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漢文帝臨終前,對還是太子的景帝囑托說:“假如國家有事,周亞夫是真正能領兵打仗的。”聽說七國發動叛亂後,景帝就任命中尉周亞夫為太尉,統率36位將軍帶兵前去迎擊吳、楚叛軍;又派遣曲周侯酈寄攻打趙國,派將軍欒布將圍攻齊國的叛亂消滅。景帝又召回竇嬰,任命他為大將軍,讓他屯兵滎陽,對去齊國和趙國的漢軍嚴加監督。
晁錯與吳相袁盎向來彼此憎惡。袁盎曾收取吳王的財物,現在吳王造反,晁錯就想趁機治袁盎的罪。
袁盎害怕,想辦法見到景帝,為景帝出主意,說:“吳王和楚王書信互通,說高皇帝分封同姓子弟,各有封地,而現在奸臣晁錯將諸侯隨意貶斥,削奪他們的封地,所以他們才造反,準備一起向西進軍誅殺晁錯,直到要回自己的封地。現在唯一的辦法,隻有殺死晁錯,派出使者赦免吳、楚七國,恢複他們原有的封地。那麼,不用打仗,就可以平定七國之亂。”
景帝聽了,沉默了很久,說:“不知道這樣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倒不會舍不得用他一個人向天下以死贖罪的。”
袁盎說:“我的計策就是這樣,要不要嚐試由皇上決定。”
景帝最後同意了袁盎的計策,任命他為太常,秘密收拾行裝,做出使的準備。
過了10多天,景帝讓丞相、中尉、廷尉上書彈劾晁錯:“空蒙皇上的仁德和信賴,想疏遠皇上與群臣、百姓的關係,又企圖為叛逆的吳國獻上城邑,不守臣子的禮節,大逆不道。晁錯應當腰斬,親眷也通通處死。”景帝批複:“同意。”
晁錯此刻還蒙在鼓裏,什麼也不知道。景帝派中尉召晁錯,騙他上車走過街市,然後就當場處斬了,當時晁錯還穿著朝服。
謁者仆射鄧公當時擔任校尉,準備將對軍事形勢的分析上書景帝。鄧公覲見景帝時,景帝問他:“你從軍中來,有晁錯被殺和吳楚罷兵的消息嗎?”
鄧公說:“吳國想要叛亂已有幾十年了,他不滿意朝廷削減封地,真正的目的並不在晁錯,殺晁錯隻是幌子。現在晁錯被殺,我擔心天下士人都會緊閉嘴巴,不敢再向朝廷吐露真言了。”
景帝問:“為何是這樣?”
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過於強大,朝廷不能約束,所以請皇上將諸侯封地削減,這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好事。可惜剛開始實施,自己就惹來了殺身之禍。朝廷這樣做,是內堵忠臣之口、外替諸侯報仇,我認為陛下這樣做是不對的。”
景帝長歎一聲,說:“你說得對,我不該殺晁錯!”
袁盎和吳王的侄子劉通被景帝任命為使者出使吳國。袁盎、劉通到達吳國,吳軍和楚軍已開始進攻梁國的防禦工事了。因為劉通是吳王的親戚,就先進去見吳工,拿著皇帝詔書,讓他跪拜領命。
吳王聽說袁盎來了,猜到他要勸說自己撤兵,就笑著說:“我現在已經是東方的皇帝,還要向誰跪拜?”吳王不肯見袁盎,而將他留在軍營中,逼他做吳軍將領。袁盎不答應,吳王就派人把他關押起來,準備把他殺了。袁盎找到機會逃脫,將具體情況告訴了景帝。
周亞夫對景帝說:“楚軍剽悍機動,正麵將其殲滅不容易。我建議放棄梁國,先斷絕吳、楚軍隊的運糧通道,這樣才能將他們牽製住。”景帝同意了。
周亞夫接連乘坐六輛驛站的馬車,趕去滎陽與大軍會合。走到霸上時,士人趙涉阻攔住他不讓往前,勸說周亞夫:“吳王一向富有,早就收買了一批不怕死的勇士。現在聽到將軍去前線的消息,他一定會在崤山、澠池之間地勢險要的地方安排刺客對付您。況且要秘密進行軍事行動,你不如改變路線往右走,過藍田,出武關,然後抵達洛陽。這樣雖然多繞一點路,但最多晚一兩天,卻可以直接進入洛陽的武庫,擂響庫中戰鼓。叛變的諸侯聽後,說不定還會以為將軍是從天而降呢!”
周亞夫聽取了趙涉的對策,改變路線,到達洛陽,高興地說:“七個諸侯國一起反叛,我乘坐驛站的馬車到達這裏,居然毫發無傷,連自己都出乎意料。現在我已經占據滎陽,滎陽以東的地區就沒有什麼值得擔憂的了。”然後派出官吏在崤山、澠池之間搜索,果真將吳國伏兵搜獲,於是就上奏景帝,將趙真涉任命為護軍。
周亞夫往東北行軍,到達昌邑。吳軍猛攻梁國,梁王屢次請求周亞夫援救,周亞夫都不答應。梁王將此情況報告景帝,景帝就派人詔告周亞夫,讓他救援梁國。周亞夫不接皇帝詔書,讓軍隊堅守營壘,不許出戰,但卻命令弓高侯韓頹當等人率領輕裝騎兵,從淮泗口穿出,將吳、楚軍隊的後路阻斷,堵塞了吳、楚軍隊的運糧通道。
梁國讓中大夫韓安國及楚相張尚的弟弟張羽為將軍。張羽英勇善戰,韓安國謀事穩重,兩人相輔相成,這才得以稍稍挫敗吳軍。吳軍想向西挺進,但礙於城池由梁軍駐守,不敢繞過去繼續向西。於是吳軍就去進攻周亞夫的軍隊,兩軍在下邑相遇,吳軍求戰,周亞夫拒絕出戰。吳軍糧道斷絕,士兵饑餓,屢次挑戰,周亞夫仍然堅守營壘,拒絕出戰。周亞夫的軍營中,夜裏突然受驚擾而騷動,自己人互相攻擊,喧鬧到了周亞夫的大帳附近,周亞夫不動聲色,安然睡覺,不久擾亂就又自動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