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立初期,隻有黃河中下遊地區是它的統治範圍,在它周圍還存在著許多割據政權,在北方有北漢和遼,在西南有後蜀,在南方有南唐、吳越、荊南、湖南等。這些小政權存在時間都不短,有糧食有軍隊有百姓有官員,哪一個也不容易消滅。一旦它們聯合起來,後果更是難以預料。趙匡胤對此憂心忡忡,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他知道趙普是一個有主見的人,便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到趙普家討論此事。
趙匡胤提出應當首先向北進攻,奪取太原,消滅北漢。趙普思慮再三,表示反對。他認為,北漢以太原為都城,力量有限,不是宋朝的主要敵人。北漢的存在,使北方的遼國和西北的各少數民族武裝無法與宋朝直接接觸,對宋朝邊境的威脅也不大。因此,保留北漢對宋朝有利。南方各國互不團結,容易各個擊破,應當首先平定南方,消滅北漢應是最後一步。這個“先南後北、各個擊破”的戰略,有理有據,有主有次,讓趙匡胤深為歎服,宋朝統一天下的大戰略就這樣確定下來。
經過周密準備,宋軍向南出征。宋軍先後消滅了實力最弱的荊南和湖南,然後又消滅後蜀,平定西南。後蜀物資充裕,財力雄厚,消滅後蜀大大增強了宋朝的國力。宋軍一鼓作氣,消滅南漢。最後派出10萬大軍,進攻南唐,一年以後攻克。吳越等國見大勢已去,也先後主動歸附,南方至此全部統一。宋軍轉過身來,全心全力地攻打北漢。三年以後,北漢投降。在統一天下的進程中,宋軍勢如破竹。事實證明了趙普“先南後北、各個擊破”這一戰略思想的正確性。
北宋建立以後,太祖趙匡胤內心一直很恐慌。他認為,自己依靠手中的軍隊,以武力奪取政權,坐上了皇帝寶座,別人手裏如果有了足夠強大的軍隊,豈不是要發生同樣的事。他找來趙普,商議如何徹底防止軍事政變再次發生。趙普認為,地方官員權力不應太集中,要讓他們相互牽製,國家直接掌握各地的錢物糧食,以及軍隊的調動和使用,使各地官員沒有充分獨立的政權、財權和兵權,叛亂和政變就不會發生,天下才能安定下來。趙匡胤完全同意趙普的說法。他們君臣二人經過反複商議,決定從兵權問題下手,解除大臣兵權,加強皇帝權力,以除後患。
經過長期思慮以後,宋太祖趙匡胤在宮中擺設酒席,宴請石守信以及其他幾位將領。席間大家興致很高,賓主盡歡。喝到盡興時,趙匡胤推開酒杯,屏退左右,連連歎息。石守信等人連忙詢問他究竟為何歎息。趙匡胤說,若不是你們輔佐,我不會當上這個皇帝,各位的功德我永生難忘。原以為當皇帝舒服,誰知並非如此,我連一夜安穩覺也沒有睡過,確實不如做節度使安樂自在。石守信等人喝得迷迷糊糊的,不懂他為何要這樣說。趙匡胤索性點破主題:“每個人都是想做皇帝的啊?!”石守信等人這才明白,急忙各表忠心。趙匡胤擺了擺手,說:“我懷疑的不是你們,是你們的部下,假如他們貪圖富貴,給你們黃袍加身,你們能擺脫得掉嗎?”石守信他們終於如夢初醒,請求趙匡胤指點生路。趙匡胤勸他們交出兵權,出守地方,廣置良田美宅,多養歌兒舞女,歡樂度日,安享晚年。話已至此,第二天石守信他們便相繼稱病交出兵權。這就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趙普晚年時,以與人論學為樂,別人問他愛讀何書,他的回答都是《論語》。宋太宗趙光義問他是不是真的這樣,趙普點頭承認,並對宋太宗說:“昔日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定天下,今日欲以另半部《論語》輔佐陛下致太平。”宋太宗聽了哈哈大笑。他明白趙普學富五車,知識淵博,不過尤喜《論語》,所以才不提別的書籍。這個故事傳得很廣,“半部《論語》安天下,半部《論語》致太平”的說法,也為民間津津樂道。
李煜亡國
南唐後主李煜原名李從嘉,字重光,號鍾隱,是南唐元宗李璟的第六子。
李璟的長子李弘冀下麵就是李煜,然後依次是李從善、李從益、李從謙、李從信。李弘冀氣量狹小,猜忌多疑,被立為太子以後,終日惴惴不安,擔心被奪太子之位。他認為叔父李景遂想奪取他的帝位,就悄悄派人毒死了他。此後,他又開始懷疑李煜也想謀取他的位置,伺機陷害李煜。
李煜的父親李璟的文學造詣極高。受父親的影響,李煜在詩詞、書法、繪畫等方麵也有很深的造詣。他每日用心鑽研文學藝術,對國事漠不關心,也很少研究治國方略、統治方法、軍事鬥爭、農業生產、百姓生計等現實問題。認為那是皇帝應該關心的事,他無心去做什麼皇帝,自然也就不上心了。
天有不測風雲。太子李弘冀在毒死叔父李景遂以後不久,也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了。李璟想立李煜為太子,李從善一個朋友對他說:“李煜德行淺薄、意誌懦弱,又誠信佛教,不適合做君主。李從善果敢穩重,應該立為太子。”李璟聽後大怒。不久,李煜被封為吳王,以尚書令身份參與處理日常政務,居住在東宮之內,成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