨著時代擴大,而文明中心是不是還在文明興起的那一片區域裏。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國的傳承文明與西方的疊加文明之間的巨大區別。中華文明興起於黃河流域,曆史上中國正統的王朝,他的統治中心也都是華北地區,每個朝代都是以華北為中心實現中國的統一的。“逐鹿中原,爭霸天下。”說的就是這個,能夠取得華北地區的力量,才能統一中國。看看西方人的文明中心,都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轉移。在前麵一章,就介紹了西方人的疊加文明。
中華文明是不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領先於世界諸國呢?答案是明確的。軟實力不好與其它文明對比,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就遭到很多的批評,不然這本書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對比些硬實力好了,從中國曆朝曆代的國土麵積、人口數量、軍隊規模、建築工程規模、城市狀況、經濟總量,這些很容易說清楚的東西來對比。中國在任何一個方麵都是第一,即使是中國分裂時的區域性政權也具有可比性。這樣的領先優勢是從秦帝國統一中國開始的,一直延續到西方大航海殖民時代之前,也就是15世紀的明朝。中華文化追隨漢唐的腳步傳播世界。中國的領先優勢通過漢朝唐朝蒙古人的西征就可以看出,正是地理生產環境富饒優越,給予文明的物質生活資料和知識也就越豐富,中華文明因此發展速度相對較快。伴隨著知識的增長,地理生產環境也就有了擴大的要求,中國人才會西征。當西歐文明領先中華文明時,西方列強不是也入侵中國嗎?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至今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領先世界諸國,原因在於中華文明賴以生存的地理生產環境的優越。第一,地理生產環境各個層次都完美地銜接在一起。河流定居時代,中國有長江黃河流域的衝積平原。大陸擴張時代鐵器階段,中國有華北地區遼闊土地。大陸擴張時代鍛鋼階段,中國有唐宋時南方的開發。大陸擴張時代火藥階段,中國收東北蒙古新疆西藏,地理生產環境再度擴大。海洋貿易時代,中國版圖麵積仍是世界前幾位,各種自然資源豐富,海洋性地理生產環境優越。這就是中華文明能夠延續至今的根本,地理生產環境的完美銜接,中華文明才能有繼續發展的空間。從古埃及文明缺少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而衰弱就可以看出中華文明地理生產環境銜接的勝利。第二,地理生產環境在每個層次都是完整遼闊富饒的,這個優點使中國在麵對外族入侵時有足夠的實力保護自己的文明。自秦統一中國,中國大一統王朝的領土麵積就沒有比秦小過。外族政權進攻中國,每一次都以中國的最後勝利而告終,秦漢時期的匈奴人,隋唐時期的突厥人,民國共和國時期的日本人、西方列強。因為有遼闊富饒完整的地理生產環境,我們才有一個統一的國家,聚集起統一的力量抵禦外敵入侵,守護我們的文明。蒙古人,滿族人,入主中原,是不是外族入侵,中華滅亡呢?不是,隻要理解了文明的三個要素,就很容易理解。蒙古人和滿族人隻能是算少數民族起義,他們都曾受唐遼金三朝和元清兩朝統治,而且文明中心沒有轉移,。後麵有一章會具體說明這個問題。第三,中國有一個集富饒遼闊完整銜接於一身的地理生產環境作為文明中心,文明中心的固定不轉移確保了文明延續和國家的統一。這個文明中心就是華北,中國曆朝曆代的都城都在華北,元清兩朝也是如此。大陸擴張時代前期,首都的位置都在河南省一帶,(在長安與洛陽做選擇)這個位置是關東、江南、巴蜀、關中四個區域的核心,是中國古代王朝龍脈所在,隨著南方的開發,大都是定都洛陽,要麼是長安洛陽同為首都。大陸擴張時代後期,東北和江南得到開發,首都就在南京與北京之間做選擇,北京可以連通華北和東北,南京可以連通江南和華北,定都這兩地就可以控製兩地並製衡全國。隨著東北的開發,東北華北地形都是一馬平川,聯係更緊密,定都北京也成了最好的選擇。曆朝曆代的大一統王朝都是以華北為中心重新統一中國的,一個強大的文明中心,這就是中國大一統國家觀念的根源。
