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銥星公司在美國東部時間2000年3月17日中午12時之前未能找到有資格的收購者,最後被迫向破產法院申請破產清盤。
曾被喻為20世紀人類通信史上一大奇跡的閃閃“銥星”已經隕落。銥星隕落的陪葬者遍及世界各地。據報道,銥星公司已經提留了9.82億美元的破產準備金,其他可以拍賣的家當隻有價值20萬美元的辦公用具,它的銀行賬戶上已負債44億美元;它的地麵控製和網絡管理中心等資產已沒有多大使用價值;世界各地的合作夥伴投資建成的關口站也將成為殉葬品;5萬多用戶手機將成為紀念品;股民們持有的銥星股票將成為一堆廢紙。當然承受最大損失的受害者是遍及全球的50多億美元的投資者。
特別讓人們心痛不已的是,銥星公司花費巨大人力、物力送上太空的66顆銥星,如果找不到買主,則隻有在太空銷毀,從此化為灰燼。為了挽救這代表人類先進科學技術的66顆銥星,銥星公司及原來的各大股東都作了許多努力,但依然是無人問津。在此情況下,2000年8月24日摩托羅拉公司宣布,因為破產後找不到買主,他們將著手對66顆銥星實施銷毀的計劃。摩托羅拉發言人透露:為了維護銥星,公司每月要花掉幾百萬美元的維護費用。曾給人類帶來無限期望的66顆銥星,真正像66顆流星,即將隕落天涯。毫無疑問是嚴重的財務危機導致了銥星公司的失敗,試想如果負債率沒有那麼高,並且有風險投資來做足夠的流動資金的話,銥星公司就不至於這麼早關門。但是,財務危機也隻是銥星公司一係列危機中最淺層的一個,而非造成失敗的主要動因。其產品得不到大多數用戶的認可,無法創造預期的盈利,才是銥星走向失敗的症結。
美麗是吸引人的先決條件,銥星計劃一出爐就引起世人的廣泛注目,也贏得了風險投資家的青睞,然而從概念(故事)到計劃再到實現中間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一般高科技企業的通常做法是:由若幹研究人員在完成了對某項產品的概念、計劃後到技術基本實現,可以市場化,對該企業今後相對較短時期內的前景有了明晰的認識,才去尋求風險投資,尋求企業化、市場化的途徑。而銥星恰恰相反,由於它的概念(故事)實在太吸引人了,又是由電子巨人摩托羅拉公司向世界隆重推出,這時就有風險投資家介入,很快就產生滾雪球效應,具有了企業實體行為。這其中摩托羅拉公司做了應該做的,但事實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那就是宣布投入高達10億美元的巨額資金從事相關技術的開發。作為一個電子巨人,10億美元隻不過是摩托羅拉公司研發(R&D)的正常投入,搞得成,搞不成,有沒有市場前景隻是摩托羅拉公司自己的事,但風險投資的介入實在太早了。一項調查表明,從一項技術的研究到最終成為有贏利的產品,失敗的可能性高達90%以上。可以說,正是銥星計劃的美麗,才注定50多億美元的付之東流。
因為這個計劃是如此的美麗,因此在融資過程中,銥星公司向投資者和銀行保證,銥星係統將會在短期內獲得高額回報。由此,才使銥星公司在短短幾年內在資本市場籌措到了大量高回報率的短期貸款。他們忽視了商業航天雖是一種“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事業,但回報的周期可能需要較長時間的客觀規律。因此,在銥星公司借貸的短期高利貸到期而無力償還時,也就等於提前引燃了破產倒閉這枚“定時炸彈”的導火線。
縱觀銥星的傳奇我們不得不說,一個如此優秀的新概念,一種劃時代的技術,卻由於對市場分析的疏漏而慘敗,盡管沒有人否認銥星確實是一個英雄,一個巨人,但在這個隻以成敗為論的市場上,它隻能被冠以失敗者的頭銜。而那些偉大的技術結晶恐怕也隻能被塵封起來,等待星際通訊時代的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