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官製改革(3)(1 / 2)

時間在慢慢流逝,燕國嚐試的第一次議政也在吵吵嚷嚷中宣告終結。

這一次議政,也沒有議論出什麼成果。倒是因為要聚人口,並郡縣的緣故,這些個本事沒多大,人精卻不少貴族官員們,為了表現自己比別人優秀,能夠勝任那些位數不多的一郡一縣的官長,或是中樞為數幾十個官員的職位,相互間言辭鬥爭激烈,以至於大打出手。最後議政結束時,有不少已經躺在床上動彈不得,或是鼻青臉腫。

倒也沒有人想過要向國君發難,阻止這些官製的改革。畢竟這個時代不是後世那些帝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候,官僚階層才剛剛在步履蹣跚中起步,在國家中的話語權隻占了一小部分。即使是充當官吏的雖然還是大大小小的貴族,但已經不是世襲,他們不是以貴族的身份行使治理,而是以君主的仆役的資格行使治理。在這種君主臣仆的特殊雇傭關係下,官僚或官吏,就不是對國家或人民負責,而隻是對君主負責。君主的語言,變為他們的法律,君主的好惡,決定他們的命運。

如果要是放在宋朝或者明朝,恐怕就不是這個樣子了。

王安石變法也隻不過是在原有的政治製度基礎上稍加改進,使其效率稍有提高,並沒有像燕昭王這樣大動手術,就這麼一點改進卻鬧出了黨爭,把個還算穩定的王朝弄得烏煙瘴氣,政治混亂,最後在步步衰減中亡國。

張居正為了國家有足夠的財力支撐,也不過是把本屬於國家卻被隱藏起來的賦稅給拿回了部分,卻鬧得身死族滅,人亡政息。

這一個個的例子擺在眼前,可見官僚階層有多龐大,有多厲害。任你本事再大,上到君王,下到大臣就是不喝不眠,也沒有足夠的精力來應付這麼多敵手。

更何況這些人大大小小遍布民間,在那小小的一畝三分地上,他們就是民人們瞻仰的模範,是百姓遵循的道德準則的典範。

他們聯合在一起,左右著民間的輿論,把白的能說成黑的,明君能說成是昏君,賢臣可以變成佞臣。隻要你觸犯了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會這麼幹,顛倒黑白一向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雍正是怎麼死的,還不是一個士紳一體納糧給禍害的。

你是帝王,想殺那個就殺那個,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我們惹不起,但我們躲得起,有權就了不起啊,我們都不鳥你!

於是雍正慘了,他要是對身邊的那個人好,那些個官僚們就合起夥來孤立他。這事擱在誰身上誰受得了,整體伴著個天威不測的君王,惴惴不安,沒人幫襯就算了,還被孤立起來,處處被為難,簡直是事事不順,喝個涼水都塞牙縫。看來這帝王的榮寵還是算了,安安心心過自己的日子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