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1 / 3)

對於衛星通信係統來說,想要從陸地無線通信市場分一杯羹,這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這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擺在衛星通信運營商們麵前的是一條機遇和挑戰並存的道路。

在銥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後僅兩個星期,另一家國際衛星移動通訊公司ICO全球通訊公司也向美國特拉華州一法院遞交了破產保護的申請。這兩起接連發生的破產案,無疑給剛剛起步的衛星通訊業的前景蒙上了濃重的陰影。

ICO全球通信公司計劃投資47億美元建立一個由12顆衛星組成的通信網絡。到1999年8月底,該公司已籌集到30億美元,但在銥星公司陷入困境後,投資者拒絕繼續向ICO公司投資,使得該公司在該年度夏季提出的幾項籌資計劃全部流產。隨後,ICO公司因無力支付到期的4000多萬美元債務利息,隻得申請破產。

銥星公司和ICO公司的破產是否意味著衛星通信沒有市場,或者是過於先進的技術不能得到人們的認同呢?其實不然。分析這兩家公司的破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不是技術的失敗,更不是高科技的罪過,而是這兩家公司沒有正確處理好技術創新與市場營銷的關係。

毫無疑問,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然而,我們必須看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僅靠技術創新的領先或技術水平的先進還不能確保其在競爭中取勝。換言之,以為隻要技術創新搞好了,企業競爭實力就自然上去了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主觀臆想,也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經營理念。一些經營技術創新且頗有成效的高技術企業,由於忽視了市場需求的變化,缺乏明確的市場營銷戰略,結果便是招致經營的失敗。銥星公司和ICO公司就是這樣的實例。

對我國高科技產業來說,這個問題尤應引起重視。因為高科技行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附加值等特點,與市場結合得好,可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回報,反之,則會導致比傳統產業更慘重的損失。

銥星公司和ICO公司的破產,給全世界的投資者和運營商留下了許多深刻的思考和教訓,也給蓬勃發展中的衛星通信產業,尤其是衛星移動電話業務帶來了巨大衝擊。盡管直接導致悲劇的是財務危機,但不少人將銥星故事的悲情演繹擴展到了全球個人衛星通信領域。人類自由通信真的隻是一個夢、一個童話嗎?

事實並非如此。銥星隕落的真正原因是在市場和技術的雙向坐標中,銥星係統過多偏向技術,而忽略了市場的適用性,而構不成對個人衛星通信市場的整體否定。因此,銥星公司的破產並不意味著整個衛星通信產業走入低穀,許多市場對路、價格適中和管理良好的衛星通信業務仍然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市場前景依然看好。“全球星”就是在衛星通信一片灰色中出現的一個亮點。

1999年5月25日投入運營的世界第2個大型低軌通信衛星係統“全球星”,同樣是舉世矚目的焦點,牽係著人們的殘存希望。在“銥星”隕落之際升起來的“全球星”公司,也是一家專門從事衛星電話業務的公司。許多人不禁發出疑問:它會重蹈“銥星”的覆轍嗎?它能取代“銥星”為大眾服務嗎?

全球星有限公司是1991年由美國勞拉和高通公司聯手創辦的,其“全球星”係統是總投資33億美元的全球衛星移動通信係統。它由48顆工作星和4顆在軌備份星組成。這些衛星分布在8個軌道平麵上,每個軌道平麵有6顆星。“全球星”結構簡單,造價經濟,目的是降低成本。它並不是把一個用戶與另一個用戶直接連接,而是在用戶與關口站之間進行通信傳輸。由於衛星采用彎管式設計,因此地麵用戶可通過關口站被接續至衛星或“公共電話交換網”上,這就提高了對現有地麵通信設施的利用率。

“全球星”係統的地麵部分較為複雜,共設38個關口站,還有衛星運行控製中心和地麵操作控製中心。遍布全球各地的關口站把“全球星”的無線網絡與地麵公共移動網相連,或直接連入市話局,並采用靈活的模塊式結構,因而可隨市場需求進行擴建。其在中國的北京、廣州和蘭州分別建造了3個“全球星”關口站。

在係統設計方麵,“銥星”采用星間鏈路技術,因而可不依賴地麵網而直接通信,此技術雖然先進,隻需幾個關口站,但風險大,成本高。而“全球星”的技術則充分考慮了到與現有地麵通信係統實現對接的問題,形成一個地麵、空間一體的網絡。其衛星僅把衛星通信的基本功能保留,不管地麵通信技術怎麼變,“全球星”的收發功能永不會淘汰。不過,由於“全球星”對地麵站依賴較大,所以在戰爭和受災時不如“銥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