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為什麼隻有中華文明能延續至今並長期領先於世界諸國?下
金帝國和後來的日本人做法是差不多的,這樣是得不到文明中心各族的支持的,也就得不到文明中心的力量,也無法統一中國。後來的蒙古人開始也是如此,所以和南宋鏖戰半個世紀,還戰死了一個大汗,原因就在這裏。蒙古人在上世紀(十三)曾發揮出他們驚人的軍事才能,締造一個空前龐大帝國。但他們的政治才能卻遠為落後,這是由於他們的文化更為落後之故。蒙古人向外擴張,並沒有任何政治理想,如中國儒家學派所倡導的吊民伐罪,也沒有任何高級情操的動力,如基督教、******教傳播福音到天涯地角。蒙古人向外擴張的目的,隻有兩個:一是掠奪財富;一是滿足征服欲望。了解蒙古帝國的野蠻本質和立國精神,就容易了解漢人所受迫害的沉重。蒙古人根本輕視漢人,所以列為第三等和第四等國民。在蒙古人眼中,漢人除了供給他們固定的田賦外,沒有別的用處。而中亞人(色目人·回回)則不然,他們在商業上的貢獻,要超過漢人很多倍。蒙古人上自親王公主,下至小民,都願意把銀幣借給中亞人,以收取利息。一兩紋銀的利息,十年後能高達一千零二十四兩,這是一種恐怖的剝削,當時稱為“羊羔兒息”,隻有中亞商人付得起。——方法很簡單,必要時,中亞商人隻要向地方政府報案,說他在途中被盜匪搶劫,地方政府就得如數賠償。所以漢人自然要比中亞人低一等或低二等。第一任大汗鐵木真即曾規定,殺蒙古人的償命,殺中亞人的罰黃金四十巴裏失(一巴裏失大概折合二兩銀幣),而殺死一個漢人,隻要繳一頭毛驢的價錢就可以了。遇到征伐戰爭,差別待遇較平時更甚。像上世紀(十三)一二八六年,為了明年進攻安南王國,征用全國馬匹,中亞人三匹馬中隻征兩匹;而漢人的馬,無論多少,全部征收。以後不斷征馬,每次如此,漢人的馬就成為珍品。蒙古統治中國,從基層起就有嚴密而徹底的控製。每二十家編為一“甲”,首長稱“甲主”,由政府委派蒙古人充當。這蒙古人就是這二十家的總管,這二十家就是這蒙古總管的奴隸,衣服飲食,他可以隨心索取,女子和財產,他更可以隨心所欲。元政府有嚴厲規定:禁止漢人打獵,禁止漢人學習拳擊武術,禁止漢人持有兵器,禁止漢人集會拜神,禁止漢人趕集趕場作買賣,禁止漢人夜間走路。“甲主”以上的地方政府首長,全由蒙古人擔任。當蒙古人不夠分配,或中亞人賄賂夠多時,則由中亞人擔任。蒙古官員大多數是世襲的,每一個蒙古首長,如州長、縣長,他所管轄的一州或一縣,就是他的封建采邑,漢人則是他的農奴,他們對漢人沒有政治責任,更沒有法律責任。蒙古嬰兒和幼童,往往很早地就繼承了州長縣長的位置,他的家人和侍奉他的奴仆,構成一個小型的宮廷。蒙古人都不會漢話,不識漢字,地方官員如此,中央官員也如此,蒙古大汗更很少會漢話和漢字。一百年間的政權,也隻有兩個漢人出任過宰相,一是上世紀(十三)帝國初創時的史天澤,一是本世紀(十四)帝國瓦解前夕的賀惟一,而賀惟一早已蒙古化,改名拓拔太平,忠於蒙古超過忠於中國。正因為這種緣故,蒙古大汗是以奴隸總管的身分,控製中國,所以對漢人毫無感情,對中國文化,自尊心也不允許接受。蒙古官員的貪汙腐敗,跟他們的初期武功一樣,在曆史上也屬空前。本世紀(十四)初一三○三年,第八任大汗鐵木兒曾大力整頓官吏,一次就有一萬八千四百七十三個貪官撤職。然而他不能堅持下去,他的後任大汗複行放任,以致每一個蒙古官員都是一個百萬富翁。而蒙古帝國特征之一是官員特別多,一塊玉石的發掘或一張弓的製造,都會有若幹官員管理,所有官員都靠貪汙勒索維持高級享受。帝國的繁重賦稅,也是促成貪汙腐敗的要素之一,他們最初是采取包商製,上世紀(十二)第二任大汗窩闊台時,曾打算把元帝國的賦稅,以一百四十萬兩銀幣包給中國籍巨商劉廷玉,大臣耶律楚材極力反對,才算作罷。可是不久中亞維吾爾籍巨商奧都喇合蠻出價二百二十萬兩時,窩闊台怦然心動,終於包給了他。以後每一位大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財稅上,他們不知道鼓勵生產,隻知道盲目而凶惡地剝削。