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臥龍回答世界(1 / 3)

第2章臥龍回答世界

臥龍——生命孤舟

“消息樹”一倒下,大地就像海船一樣劇烈搖晃。巍峨的山巒也站不穩腳跟,在滾滾雷聲中崩塌。在沙灣的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張文翔副書記一頭灰土,從辦公樓跑出來,耳畔是人們的尖叫聲、玻璃窗的破碎聲和巨石砸地的悶響。

地震了!此刻,臥龍的書記黃建華正在北京住院,準備做腎結石手術;局長張和民在成都開會,在返回臥龍的路上。一二把手都不在舵位上,怎麼辦?

大約十分鍾之後,在家的幾位局領導——副局長何小平、王鵬彥、陳林強等人與張文翔會齊,在餘震的搖晃中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部。指揮部用警車上的喇叭拚命喊話:所有中層幹部馬上到幼兒園集合,全體員工緊急集合……

張文翔,黑發微卷,麵部線條硬朗,一看就是硬漢子。15分鍾後,在他的指揮下,不分職務等級組成的突擊、搶險、交通等11個組成立,立即投入救災之中。

搶險組首先從搖搖欲墜的臥龍中心醫院搶出醫療器械和藥品,把傷員抬到空曠地,讓醫護人員實施救助。

臥龍,從自然保護角度來說,是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從行政區劃來說是“縣級特別行政區”,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特區內有一所中學,七所小學。中小學學生的安危,正在熊貓飼養場參觀的中外遊客的安危,特區內耿達鄉和臥龍鄉的四千多名鄉親的安危,讓人把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

“消息樹”倒下時,臥龍小學的兩百多名學生正在上課。

六年級一班正在上音樂課,欣賞《火車來了》。隨著音樂的節奏,房子在劇烈搖晃。小學生們大驚:火車真的衝過來了?

聽見轟鳴聲,正在四年級一班上課的吳健老師立即命令:地震了,馬上鑽桌子下!孩子們在桌子下躲過了第一波強震後,立即衝出教室,跑向操場。吳老師一清點人數,還少一個楊平衡同學!他因骨折未愈,跑不動,還留在教室裏。吳老師轉身跑向教室,在牆壁的撕裂聲中把楊平衡背下來。這時,大地更劇烈地搖晃,前後左右,山在猛垮,石在亂飛,沙塵翻滾,遮天蔽日,站不穩的孩子們驚惶失措地趴了一地。數一數,148個孩子,一個也不少。

餘震不斷,每分鍾幾次大顛簸,操場邊的圍牆齊刷刷全倒了。就在這時,一座圍牆在大地上轟然站起來!

範校長和28名老師,手牽手結成一道人牆,把孩子們圍在中間,他們的心在呼喊:老天,你要砸,就砸死我們吧,決不許你傷害我們的孩子!

臥龍小學,穿過了驚濤駭浪。但是,耿達鄉不通消息——耿達中學是1985年修建的,全校師生能不能逃過這一劫?

災情迅速向指揮部彙集:大地震已經造成47人死亡,98%的民房倒塌。臥龍向東通向耿達鄉和映秀鎮的公路中斷,臥龍向西翻巴朗山通向小金和雅安的公路也中斷了,甚至從沙灣到核桃坪的大熊貓飼養場的七公裏路也被泥石流封鎖!

區內九個水電站,八座損毀,電力全部中斷。沙灣電站橋上一塊鋼板被扭成波浪形狀!

通信中斷——手機、座機,一片沉寂。臥龍完全與世隔絕,成為怒海狂濤中的生命孤舟。

王鵬彥立即帶上推土機,向核桃坪推進。

管理局大樓水管爆了,水嘩嘩嘩地流下來,泥水從樓道飛流直下。指揮部考慮到大地震會造成堰塞湖,賡即派公安分局王剛副局長負責去排查。

辦公室夏緒輝主任說,那天下午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征用”。商家,無條件敞開了大門。老板個個表態說,要什麼,沒得問題!先征用大鍋——從灶上撬出四口鍋,抬到空地,立即壘灶,準備煮飯;過路車上的2000斤大米,征用了;食品商店所有的糖果、餅幹,征用了;從廢墟中搶出來的水和米麵,全部被指揮部征用。成為嚴格控製使用的“戰略物資”。

夏主任說,為了救人,必須把區內路整通,指揮部下令,立即征用所有挖掘機!

