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電商會“吃人”,玩戰電商拒做附屬品
從去年開始,就一直有消息稱,順豐集團正在進行“無人機”的測試工作,旨在實現對偏遠地區的配送。據悉,“無人機”由順豐速運自主投資研發,采用了八旋翼的設計,下設載物區,飛行高度大約有100米。“無人機”在內部設有導航係統,工作人員隻要預先設定好到達的目的地和路線,“無人機”就會自動到達目的地。經過測試,“無人機”的誤差僅在2米之內。
順豐集團中處在電子商務領域的順豐優選,還針對服裝企業推出了一係列的供應鏈服務,如在北上廣深等幾個中心城市建立了14個倉庫。順豐的一係列舉動不僅在快遞領域,還在電商領域引起了軒然大波。大家都在思考,順豐到底想要做什麼?順豐接下來還有什麼動作?而我將帶領大家解讀和剖析順豐,給國內快遞企業提供學習和借鑒的資料。
順豐用25%的股份換來投資,遠離馬雲的“電商包圍圈”
一直以來,大家對順豐的理解就是:順豐是一個不接受外來投資、不考慮上市的企業。這或許也是創始人王衛在過去一直遵從的兩條“戒律”。但是,如今看來,這兩條“戒律”已經被打破一半了。2013年8月中旬,元禾控股、招商局及中信資本等機構順利成為了順豐的新股東,占有了不超過25%的股份。順豐集團的這一舉動令許多業內人士遐想無限,大家都在猜想,順豐這個動作是不是要上市的節奏?但是後來,有相關人士證實,此次注資並非IPO性質的投資。
3位戰略投資者對順豐的此次注資,正是處在國內快遞行業風雲變幻、群雄並起的背景之下。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網上購物開始成為一種時尚,電子商務領域在國內市場上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因此,作為電子商務的輔助行業—快遞業,便成了人人都想搶的香餑餑,各個投資者都想在這一領域分一杯羹,於是便出現了各路資本紛紛投資民營快遞企業的現象。據相關人士透露,中通和全峰快遞分別製定了自己的IPO時間表,正在加快上市的腳步。相比之下,順豐的注資但不上市的舉動,更引人無限猜想。
順豐集團的副總裁王立順曾經說過,順豐接受投資者的注資是大勢所趨。有業內人士向我們披露,王衛與元禾控股的老總雖然在三四年前就已經認識,但當時彼此還隻是見麵寒暄幾句的關係,而現在兩人已經成了合作夥伴。
2009年前後,正是經濟危機肆虐之際。國內民營快遞企業遭遇了困境,經曆了一次重新洗牌。由於激烈的行業競爭,許多快遞企業因經營不善,紛紛麵臨破產的境地,就連快遞行業的幾個老大哥—“四通一達”與順豐,也麵臨企業轉型的壓力。
直到2013年,“四通一達”的經營路線才逐漸步入正軌。由於電子商務領域日漸興盛,消費者越來越喜歡在淘寶平台購物,於是,淘寶快件就成了四通一達的主要業務。這雖然幫助“四通一達”走出了經濟危機的困境,但是,也使得民營快遞企業對淘寶快件的依賴越來越深,也因此更容易受製於人。曾有人做過估計,在華東地區,有些快遞公司60%的業務量是來自於淘寶快件。
這樣的現象就會造成一個問題:一旦失去淘寶快件,這些對淘寶信賴過度的快遞公司就會很快陷入危機。遺憾的是,直到2013年,馬雲推出“菜鳥網絡”之後,一些快遞公司才有危機感。雖然快遞公司不過是象征性地占有1%的股份,但是對於菜鳥網絡卻意義深遠。有關人士指出:菜鳥正是因為有了快遞公司的支持,才有正當理由建倉儲物流,方便拿到更多的土地。
這也是順豐集團的老總王衛為什麼會跟馬雲“保持距離”的根源。從順豐集團的發展曆程來看,順豐是靠“商務件”起家的快遞公司,多年來,順豐一直非常警惕淘寶件。盡管王衛也知道,電子商務的未來趨勢將不可逆轉,順豐速運的工作人員也表示,電商包裹的增長是非常迅速的,但淘寶件仍然隻占了順豐快件總量的一小部分。
許多互聯網分析師分析認為,順豐速運在淘寶上的戰略缺失,可能會成為順豐最終走向衰落的根源,但在專門從事物流研究的專家看來,如果僅僅將物流定義為包裹快遞,未免太過於膚淺。要知道,一家物流公司除了送包裹之外,可拓展的業務空間還有很大。有關專家指出,快遞的外延是零擔物流,規模大約有7000億元左右,再往外是綜合物流服務商,這是上萬億元的市場。最廣義的物流是供應鏈管理,價值更是無法計算的。因此說來,順豐速運離了淘寶並不是無利可求的。
順豐模式將會是UPS1的中國版
早在2012年的時候,就有人發現,順豐速運將武漢作為基地,大量招募司機、買卡車,建設起了自己的陸路貨運隊伍。“順豐真的要做零擔貨運嗎?”許多人都在做這樣的猜想。隨後,人們就發現,順豐速運開始向各個領域延伸,就像章魚的觸角一樣,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長。如果你覺得電子商務順豐優選和便利店都不夠引起競爭對手的重視的話,那麼順豐集團接下來的舉動就足夠讓同行感到危機了:順豐集團開始將眼光瞄向了海外市場;為服裝企業提供供應鏈服務;在北上廣深等中心城市建立14個倉庫,提供倉儲物流解決,滿足供應鏈上下遊的需求。