本世紀(十四)三十年代全國各項賦稅,平均額較上世紀(十三)七十年代,幾乎增加一百倍,這都出在中國人身上。然而,僅隻上述的這些壓榨,痛苦還是輕微的。更大的迫害是賜田製度,蒙古大汗可以隨時把漢人視如生命的農田,連同農田上的漢人,賞賜給皇親國戚——親王公主或功臣之類。宋帝國破滅後所舉行的一次賞賜中,少者賞賜數十戶數百戶,多者竟賞賜十萬戶。每戶以五口計,一次就得到五十萬個農奴。漢人忽然間失去他祖宗傳留下來的農田,而自己也忽然間從自由農民淪為農奴,沒有地方可以申訴。除了大汗的威力無法抗拒外,任何一個蒙古人,都可以隨意侵占,他們經常突然間把漢人從肥沃的農田上逐走,任憑農田荒蕪,生出野草,以便畜牧。
為何金國能滅遼國和北宋,蒙古能滅金國和南宋呢?由於東北開發還不夠充分,經濟發展出現了兩麵性,一方是種植業,一方是遊牧業。遼金兩朝為此都是設南北兩個管理機構。金帝國之所以能滅遼朝和北宋,原因在於遼朝和北宋由於地理生產環境的擴大性處於衰弱期。遼朝不斷地開發東北,北宋不斷開發江南,經濟的發展導致國家機構的龐大(北宋的冗官)。當地理生產環境開發到一定程度,無法保持原有的速度時,發展經濟的各類機構也就收不抵支,轉變了原有的性質,國家走向衰弱,農民起義不斷。北宋因為經濟發展沒有兩麵性,對境內各地區控製嚴密,最後鎮壓了農民起義。遼朝卻因為經濟發展的兩麵性,對女真的控製不夠嚴密,女真族得以崛起,最後被女真族起義軍滅亡。金國取代遼國後,重建了國家政權,國家實力超過北宋(是國家實力,不是社會的整體實力,重建南宋政權後,宋朝很快遏製住了金國的入侵。重建的政權在機構的設置上更合理,更能凝聚強大的力量。),北宋無法抵禦,被金國滅亡。宋朝退往江南,重建了南宋政權。北宋雖然鎮壓了農民起義,但是也削弱了自身的實力,就算不被金國所滅,同樣也會被另一個政權取代。蒙古人滅金國也是如此,金國的經濟同樣是兩麵性的,金國對蒙古控製的削弱使蒙古草原得以統一並逐漸強大起來。當金國因為地理生產環境的擴大性進入衰弱期時,金國被蒙古滅亡。
到忽必烈時期,女真族契丹族黨項族等都被視為漢人,說明了東北各民族已經是實現了大融合,也就是以原來的漢民族為主體的新的漢民族形成。雖然蒙古族的漢化程度不高,但是無法改變整體大融合的局麵。正是這種大融合影響了以前居住在金國統治區的蒙古族人。蒙古族統治者忽必烈長期經營金國舊疆,耳濡目染地接受了這種大融合。忽必烈一係的蒙古人為此就被各族人民視為實現華夏統一的中堅力量,紛紛彙聚在忽必烈麾下。忽必烈重用漢族契丹族各族的人才,得到中原漢族地主支持,率領漢軍回草原奪權,血洗草原,遷都北京,國號大元。忽必烈這樣做固然分裂了蒙古帝國,但是卻取得了文明中心各族的支持,進而統一全國。忽必烈是拖雷正妻唆魯禾貼尼的第二子(總第四子)。,原來拖雷有十一子,長子即蒙哥,四子忽必烈,六子旭烈兀,七子阿裏不哥。蒙哥即汗位後,遣忽必烈開拓南部漢地,令旭烈兀遠征西域,以阿裏不哥留守和林看管蒙古本土,自己則親率大軍伐宋。不料蒙哥汗於1259年在合州城下陣亡,忽必烈為爭奪汗位匆匆北返。按規矩,大汗之確定須由「忽裏台」推舉,由於阿裏不哥在和林頗受諸王公之擁護,忽必烈返至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之石別蘇木),乃自行即位為大汗,建年號為中統,並詔告中外。同時阿裏不哥則在和林召集「忽裏台」,亦稱大汗,於是兄弟拔刀相向,內戰長達四年之久。中統五年(1264年),阿裏不哥敗降,忽必烈汗改是年為至元元年,改燕京為中都,以開平為上都,「忽裏台」製從此被廢。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汗定都中都。至元八年(1271年),正式建國號為「元」,傳係取《易經》「乾元」之義。次年,以中都為大都,蒙語稱為「汗八裏」(意即汗城)。這樣,忽必烈終於在中國北方創立了一個新王朝──元朝。1276年蒙軍攻陷臨安,1279年攻下山,滅亡南宋,全中國遂統一在元朝之下。元朝之所以能滅南宋,正是它確立了中華正統,取得了華北各民族的支持。同樣,南宋人民同樣也有重建國家政權的要求,南宋的統治這時候已經十分反動了,腐朽透頂。