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兀欲的妻子像往常一樣把趙延壽當做兄長一樣對待,兀欲很輕鬆地對趙延壽說:“你妹妹從遼國來,你想和她見麵嗎?”
趙延壽高興而毫無防備地跟兀欲進了內宅。過了一會兒,兀欲出來對張礪等人說:“燕王謀反,剛才已把他關押起來了。”又說:“不追究趙延壽的同謀親信。”隔一天,兀欲到待賢館接受蕃、漢官吏的拜見和朝賀。
過了幾天,耶律兀欲在恒州署衙召集蕃漢大臣,宣布契丹皇帝的遺詔,大致說:“永康王是大聖皇帝耶律阿保機的嫡孫,人皇王耶律突欲的長子,得到太後的鍾愛、臣民的擁護,可以在中京(恒州)即皇帝位。”是為遼世宗兀欲換上喪服為太宗舉辦喪事。喪禮之後,兀欲換上色彩鮮豔的吉服會見群臣,喪事活動也沒了,住所裏歌聲和樂聲接連不斷。
後漢高祖在朝廷召集大臣商議進取中原。將領們都提議自井陘出兵,攻占鎮州、魏州,先平定了河北,河南也就不攻自破。高祖卻想從石會進兵上黨。郭威說:“契丹皇帝雖然死了,他的勢力仍然強大,牢固的城池還堅守在他們手裏。我們攻取河北,兵少路遠,側翼沒有支援接應,如果契丹各路兵馬聯合,共擊我軍,對我們前堵後追,我軍糧餉又無法運送,這是一條死路。上黨山路險隘,糧少民窮,沒有東西供應,這條路不可行。這幾天接連收複陝州、晉州兩個藩鎮,從這個方向發兵出征,萬無一失,不出20天,洛陽、汴梁就可以平定了。”
高祖說:“你說得很有道理。”
蘇逢吉等人說:“上黨駐紮了史弘肇的大隊人馬,契丹各路兵馬相繼逃竄,不如從天井出兵,直抵孟津為妙。”
負責觀察天象的官吏報告:“太歲星在午的位置,南行不利。應當從晉州、絳州到陝州。”
初七,高祖下令並告各道十二日從北京(太原)出發。
十二日,後漢高祖從太原出兵,自陰地關向晉州、絳州進發。
十三日,史弘肇報告已攻克澤州。在史弘肇開始進攻澤州時,遭到刺史翟令奇的牢固防守,未能攻下。高祖見史弘肇兵力單薄,打算讓他放棄進攻澤州。蘇逢吉、楊邠說:“現在陝州、晉州、河陽都已歸順,崔廷勳、耿崇美逃走是遲早的事;如果調回史弘肇,河南人心就會動搖,契丹勢力就要重新壯大。”
高祖采納了他們的意見。
李萬超被史弘肇派去勸說翟令奇。翟令奇投降了。史弘肇任命李萬超代理澤州知州。
崔廷勳、耿崇美、奚王拽剌把軍隊聯合起來進攻河陽,張遇率領幾千士兵前往救援,在南阪兵敗身亡。領軍出援的武行德同樣被打敗,隻好緊閉城門防守。
他們得知澤州已為史弘肇所攻占,便放棄河陽,回師保衛懷州。在史弘肇逼近懷州時,崔廷勳等帶兵向北逃走,經過衛州,將衛州洗劫一空才離開。
在河南的契丹軍隊接連北撤,史弘肇領兵和武行德會合。
史弘肇這個人,沉著堅定,不愛說話,帶兵嚴格,對不服從命令的將校,能鞭打至死;侵犯民田或在樹上拴馬的士兵,都要斬首。軍中人人提心吊膽,不敢違犯法令,因此所向無敵。高祖從晉陽順利地進入洛陽和汴梁,兵不血刃,都是史弘肇的功勞。因此得到高祖的倚重和喜愛。
六月十六日,後漢高祖下令大赦天下,上至節度使、下至將吏的所有契丹任命的官員,各安其職,不再變更。重新以汴州為東京,改國號為漢,沿用年號“天福”。
契丹述律太後知道耶律兀欲自立為帝,非常憤怒,派兵阻擋不讓他回遼國。耶律兀欲任命偉王為前鋒,在石橋打敗了太後軍隊。
太後被世宗軟禁在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陵園中。世宗改年號為天祿,自稱天授皇帝,任命高勳擔任樞密使。
遼世宗對漢族風尚非常向往,多用後晉大臣,自己卻沉湎於酒色,不理政事,對各部落酋長輕視怠慢,因此全國人心不服,他不得不連年征兵以平定各部族接連不斷的叛亂,所以數年之間,沒有空閑南侵。
三鎮叛漢
公元948年(後漢高祖乾祐元年)正月二十七日,後漢高祖病重。楊邠對侍衛馬軍都指揮史、忠武節度使劉信十分妒忌,立即派遣他返回鎮守之地。
未能向高祖辭行的劉信痛哭而去。
高祖把蘇逢吉、楊邠、史弘肇、郭威召到跟前說:“我沒有氣力,不能多說話。承祐年幼,今後的事情都拜托各位了。”又說:“要多多提防杜重威。”當天在萬歲殿,高祖就駕崩了。
蘇逢吉等人秘而不宣高祖之死。
三十日,頒布詔書,說:“杜重威父子,因朕小病,造謠惑眾,處死他及他的兒子杜弘璋、杜弘璉、杜弘璨,但對杜重威的妻子和其他親屬,一律不予追究。”把杜重威肢解於鬧市。
二月初一,左衛大將軍、大內都點檢劉承祐提升為周王,同平章事。過了一會兒,宣布高祖的死訊,宣讀他的遺詔,讓劉承祐繼承皇位,是為隱帝。當時,他18歲。
自從河中李守貞、永興趙思綰、鳳翔王景崇違令不從,朝廷相繼派遣將領前往討伐。
昭義節度使常思在潼關駐軍,河中行營都部署兼知府事白文珂在同州駐紮,鳳翔節度使趙暉在鹹陽駐紮。在長安附近設營置柵的隻有永興節度使郭從義和都監王峻,可是兩人相互敵視如水火不容,從春到秋,相互對峙卻按兵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