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晉紀(9)(1 / 3)

桓溫本來指望司馬昱臨終時將帝位禪讓給自己,否則也該讓他攝政。結果願望落空,很是生氣,於是給弟弟桓衝寫信說:“遺詔隻讓我輔佐效命於陛下。”桓溫認為之所以這樣,一定是王坦之、謝安在背後搞的鬼,於是心生怨恨。

晉寧康元年(公元373年)二月,桓溫來晉見孝武帝司馬昌明(即司馬曜,字昌明)。二十四日,司馬昌明命令吏部尚書謝安、侍中王坦之到新亭等候桓溫。

當時,京城裏人心惶惶,有人說桓溫來是要誅殺王、謝,隨後取而代之做皇帝。王坦之很害怕,謝安神色如常,說:“晉室是存是亡,在此一行。”

桓溫到了以後,布置了很多士兵護衛,然後在大殿接見朝廷百官。有權有勢的人都惶恐不安,神色緊張。王坦之也害怕得汗流浹背,沾濕了衣服,還把手版給拿倒了。

謝安泰然自若,就座後,對桓溫說:“我聽說‘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您哪裏用得著在牆壁後麵安排衛兵啊?”桓溫笑著說:“正是由於不得已啊。”於是讓手下將衛兵撤了,與謝安談笑了很久。郗超是桓溫的謀臣,謝安與王坦之見桓溫,桓溫讓郗超藏在帳幕後麵聽他們的談話。剛好刮起一陣風,吹開了帳幕,謝安笑著說:“郗超可稱得上是‘入幕之賓’了。”

當時,天子年少,勢單力薄,外麵又有強大的藩臣,謝安與王坦之竭盡忠誠輔佐保護,最後才讓晉室得以保存。

苻堅滅前涼

晉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堅下詔說:“涼王張天錫盡管向我們俯首稱臣,而且接受我們授予的官位,可是卻沒有做好臣子的分內之事,可以派軍隊進逼西河,讓尚書郎閻負、梁殊帶上詔書,征召張天錫前來朝拜。如果他敢不來,就出兵討伐。”

這時,前秦有步、騎兵13萬,由苟萇率領。苻堅又命令秦州刺史苟池、河州刺史李辯、涼州刺史王統率領三州的軍隊作為苟萇的後援部隊。

七月,閻負、梁殊抵達姑臧。張天錫召集官員商量,說:“如果現在入朝,必定是凶多吉少。倘若不去,前秦的軍隊一定會打過來,該怎麼辦呢?”

禁中錄事席仂說:“把您寶貝兒子作為抵押,再給他們獻上貴重的寶物,讓他們的軍隊撤退,然後慢慢地再想辦法,這是以退為進、爭取時間的辦法。”

眾人聽了都很氣憤,說:“我們世代侍奉晉朝,忠誠氣節聞名天下。如今隻要向他們俯首帖耳,連祖宗都侮辱了,還有比這更大的羞恥嗎?況且憑著河西的天險,我們也不用太擔心。如果出動全部兵力,再請西邊的西域、北邊的匈奴抵抗他們,他會有成功的希望?”

張天錫捋起袖子,大聲說:“我心意已決。再有說投降的,斬首!”

於是張天錫派人告訴閻負、梁殊說:“你們是想留著小命還是死了回去?”梁殊等人毫不退縮。

張天錫發怒,把他們捆在軍營的門柱上,命令士兵亂箭射死他們,說:“沒有射中就代表懷有異心。”

張天錫的母親嚴氏哭著說:“前秦君主依靠一州之地而掃蕩天下,向東平定了鮮卑,向南攻取了巴、蜀,軍隊都沒有受到過阻滯。你如果投降,還可以多活幾年。如今以卵擊石,與大國抗衡,又殺了他們的使者,我們活不了幾天了!”

張天錫派龍驤將軍馬建率領兩萬士兵抵禦前秦。

前秦聽聞閻負、梁殊二人被張天錫殺了,八月,梁熙、姚萇、王統、李辯從清石津渡河,攻打前涼驍烈將軍梁濟,前涼慘敗。十七日,苟萇從石城津渡河,與梁熙會合。馬建害怕,退守清塞。

張天錫又派征東將軍常據率領3萬士兵駐紮在洪池,張天錫親率僅有的5萬士兵出征,駐紮在金昌城。安西將軍宋皓向張天錫進言說:“臣白天觀察人事,晚上觀察天象,前秦軍隊勢如破竹,無法戰勝,投降為上策。”張天錫很生氣,把宋皓貶為宣威護軍。

苟萇讓姚萇率領3000甲士做前鋒。廣武太守辛章說:“馬建是從軍隊裏提拔上來的,是個貪圖小利、隻顧享樂的平庸之輩。”果然,二十三日,馬建率領一萬人向苟萇投降,其他士兵也都逃走了。

二十四日,苟萇與常據在洪池交戰,常據也慘敗。屬下董儒給他一匹馬,常據說:“我三次當總指揮,兩次持符節斧鉞,八次帶領宮中衛隊,十次統管禁軍,所受的恩寵達到極致。今天被困在這兒,這裏就是我死的地方,如何還能苟且偷生呢?”就走進營帳,解下盔甲,向西叩拜,然後自縊身亡。

二十六日,前秦攻入清塞,張天錫派司兵趙充哲率領士兵抵抗。前秦的軍隊與趙充哲在赤岸交戰,大勝,俘虜和斬首一共有3.8萬人,趙充哲戰死。張天錫親自披甲上陣,城內又兵變。張天錫與幾千名騎兵逃回姑臧。

二十七日,前秦的軍隊到達姑臧,張天錫用白車白馬載著棺材,自己綁著自己於前秦軍隊前表示歸降。苟萇為他鬆綁,燒毀棺材,送他到長安。涼州的郡縣由此統統投靠了前秦。

張天錫被送到長安後,苻堅封他為歸義侯,授他北部尚書的官職。起初前秦出戰征討時,就已經預先為張天錫在長安建造了府第,如今讓他住了進去。

淝水之戰

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堅置王猛臨終囑咐而不顧,打算進犯東晉。七月,苻堅發布詔令,開始征兵。

百姓每10個成年男子中抽調一名士兵。貴族子弟有勇有謀的還沒有到20歲的,都征拜為羽林郎。貴族子弟中有3萬多人自帶馬匹來請求被任,苻堅任命秦州主簿趙盛之為少年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