人民的力量彙聚起來,誕生了新的大一統王朝。忽必烈能繼承汗位主要原因是在1251年,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後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並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陝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這裏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複吏治,恢複農業,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展現了一個政治家的能力和威望,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而且蒙古帝國因爭奪汗位造成的混亂是由於缺少對汗位的有序繼承而造成的。所以具有最偉大軍事能力的領導者經常能取得勝利。忽必烈依托中原的強大人力與物力,以及自身卓越的軍事才能一舉擊敗阿裏不哥,取得汗位.為了得到支持,忽必烈還依靠漢地的資源和漢人臣民。他發布了一份由他的儒士幕僚王鶚起草的詔書,承認對於統治中國光靠蒙古軍事技能是不夠的,為了統一中國需要一位仁義的和按照先人傳統進行統治的賢人,並且暗示他正是這樣的人。他還提出減少百姓的賦稅和徭役負擔。而且忽必烈自己可以利用中國北方的資源,並且利用占據中原的優勢封鎖向阿裏不可提供的物資供應。
從唐朝分裂到元朝統一中國,這段時間就是中華文明從大陸擴張時代鍛鋼階段到火藥階段的發展過程。蒙古人統一中國,是以大陸擴張時代火藥階段的到來為前提的,新的漢民族或者說融合了的中華民族需要建立強大而統一的國家,新的時代階段到來,強大的國家才能有效地擴大地理生產環境。如同前兩個階段一樣,時代的進步有了地理生產環境擴大的要求,漢帝國唐帝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對外擴張的。在大陸擴張時代的三個階段,中華文明都借助武力向西方推進,威震天下,一次次讓西方人驚醒在****的夢噩裏。也因此給中國人帶來了三個名字,漢人、唐人、蒙古利亞人種。中華文明伴隨各民族大融合,文化技術深入到每一個民族政權,重建國家政權建立統一強大的國家已經成為了時代要求。金國由於進入衰弱期對蒙古的控製也不再嚴密,鐵木真才得以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帝國。作為中華大地第一個新生政權,蒙古人率先走向了西征擴大地理生產環境的道路。蒙古人像女真人擊敗契丹人一樣,也向金國發動了進攻,迫使金帝國退往黃河以南。為此,蒙古得到了由漢族人為主體的工匠,組成了炮兵,這為蒙古人完成西征提供了條件。炮兵在中國是常見兵種,火藥早就得到最好的利用。正是在火藥武器的強大進攻下,蒙古人才能在短時間內拔掉一座座中亞城池。在中國就不行了,蒙古人征服南宋時,在合州城就被大炮打死了一個大汗。唐帝國在中亞擴張時就收複了漢帝國在西域的版圖還有所擴大,這次蒙古人的西征比唐帝國還要大。隻是由於中國沒有統一,這次擴張不是元帝國的擴張,蒙古人的管理方式不先進,所以擴張後建立的是各個封國而不是設立都督府之類的政府進行直接管轄。由於這次擴張是草原民族完成的,再加上原來匈奴人、突厥人對西方的打擊,造就了西方史學家“草原民族掠奪各文明中心”的錯誤學說。文明中心是經濟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地方,如果落後的民族可以掠奪文明中心,那建立文明有什麼意思?現在的美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哪個落後的國家可以跟他比劃?難不成要把黑人******當上美國總統當成蠻族人入侵?把911事件作為蠻人掠奪了文明中心?
