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政治述評\r
1644年清軍入關,取代明朝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逐漸建立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r
清代曆史可以分為四個時期。自1644年清軍入關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統一台灣,為定鼎中原時期;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為康乾盛世時期;從嘉慶元年(1796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為嘉道衰落時期;從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宣統三年(1912年)為遭受列強侵略和滅亡時期。\r
自1644年清軍入關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複台灣,為定鼎中原時期。這一時期,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清軍依靠武力次第消滅了南明諸政權,鎮壓了李自成和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平定了三藩之亂,統一了台灣。這一時期戰亂頻頻,滿漢民族矛盾十分尖銳。\r
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為康乾盛世時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餘年間,清朝國勢處於全盛,被稱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的時間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主要的功績有:兩次雅克薩之戰擊潰沙俄,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擊潰準噶爾部蒙古,統一漠北喀爾喀蒙古;平定準噶爾部蒙古之役,統一漠西蒙古;西南地區改土歸流。\r
從嘉慶元年(1796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為嘉道衰退時期。這一時期秕政頹風蔓延,整個社會處於衰退狀態,出現了川楚白蓮教等一係列農民起義。\r
從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宣統三年(1912年)為遭受列強侵略和滅亡時期。這其間,經過第一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亥革命等後,清朝滅亡。\r
清朝的政權是由滿洲貴族為首,聯合蒙古王公貴族,結合漢族官僚地主共同組成的政權。在這個政權中,滿洲貴族始終占據著絕對的控製地位。\r
明末農民起義為清朝穩定統治掃清了一些障礙。明末土地高度集中於皇室、貴族、官僚、地主之手,自耕農紛紛破產,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糧口號,使社會經濟關係趨向良性。農民乘明末清初幾十年的亂世獲得了一些土地,部分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標,康熙帝實行更名田製度就是對這一現狀的承認。\r
清代皇帝十分勤於政事,是絕對的皇帝專權,沒有特別昏庸、昏聵的皇帝,尤其是清代前期的皇帝,每位都勵精圖治。終清一代,清代既沒有地方割據問題,也沒有宦官專權問題;既沒有外戚專權問題,也沒有權臣專權問題;既沒有朝臣朋黨相爭問題,也沒有藩王之亂(三藩之亂是清初曆史時期的產物)和國家分裂的問題,但有外敵入侵的問題。\r
清代皇帝的專製獨裁統治是中國曆朝曆代中程度最高的。清代皇帝大權獨攬,乾綱獨斷,政無巨細,躬自斷製,不假手臣下。軍機處和內閣不過都是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而軍機大臣和內閣大學士則是皇帝的私人秘書。\r
清代皇帝是中國曆朝曆代皇帝統治智慧和統治手法的集大成者。無論是對邊疆少數民族上層人士、漢族知識分子,還是對普通下層民眾,都區別對待,對症下藥,采取文武輪用、剿撫並施、恩威並用、軟硬兼施的手段和方法,以鞏固疆域遼闊廣大的多民族國家的統一。\r
康乾盛世也被稱為末日的餘暉,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中國已逐步落後了。在康乾盛世結束四十餘年後,中國遭受了世界上最先進國家英國的侵略,開始了曆史的大轉折。\r
清代皇帝大權獨攬,乾綱獨斷,政無巨細,躬自斷製,不假手臣下,如果沒有時間也不願思考一些事關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學習並了解一些外部世界的基本知識和發展變化的問題,隻是陷於繁重的庶務、事務之中。這是由這種政治製度和政治運行環境造成的,改變這種不合理、不科學的政治製度首先要解決的是政治問題。關於西學,在這方麵,康熙帝略略好一些,但也隻限於個人喜好學習西學的一些皮毛,並沒有形成製度和機製,以後諸清帝又回歸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