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漢紀(7)(1 / 3)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衛尉李廣被任命為驍騎將軍,駐守雲中郡。中尉程不識擔任車騎將軍,駐守雁門郡。李廣和程不識都作為邊境郡守統率軍隊,在當時很有名氣。李廣行軍沒有固定編製,不講究行列陣型,隻要遇肥沃之地都可駐紮,各人自便,夜間也不派敲著刁鬥的士兵巡邏警衛,指揮係統的文書往來盡量簡潔。不過,李廣也很注意遠遠地派出偵察部隊,被敵人突襲之事從未遇到。

程不識則注重編製整頓,講究行列隊伍、營寨陣形,夜間派士兵敲著刁鬥巡邏,軍隊中的文吏要把文書整理得非常清晰,軍隊很少駐紮休息,但也從來沒有遭遇過危險。

程不識說:“李廣的軍隊非常簡單隨便,敵人如果突然襲擊,就沒有辦法抵禦了。但李廣手下的士兵也很輕鬆自在,都心甘情願誓死效忠李廣。我的軍隊雖然事務煩瑣紛擾,但敵人也不能侵犯我。”但是李廣的足智多謀令匈奴十分畏懼,漢軍士兵也多數願意跟隨李廣打仗,而以跟隨程不識打仗為苦差。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李廣在雁門關大戰匈奴,被匈奴打敗。匈奴活捉了李廣,拿繩子在兩馬間編網,把李廣放在裏麵。李廣躺著裝死,走了十幾裏路,突然躍起跳到一個匈奴騎兵的馬背上,把他推下馬,奪了他的弓箭,騎馬向南飛奔而回。匈奴人驚歎不已,從此稱李廣為“飛將軍”。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出大軍襲擊匈奴。郎中令李廣多次請戰,開始武帝考慮到他年齡太大,沒有批準,過了很久才答應,任命他為前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

衛青大軍出塞以後,捉來俘虜,打聽出單於駐地,便親自率領精銳部隊急速進擊,讓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集合為一軍,從東路進發。

東路要繞道,路途遙遠,水少草稀,李廣就向衛青請求說:“我是前將軍,應該做前鋒,如今您卻另外讓我從東路進軍。而且我自少年起就對抗匈奴,直到今天才有機會正麵對付單於,所以希望能做大部隊前麵的先鋒部隊,先去和單於決一死戰。”

臨行前,武帝悄悄囑咐過衛青,認為:“李廣年紀大了,總是沒有好運氣,不要讓他正麵攻擊單於,不然的話,我怕單於會逃跑。”而且公孫敖不久前剛失去侯爵爵位,衛青也想給他個立功機會,於是讓他和自己一起正麵攻擊單於,所以才把前將軍李廣調到東路。李廣知道這個隋況,堅決地向衛青推辭,衛青沒有同意。於是李廣沒經過衛青同意,就率領軍隊出發,心裏十分惱怒。

李廣與趙食其率領的東路軍因為沒有向導,在沙漠中迷失了道路,所以被衛青趕上並超過,沒能趕上與單於的戰鬥。等到衛青的軍隊戰完返回,經過沙漠南部時,才遇到李廣和趙食其。

衛青拿迷路之事派長史前去責問,並責令李廣到軍府完成書麵報告。李廣說:“校尉們沒有過錯,是我自己迷了路,我自己到軍府完成報告。”

又對自己的部下說:“我從少年時開始,與匈奴交鋒70多次,這次有幸跟著大將軍出征,能有機會正麵攻擊單於。誰知大將軍將我的部隊調到東路,路繞而且遠,結果還迷失了方向,這是老天的安排啊!況且我60多歲了,總不能再去麵對那些刀筆小吏吧?”於是拔刀自刎。

李廣為人清廉,獎賞會與部下分享,吃喝與士兵一起,在二千石俸祿的職位上做了40多年,家中沒有任何積累下來的財產。

李廣的手臂很長,擅長射箭,幾乎百發百中。他帶領軍隊,在困難的情況下找到水源,士兵們還沒有都喝到水,李廣自己就不喝;士兵們若沒有飯吃,李廣自己就不吃。士兵們因此都樂意被他所用。等到李廣自殺,全軍將士都悲傷痛哭。百姓聽說以後,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的,也都痛哭流淚。

淮南王劉安謀反

淮南王劉安喜歡讀書寫文章,好沽名釣譽,手下擁有千餘名門客及能工巧匠。他的屬官和門客多數是來自江淮地區的狂妄之徒,他們常常用當年淮南厲王死於流放途中的事情來激勵劉安。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天空出現彗星,有人勸說劉安,說:“吳王劉濞當初發兵時,也有彗星,長隻有幾尺,尚且流血千裏。現在的彗星橫貫長空,估計各軍隊都要起兵。”劉安覺得有道理,就造了許多攻城野戰的器械,聚積財力。

後來劉安被卷入一場罪案,公卿們請求將劉安逮捕治罪。劉安的太子劉遷定下計策,派人身穿衛士服裝,手持長戟站在劉安旁邊,若有使者要逮捕劉安,就上去將他刺殺,然後起兵造反。朝廷派中尉段宏到淮南詢問劉安,劉安見段宏沒有逮捕他的意思,就沒有發動。

到了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手下與門客不分晝夜,預謀叛亂,察看地圖,安排行軍路線。到過長安的使者,如果胡亂編造,說“皇上沒有兒子,朝政混亂”,劉安就很高興;如果照實說“朝政清明,皇上已有兒子”,劉安就很生氣,以為使者說謊。而事實並不是這樣。

劉安召來中郎伍被,與他商量謀反的事,伍被說:“大王的話是會讓國家走向滅亡的。我聽了,就像已經看到宮中長滿荊棘、行人衣服被露水打濕的慘狀了。”劉安發怒,抓來伍被的父母,把他們關入獄中。

過了三個月,劉安又將伍被召來詢問,伍被說:“當年秦朝治國無道,極度奢靡殘酷,百姓希望天下大亂的有十分之六七。高皇帝趁機發展勢力,壯大崛起,最終立為天子,這就是所謂的把握時機、乘人之弊,在秦朝土崩瓦解的時候舉事發動。現在大王隻想到順利得天下的高皇帝,卻沒有想到七國之亂的吳、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