中國在世界曆史中絕對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奇跡國家,中華民族在世界曆史中絕對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奇跡民族,四千多年的文明一脈相承、綿延不絕,文明覆蓋的主要區域/版圖也一直保持著比較完整的形態,並在絕大部分時間裏都呈穩定擴張的態勢。穿越時空,回顧曆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強大帝國:羅馬帝國、匈奴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突厥帝國、蒙古帝國及至1991年前的蘇維埃帝國(我們曾稱其為社會帝國主義),均是曇花一現,使得我們隻能在故紙堆中重溫他們的輝煌與燦爛,感歎滄海桑田、世事無常。誠如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中所言,當年日本人謂我中國,一曰老大帝國,再曰老大帝國。拋去稱呼中的貶義不論,此言倒也不錯,起碼道出了一個曆史事實,“中華帝國”能生存至今,稱之奇跡不為過,從人類曆史的長河中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日不落帝國”。
河流定居時代,中華文明曆經夏商周三朝。我們常說中華兒女是炎黃子孫,但炎帝、黃帝和蚩尤所處的年代是部落紛爭的氏族社會時期,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政權尚未建立,因此中國版圖根基的奠定應從夏朝算起。根據不久前完成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夏朝的開朝年代在公元前2070年(記憶中大約如此),夏享國四百年後又傳於商,****之季,其主要的勢力範圍還是局限在黃河中下遊地區,粗略估算大概有六七十萬平方公裏的樣子。及至武王伐紂,確立周鼎,本為西羌分支的周族憑借其猶存的遊牧民族的強悍性和掠奪性平定中原,勢力直達長江中下遊地區和燕山腳下,統治疆域麵積初步估計就可達150萬平方公裏,今天中國經濟文化的精華區域已經盡收其囊中,也就是說,距今3000餘年前,中國版圖的核心部分就已經形成。隨後,周朝分封諸侯的政策最終導致強枝弱幹現象的出現,天下終於分裂,春秋戰國,群雄並起,戰爭連綿不斷。各諸侯國為了擴大生存空間,征伐北狄、南蠻、西戎部落,充分發揮了他們開辟疆土的“積極性”。秦西進到青海湟水流域,南並蜀中;楚攻取貴州、雲南北部;燕北開五郡,奪得今遼寧省大部;趙亦取得內蒙古中部地區。戰國七雄的疆域麵積總和已達240萬平方公裏。
再看夏商周三朝的首都所在,都在河南一帶。在夏商周三代長達一千八百年的曆史中,這三個王朝的都城也屢次遷徒。這些都城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南、山西、山東、陝西這四個省。它們是:夏都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東南,為禹所居。)、陽翟(今河南禹州,啟遷於此。)、斟尋(今河南偃師縣西南,太康、仲康、羿、桀等先後居於此,曆時百年有餘)、帝丘(今河南濮陽附近,相居於此)、原(今河南濟源,杼即位時居於此。)老丘(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鎮北,杼自原遷居於此,曆時225年。)、西河(今河南安陽市東南,廑即位後居此。)商都西亳(湯滅夏後居於此,今河南偃師縣西)、亳(太甲遷此,今鄭州市。)、囂(或曰敖,仲丁自亳遷於此,今河南鄭州市西北黃河南岸。)、相(河亶甲自囂遷於此,今河南安陽洹水北。)、耿(祖乙自相遷於此,今山西河津縣南。)、庇(祖乙自耿遷於此,今山東魚台縣附近。)、奄(南庚自庇遷於此,今山東曲阜)、殷(盤庚自奄遷於此,今河南安陽市西北,曆時273年。)周都鎬(西周周武王等都於此,今陝西長安縣灃河東岸。)、洛邑(西周周成王、周昭王、周穆王等居此,東周自周平王以後居住該城)、犬丘(周懿王居於此,今陝西興平市東南。)、另外,禹建都之地還有安邑、平陽、晉陽等地。啟還在黃台居住過;相還在斟灌居住過。祖乙還都於邢等。
大陸擴張鐵器階段,中華文明曆經秦漢晉三朝。當這個時代來臨時,中國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周朝統治下的各諸侯國都先後對外擴張,然而,楚國南邊是僵硬的山地,燕趙北邊是凍土,齊國東邊是海洋,他們的戰爭方向都是圍繞著華北中心地區而展開。秦國的東邊是晉國,後來是魏國,長期受他們欺壓。當這個時代到來時,秦國西吞犬戎南並巴蜀,在內修建水利工程,使關中沃野千裏,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雄踞七大國之首。這就是秦帝國統一中國的原因所在。其它大國在擴大地理生產環境上沒有秦國地理位置上的優勢,他們擴張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隻有和中部大國決戰。同他們對比,秦國在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上的擴張就要容易的多了,隻要滅掉幾個蠻族部落就行了。後來漢帝國就是沿著秦國西征的腳步,收取西域的。