截至目前為止,順豐集團已經擁有了30架全貨機、5000多個營業網點、150餘個一二級中轉場、1萬多台營運車輛,建立起了一個全方位、寬領域的空間網絡格局,並逐漸摒棄標準化的快遞服務,向提供定製化的綜合物流解決方案方向轉型。目前,優選模式已經在全國9個城市中正常運行,順豐優選還加強了冷鏈配送的服務。
在外界人士看來,順豐速運僅僅靠30架全貨機,包括自有貨機12架和全包機18架,就已經可以在國內快遞領域稱雄爭霸了。換句話說,順豐即使沒有其他物流業務,單憑自己的航空公司,就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了。
順豐在2002年經過收權運動之後,全麵采取了直營模式,雖然直營模式有利於統一管理和提升商業競爭力,但是直營模式也同樣有自己的弊端。順豐速運雖然每年都能有200多億元的收入,但是這些收入是由龐大的員工
UPS快遞(United Parcel Service),1907年成立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是全球最大的快遞承運商與包裹遞送公司,同時也是運輸、物流、資本與電子商務服務的領導性的提供商。隊伍創造出來的,順豐速運在人力成本方麵的投資比較大,每年需要王衛發工資的人就有十幾萬甚至超過二十萬人。而相比之下,收權之前的經營管理就相對輕鬆得多,雖然快遞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但是順豐總部還是可以盈利的,而且,需要總部發工資的不過幾萬人。
這時,順豐就麵臨了這樣一個選擇:與馬雲合作,去接受那些可能一單隻有5元,還可能經常出現被免單的淘寶快件。但順豐這樣做,可能會造成兩個問題:
(1)順豐集團與淘寶的合作,意味著順豐要放棄過去將市場定位在中高端的戰略決策,進入低端市場,與競爭對手打一場未必打得贏的價格戰。雖然加盟快遞公司在管理上比較困難,但是從網點分布上來看,其他快遞公司相對而言,比順豐要更為靈活,布局範圍也更加廣闊。
(2)順豐集團要在淘寶領域打下一片天地,就要采用人海戰術。但是人海戰術的人力投資比較大,不僅不能填補順豐在航空方麵的投資,反而會加重順豐的資金壓力。許多業內人士認為,順豐在服裝行業提供的供應鏈服務隻是一個開始,一旦在服裝行業獲得成功,順豐就會轉戰其他行業。當然,順豐集團的這一舉動,也是學習和借鑒了UPS等國際巨頭的發展經驗。
順豐副總裁曾表示,雖然順豐集團已經在做電子商務,但是,其目的在於更深入地了解電子商務。因為隻有了解電子商務的真正需求,才能更好地服務它。王衛在企業內部提倡一種叫作“夥伴關係”的理念。他認為,無論是做電子商務,還是做供應鏈服務,抑或是倉儲配送服務,都要有一種“夥伴意識”。
雖然順豐集團已將“觸角”伸向了各個領域,但是順豐究竟要將自己的業務格局定位在何處,或許連王衛都還沒想好。順豐速運在新聞稿中也是籠統地向大家介紹:順豐速運已經開始向現代化服務業轉型,並逐漸走向產業集中化。但順豐速運將來究竟會怎樣,誰都不敢妄下定論。就連王立順也表示,快遞行業本身就是才剛剛開始進行市場的細分,許多快遞企業還處在觀望時期。
企業要轉型,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順豐在諸多方麵的業務創新,許多業內人士都沒有搞明白,更何況是讓一個未曾接觸過這一領域的投資者來理解。但是,投資方認為,他們投資的都是順豐的核心業務,而且他們投的不僅僅是順豐速運,更是王衛,他們對王衛更有信心。對於順豐集團來講,資金的注入隻是一個敲門磚,順豐到底能走多遠,還要看王衛。
市場亂了,整合資源重新做局(上)
2013年,國內民營快遞行業巨頭順豐集團進行了20年來的首次融資,其數額高達80億元。這一消息如在水麵投入巨石一般,令本就不平靜的快遞行業變得更為風生水起。在此次融資中,順豐集團拿出了不超過25%的股份,將其轉讓給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團、中信資本和古玉資本4家。由此,順豐變成了一家股權多元化的企業。
但是,這80億元融資並非是一步到位的,極有可能會采取分步走的方式。那麼,接下來,順豐集團進行資本運作的重心就是投資人入股之後的業務及股權整合。依照常規思路而言,順豐集團進行整合的核心應該是形成一個控股平台。然後,理順管理流程,增強業務協同。
在此次順豐的體係調整中,投資機構選取的控股平台是泰海投資,這是由於泰海投資控製了快遞企業的靈魂業務—呼叫中心、信息係統以及未來順豐發展電商所需的第三方支付業務。其後,投資機構便會分步對順豐進行調整。同時,入股資金分步到位,順豐集團將其業務注入控股平台。
第一步:調整王衛、於國強與泰海投資、順豐集團的股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