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了此驚嚇,太皇太後不敢再睡了,讓人喚來自己的親侄女謝韻蓮陪伴自己。這太皇太後本名謝道清,也是一名門貴女,自進入皇室後,貴為娘娘,無人敢直呼其名。可是大宋國運衰落,謝道清雖然貴為娘娘,卻也紅顏薄命。其夫宋理宗坐上龍椅僅僅五年就駕鶴仙去,其子宋度宗即位十年後暴病而亡,她中年喪夫,老年喪子,淒淒慘慘。度宗死後,右丞相賈似道抑長立幼,扶持謝道清四歲的次孫趙顯即位,獨掌了朝政。然而元軍南侵,賈似道抗元不力,屢戰屢敗,致使大宋丟失大片疆土,最終連重鎮鄂州都落入元軍囊中。鄂州是京師臨安重要的屏障,蒙元鐵蹄攻陷鄂州就能對臨安形成巨大的威脅,鄂州淪陷後,京師震動,舉國驚慌,大宋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謝道清迫不得已,以太皇太後的名義廢了賈似道,任命陳宜中為右丞相,並且下了一道“哀痛詔”,希望各地文臣武將,豪傑義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朝廷將不吝賞功賜爵。然而各地將官都對元軍心有餘悸,大都觀望不前,隻有文天祥和張世傑兩人響應“哀痛詔”,召集兵馬,組建義軍,起兵勤王。
文天祥和張世傑二人各自起兵後,響應者眾多,尤其是讀書人和農民,紛紛加入義軍,尤其是文天祥的義軍,人數一度達到三萬人,抗元形勢大好。文天祥上書朝廷,要求奔赴前線阻擊元軍,希望扭轉戰局,朝廷權臣陳宜中等人被元軍嚇破了膽,又怕文天祥的勢力坐大影響他們的權力,便橫加阻攔。陳宜中更指使人上書朝廷,汙蔑文天祥縱兵搶劫,騷擾民眾。
文天祥憤而上書抗辯,臨安城的民眾、士兵全都支持他,太學生們更是接連上書朝廷力挺文天祥抨擊投降派誤國誤民,事情鬧大了,又驚動了太皇太後謝道清,謝道清又一次不得不出麵頒布懿旨召文天祥領兵入京。
文天祥的義軍所過之處,愛民護民,一路秋毫無犯,民眾交相傳誦,這讓文天祥的聲望大增。文天祥入京後,上書朝廷要求加強地方力量以抵禦外侮,以陳宜中,留夢言為首的主和派害怕地方勢力做大,大權旁落,便想方設法打擊陷害文天祥,主戰的朝臣聯合起來,共同聲援文天祥,雙方的鬥爭十分激烈。此間種種細節,後文自由交代,這裏就暫時不多說了。
謝道清感到大宋江河日下,傾覆不遠,為保住趙家血脈傾向於和談,遭到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主戰的朝臣一致反對,痛陳厲害。謝道清猶豫不決,右丞相陳宜中,左丞相留夢言等人趁機獻媚,鼓吹和談,大肆攻擊文天祥等人,張世傑對朝廷絕望,憤而率兵出走。張世傑走後主戰勢力大為減弱,派僅剩文天祥,陸秀夫及高仁傑等人,朝政牢牢在陳宜中等人的手上把持著。
主和的勢力占優勢,謝道清原以為這樣就可安於和談投誠了,哪知道事與願違。伯顏放出消息拒不接受和談,隻接受無條件投降,要求大宋朝廷在元軍到達後,自太皇太後以下,包括小皇帝及所有朝臣必須自縛雙手,在臨安城外跪地乞降,如若不答應,元軍便立即進攻臨安城,殺光所有人。元軍的嗜殺殘忍是很有名的,所過之處往往人畜屠殺殆盡,雞犬不留,即使連投誠的人有時也無法幸免。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把主和的一幹人嚇壞了,陳宜中與留夢言等人驚恐萬分,再也不敢言語,先後逃出臨安城。
這樣一來,主戰的文天祥,陸秀夫及高仁傑等人反而占了優勢,三人穩住了朝政,輪番進諫,勸說謝道清力主抗元,謝道清礙於皇室威嚴迫不得已,答應舉全國之力與元軍開戰。然而謝道清內心惶恐不安,早已經嚇得六神無主,她雖然表麵答應了,但是內心卻沒有一絲信心。當伯顏派人送來密信許以投誠的好處後,她大喜過望,當即回信表示願意投誠,隻望伯顏能夠說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