前770年,宜臼即位為周平王,平王懾於犬戎之威,決意東遷洛邑以避其鋒,趙開為周王室開路,護衛周王至新都。平王因趙開之功,始封趙開為諸侯,並許之“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趙開得到了周王室的空頭支票,誰也沒有想到僅僅20年,趙開以及他的兒子秦文公就讓這個支票兌現了。秦文公之後,又經數代國君的努力,在謀求自己的發展空間,在討伐西戎之戰中節節勝利,歧豐之地皆納其下,又先後滅蕩社戎,擊敗邽、冀兩戎部,征彭戲戎,兵臨華山,收複杜、鄭之地,滅小虢,版圖一直推進至關中東端。秦德公元年秦遷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經東周初年近百年的艱辛創業,已占有關中平原大部分領土,實現崛起,成為西方新興強國。穆公意欲插手中原,卻被晉文公、晉襄公父子所阻,崤之戰中秦軍主力全軍陣亡,秦穆公染指中原的計劃破產。此時晉國正處於君明臣賢、國富民強的巔峰時期。穆公果斷的調整國策,將戰略目標定在西戎的遊牧部族。王官之役後,秦穆公將矛頭指向西戎,史載“益國十二,開地千裏,遂霸西戎!”秦穆公穩定了自己的大後方,奠定了秦國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秦穆公稱霸西戎後,國力得到加強,不久穆公歸天,子趙罃立,是為秦康公。前325年,趙駟稱王,史稱秦文惠王。秦王趙駟聯韓魏而攻齊楚,敗義渠而並巴蜀,奪西河而吞宇內,掌控了對山東諸侯作戰的戰略主動權。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縣,建成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水利工程,也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沃野千裏,成為天府之國。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納韓國人鄭國的建議,並由鄭國主持興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裏。涇河從陝西北部群山中衝出,流至禮泉就進入關中平原。平原東西數百裏,南北數十裏。平原地形特點是西北略高,東南略低。鄭國渠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地形,在禮泉縣東北的穀口開始修幹渠,使幹渠沿北麵山腳向東伸展,很自然地把幹渠分布在灌溉區最高地帶,不僅最大限度地控製灌溉麵積,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係統,可灌田四萬餘頃。鄭國渠開鑿以來,由於泥沙淤積,幹渠首部逐漸填高,水流不能入渠,曆代以來在穀口地方不斷改變河水入渠處,但穀口以下的幹渠渠道始終不變。鄭國渠是一個規模宏大的灌溉工程,大約花了十年時間這項工程才告竣工。通過這兩個大型工程,秦國國力在秦始皇時期暴增,秦始皇得於強兵滅國,統一天下。
秦帝國的興起和滅亡都是在於地理生產環境的擴大性。秦國到秦朝的這段時期是中華文明由河流定居時代向大陸擴張時代邁進的階段,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秦國相比其他六國在地理生產環境的擴大上更勝一籌,最後統一中國。但是統一後的秦朝已經滅六國敗匈奴定嶺南,地理生產環境可謂是一路暴增。地理生產環境的持續擴大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國家的各種機構也就多了起來。表現為鞏固統治,修長城運河馳道等。秦朝末年,國家的地理生產環境沒有再持續增加,相反,還要抽調三十萬大軍長期駐守北疆防禦匈奴,五十萬大軍長期駐守南疆彈壓嶺南百越各族。國家機構變成了消耗財富和壓榨財富的工具,逐漸走向反動。這種情況下,重建國家政權成為國民的主要任務,最後秦朝被起義軍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