第一次西征由元太祖鐵木真率四個兒子禦駕親征,統騎兵二十萬(這個數字還是多的,真正的蒙古軍隻有十萬多,其他的都是攻打金國後征召的包括漢族契丹族在內各族軍隊),前後用上了八年時間。1219年,成吉思汗以花剌子模的剌守殺害蒙古商隊和使臣為由,親領大軍西征,分兵四路進攻花剌子模諸城。1221年,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攻克花剌子模舊都玉龍傑赤。成吉思汗與拖雷分兵攻取呼羅珊各城,繼而擊敗紮闡丁(摩訶之子)的軍隊,他亦逃至印度。1223年,蒙古軍於西域設官置守後,令蒙軍退回蒙古。哲別、速不台的軍隊在抄掠波斯各地,1223年越過大和嶺(高加索山)在阿裏吉河戰役中戰勝了(俄羅斯)羅思諸王與欽察汗的聯軍,再而進軍烏克茲抵黑海北岸,後東返蒙古。回程時並將西夏消滅,以懲其拒出軍西征。不久,於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於六盤山,年享71歲。待蒙軍東歸後,紮闡丁從印度回到波斯,圖謀複興。花剌子模舊將皆奉其為主。窩闊台繼位後,立即派遣(撤)綽兒馬罕去征討企圖重新興起的花剌子模國,紮闡丁從都城挑裏寺(今伊朗大不裏士)出奔,次年為庫爾德人所殺,花剌子模國正式滅亡。綽兒馬罕的軍隊繼續留守波斯,攻打諸國。完成了第一次蒙古的大規模西征。這次西征,蒙古占領了今日的中亞細亞,裏海,黑海北岸,並占領烏拉河、伏爾加河流淢。成吉思汗又占領地分封給諸子。將裏海一帶,花剌子模國及欽察故地封給長子術赤;次子察合台則封於西遼故地,改名為「窩闊台汗國」;三子窩闊台則封於乃蠻,改名「窩闊台汗國」;而斡難河流淢等蒙古故地,則封給四子托雷。
蒙古第二次西征是在太宗窩闊台滅金後一年,即太宗七年(1235年)開始。窩闊台會集諸王大臣,定議遣各支宗王長子統兵,是次西征以欽察汗國太祖皇孫拔都為統帥,帶領大軍十五萬(一說五十萬)大舉出征欽察、斡羅思諸國。拔都又以速不台、鄂爾達、伯勒克、蒙哥等為先鋒。這次進軍路線,是沿著阿爾泰山山蒙古滅不裏阿兒,欽察,攻入斡羅思(俄羅斯)。三年之後,蹂躪了斡羅思大部分國土,包括了莫斯科,蒙軍在莫斯科共屠殺了共27萬的俄羅斯人。1241年,拔都分兵三路,北路侵入孛烈兒(波蘭)、西路攻馬紮兒首都馬茶城(匈牙利)。南路渡多瑙河入奧大利,直達意大利的威尼斯大破波蘭及日耳曼聯軍於利格尼茲,北東歐各國震驚於蒙古韃靼軍的勇猛,大呼“****”臨頭。歐洲各地紛紛組成自救聯軍,以亨利二世為指揮者,可是北歐及中歐的一抵抗也是徒勞,蒙古大軍大破聯軍及擒殺亨利二世。拔都再進而攻陷匈牙利及俄羅斯,因為當時歐洲國君多是腐敗,故此,在拔都西征的戰役中東歐各國除了捷克與俄羅一部份國家還和蒙古打了幾場硬仗外,其它怕容易攻取,俄羅斯北部盡降,列入大蒙古汗國的地圖。由於在匈牙利蒙古軍遭受到巨大的捐失,再無力繼續進軍,加上於1242年,傳來了窩闊台的死訊,拔都遂率軍東返,經瓦剌吉亞、穆爾達維亞等地,於1243年初到達並留駐於裏河(伏爾加河)下遊的拔都斡耳朵。蒙古大軍征服羅斯,侵入波蘭、匈牙利和其它地方,在歐洲大地引起一片驚慌。在一段時間內,英國人不敢出海,中斷了與歐洲大陸的貿易活動;德國上下為之震恐,統治所征服的欽察、斡羅思等地區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