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銥星”係統通信體製采用時分多址(TDMA)技術,而“全球星”采用碼分多址(CDMA);後者是已被國際電聯確定為第3代移動通信的技術平台,能確保良好的話音質量,增加通話的保密性和安全性。1989年設計“全球星”係統時,CDMA技術剛剛走出“貝爾實驗室”,當時確定在“全球星”采用CDMA的確承擔很大風險,事實證明“全球星”公司是有遠見的。為了保證係統中各種通信製式的兼容,“全球星”的地麵關口站還分別安裝了GSM和CDMA的交換機。“全球星”在可視時間和手機價格等方麵也優於“銥星”,它的數據傳輸速率比“銥星”高,壽命也比“銥星”長,“全球星”壽命為7年,而“銥星”為5年。它在集資方麵也相當成功,現已集資到42億美元,即使在銥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的1999年,全球星公司依然申請到7。5億美元的貸款,其股價則漲到104美元,說明投資者對此具有充足的信心。這緣於全球星公司集資渠道靈活,集資策略可保證投資人風險降低。
當然,“銥星”在全球漫遊、傳輸時延等方麵比“全球星”有明顯的優勢,它可提供包括南北極的無縫隙通信,而“全球星”隻能為全球南北緯76度之間的用戶提供服務。
“全球星”多模式手機使用方便,通話者可以使用一部電話、一個全球號碼、一張話費單在地麵網絡與“全球星”之間進行通信。其手機和通話費都比“銥星”便宜得多,這是因為其設計理念和目標用戶瞄準的均是低端市場,即為沒有通信基礎設施的地區和通信基礎設施不發達的地區,開發出一種經濟可靠的全球通信手段,讓不發達國家的人們也能享受到現代通信技術,這就為“全球星”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它不僅能為不發達地區的人們提供服務,也能為國內外旅遊者、商業和企業要員以及勘探、搶險和救災等特殊行業的人們提供極大的方便。
吸取了“銥星”的教訓,全球星公司在其手機的設計和生產、服務等方麵都做好了充分準備,並且不急於收回投資,準備在2~3年以後再達到20~30萬用戶的利潤平衡點。
簡言之,“全球星”強調與地麵通信網兼容,並且隻作為地麵網絡的補充,堅持不跨越現有的地麵運營商,這主要是因為全球星公司考慮到衛星受容量和壽命的限製,所以衛星通信不可能取代地麵通信。這樣做大大降低了係統的成本和運營風險,使天地網和平共處,相互取長補短。
“全球星”也不是沒有對手,“國際移動衛星”組織正在爭奪“銥星”用戶。其優勢是係統穩定可靠,有20年的運營經驗,現已發展了3代,但它隻有便攜式終端,而且在通話時先要找準國際移動衛星,通話時不能移動,通話費也較高。“全球星”和“國際移動衛星”誰執牛耳,最終將由用戶決定。
如果說銥星係統從開始就瞄準了市場高端的話,那麼“全球星”的關注點卻一直是沒有通信基礎設施和通信基礎設施不發達的地區,這決定了“全球星”的設計理念和目標市場都是低端市場——開發出一種經濟可靠的實現全球連接的解決辦法,讓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也能享受到現代通信手段。說白了,是對地麵通信的一種補充,而不是高成本的替代。
許多市場分析家對衛星移動通信業的前景依然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有一係列適宜的市場可以使這種通信方式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這些市場包括海上鑽井工人和沙漠中的救援人員等。據美國的市場分析家調查,全球衛星移動通信市場在今後幾年內將以30%~65%的增長速度快速增長,預計到2005年全球將會有44萬~150萬個衛星移動電話用戶。另有一位分析家的預計則更為樂觀,他認為到2005年,個人衛星通信在擁有10億用戶的移動電話市場上可占據2%~3%的份額,這將是一個龐大的市場。當然,市場分析家也承認,經營窄帶低速率話音業務的衛星移動通信係統在與第三代蜂窩移動通信的競爭中將會遇到麻煩。如果衛星移動電話係統要與陸基蜂窩係統競爭,每分鍾的通話費不得超過75美分,目前全球星衛星電話在衛星段的收費標準為每分鍾0.47美元,加上地麵段的各種收費後,每分鍾實際通話費為本地1.5美元,國內長途1.99美元,國際長途3美元;印尼等國創辦的亞洲蜂窩衛星公司設定的每分鍾通話費為國內35~45美分,亞洲地區內55~75美分,國際65~95美分。與銥星公司相比,全球星公司的衛星電話係統具有較強的價格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