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漢紀(15)(1 / 3)

騎都尉鮑信到泰山郡招募士兵,正好回來,他勸袁紹說:“董卓兵強馬壯,意圖造反。現在不趁早謀取,他必會率兵攻擊我們。應該乘他剛到,軍隊還很疲憊,趕緊偷襲,可以把他抓住!”袁紹害怕董卓,放棄了主動出擊的機會,鮑信就率領軍隊返回泰山郡。

董卓到洛陽的時候,隻有3000步兵、騎兵。他害怕自己兵力單薄,大家不肯服從,每隔四五天就帶著軍隊在晚上從軍營悄無聲色息地離開,第二天早上再大張旗鼓地回來,讓人們以為涼州又有軍隊來了。洛陽城中的人都以為董卓部隊人數很多。

不久以後,董卓招降了原先何進與弟弟何苗的隊伍,又暗中說動執金吾丁原的手下呂布,讓他殺死丁原,這樣丁原的軍隊也被董卓吞並。這樣一來,董卓的兵力大大增強。他暗示朝廷,以接連下雨為理由,讓皇帝罷免司空劉弘的職務,換自己來做。

董卓對袁紹說:“天下的君主,應該由賢明的人擔任才對。我每次想到靈帝,心中隻有憤恨。劉協看起來還可以,不如立他為帝,不知他是否能勝過劉辯?有的人小事聰明,大事糊塗,不知道劉協是不是這樣?如果他也不行,那我看我們也不用再輔佐劉氏後代了!”

袁紹說:“劉氏統治天下400多年,在百姓中根基很深。現在皇上年齡還小,又沒有什麼過失讓天下人埋怨。你想廢嫡立庶,大家肯定會反對的!”

董卓握著劍柄嗬斥袁紹,說:“大膽!天下的事難道不是我決定的?我想這樣做,誰敢不服從?你以為我董卓的刀是擺設嗎?”

袁紹也勃然大怒,說:“天下隻有你董公一人是英雄豪傑嗎?”拔出佩刀,橫著作了個揖,就直接出去了。

董卓由於才到洛陽,而袁家曆代為官,四世三公勢力極大,所以不敢害他。袁紹出去後,把司隸校尉的符節掛在東門,立馬逃走,直奔冀州去了。

九月,董卓召集文武百官,昂著頭說:“皇上不配為一國之君。現在我想依照伊尹、霍光的做法,改立陳留王為帝,大家覺得如何?”公卿以下的官員都很惶恐不安,沒人敢回答。

董卓又大聲說:“以前霍光廢黜昌邑王,田延年手持寶劍,要誅殺後響應的人。現在誰敢反對,都以軍法處置!”朝堂眾人極其恐慌。

尚書盧植說:“從前太甲即位後昏庸無能,昌邑王由於怙惡不悛,所以伊尹、霍光才會將他們廢黜,另立新帝。現在皇帝還小,沒做罪大惡極之事。”

董卓大怒,馬上站起身想下令殺了盧植。蔡邕為盧植求情,議郎彭伯也勸阻董卓,說:“盧尚書是天下的大儒,受世人敬重,若是殺了他,天下人都會震驚不安的。”董卓這才罷手,隻罷了盧植的官,後來盧植逃到上穀郡隱居起來。

董卓又派人將廢立的消息告訴太傅袁隗,袁隗不得已,隻好表示同意。

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逼迫何太後下詔廢黜少帝劉辯,說:“皇帝在守喪時期未盡孝道,全無君主儀表垂範之效,現在廢他為弘農王,立陳留王為皇帝。”

袁隗解下劉辯身上的璽綬給陳留王劉協手下,隨後扶劉辯下殿,向坐在北麵的劉協稱臣。何太後見了非常傷心,群臣心裏極為悲憤,但沒有人敢說話。

董卓又說:“何太後以前逼迫董太後,使她憂慮而死,沒盡到做媳婦的職責。”於是把何太後遷到永安宮,後來又把她害死,公卿及以下官員不準穿喪服,舉行葬禮的時候,隻穿白色的衣服。次年正月,董卓又派郎中令李儒將劉辯毒死。

董卓性情殘忍,控製朝政以後,坐擁天下珍寶,把持軍權,威震天下。盡管如此位極人臣他的欲望也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他曾對門客說:“我乃九五之尊之相啊!”

袁紹奪冀州

東漢末年,天下群雄並起,討伐董卓。大家推選袁紹作為他們的首領,袁紹讓冀州刺史韓馥駐守鄴城,掌管糧草。

韓馥看到袁紹受到眾人擁護,心裏嫉妒他,就私下減少對袁紹的軍糧供應,想讓他的士兵離散。這時麴義叛變,韓馥前去討伐,卻被麴義打敗。袁紹就乘機與麴義聯合。

袁紹的門客逢紀對袁紹說:“將軍想做大事,但糧草卻不自給自足,這樣是不行的。如果無地則無立足之所。”於是勸他奪取冀州。

袁紹說:“冀州兵力強盛,而我軍又饑又疲,如果失敗,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逢紀說:“韓馥是一個庸才,您可以私下聯合公孫瓚,讓他進攻冀州。趁韓馥慌亂之時,我們就派使者去勸降。韓馥迫於突然發生的危機,一定願意把冀州讓給您。”

袁紹認為有道理,於是如此行事。公孫瓚率領軍隊到達冀州,表麵上聲稱討伐董卓,暗地裏卻襲擊韓馥。韓馥與公孫瓚一交戰就敗下陣來。

適逢董卓進入函穀關,袁紹就退兵返回延津,派辛評、荀諶、郭圖等去勸降。荀湛等見到韓馥說:“公孫瓚統率燕、代兩地的軍隊乘勝南下,各郡紛紛響應,不可抵擋。袁紹又率軍東進,意圖不明,將軍危險。”

韓馥很害怕,問他們說:“既然如此,如何是好?”

荀諶說:“您認為自己的寬厚仁義,與袁紹相比怎麼樣?”

韓馥說:“不如他。”

荀諶又問:“那麼,臨危決斷,智勇過人,又如何?”

韓馥說:“也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