聽人說,有一位開挖掘機的於師傅要走人,夏主任帶著幾個武警去了。一位性急的警官說,要跑,就把他銬起來!於師傅見威嚴的夏主任和武警來了,解釋說,我不是臨陣脫逃的人,我愛人得了癌症要做手術,說好了今天回去。你們要我開挖掘機,我就不回去了……

原來如此!夏主任連說好好好。於師傅留下來,開著挖掘機,在最危險的滑坡地段作業,一連數日,為打通道路玩命地苦幹。後來,夏主任對我說,於師傅真不錯,我差點錯怪了人家!

夏主任身高一米八,是一位壯實的康巴漢子。在指揮部與搶險小組之間奔走銜接,那緊張的分分秒秒,做了些什麼,記不清了。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大家都默默傳遞著一個信念:穩起!

一定要穩起。一個人的情緒失控會引發“雪崩效應”。

大地震的當天夜裏,雷電交加,暴雨如注。每一塊塑料布、油毛氈,甚至一隻水泥袋,都用來搭地震棚。臥龍小學的老師們,背靠背圍坐在棚子邊上,抵擋著驟雨,冷得渾身顫抖。小學生們擠在淋不著雨的帳篷中間,酣然入睡。夏主任處理完幾件急辦的事之後,冒雨去臥龍小學看看愛人張老師,嘩嘩雨聲中,他聽見愛人在說,女兒那邊沒得消息啊。夏主任心裏立即一“咯噔”,女兒在汶川上學,體育不行。現在她在哪裏啊?

夏主任又匆匆忙忙鑽進雨中。除本局的幾百名職工和家屬,中外旅遊者(包括崇州市老年騎遊隊的隊員們)、過往車輛駕駛員、修路民工,上千人吃飯立即成為大問題。即使能煮飯,沒有水也不行——自來水斷了,昔日清波暢流,雪浪翻滾的皮條河,流淌著發黑發臭的濁水和泥漿。

緊張讓人忘了饑餓,當夜,吃了點餅幹喝點礦泉水就頂過了。第二天,找到了幹淨的水源,大鍋稀飯便開始供應。

13日早上,臥龍“震”出來個上海小夥子吳飛。他是上海《新聞晨報》記者,為采訪贈台灣的大熊貓“團團”和“圓圓”,前天來到臥龍,被地震扣留下來。即使是這樣,他也沒有忘記記者的職責。他把汽車收音機聽到的消息,四處傳播:

“溫家寶總理,昨天晚上已經到都江堰了!”

“解放軍救援部隊來了——正向映秀急行軍!”

“今天天氣不好,有直升機也進不來,等天一晴,肯定會有直升機飛來……”

這個喜歡玩變形金剛的小夥子,把樂觀的情緒不斷傳染給困境中的人們。他見人就說,現在最要緊的是保持樂觀情緒,愛護好自己的身體,不要添亂。

12日深夜,經搶修,沙灣電站一台機組發電了。13日下午,搶險組從一位老鄉家搶出一隻“鍋蓋”(衛星天線),經過調試,中央台、四川台的圖像出現在臥龍。

幾百人圍觀一台電視機,北京,祖國,世界,全拉到了麵前。溫總理眼中閃爍的淚光,讓流著眼淚看電視的臥龍人明白:黨和人民決不會拋棄臥龍,我們遲早會獲救的!

搶險隊從辦公樓裏搶出一部衛星電話,卻怎麼也打不通。原來是話機沒有充值。森林武警有個車載電台,可以發短信。於是,指揮部就用車載電台發短信,向武警總隊呼救,請轉告林業廳和上海《新聞晨報》,並請給0063XXXXX號話機充值。

14日下午2時許,經北師大劉教授修理,衛星電話終於通了!

張文翔激動得聲音發抖,給省林業廳辦公室包主任彙報了臥龍的災情和組織群眾自救的情況,以及大熊貓的情況。包主任說,國家林業局印紅副局長已飛抵成都,指導救災……

包主任,包主任!臥龍的老百姓奔走相告:省上的包主任已經知道臥龍的災情了。

許多老百姓都以為“包主任”就像“包青天”那樣,有通天的本事,過人的膽識,肯定是個威武男子,黑黑一張臉,才鎮得住。5月28日,當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和四川省林業廳王平廳長來到臥龍,陪同的省林業廳辦公室主任,一個文靜娟秀的女子出現在群眾麵前時,有群眾悄悄議論:她就是包主任,不像啊!

通過衛星電話,吳飛與《新聞晨報》時政部主任王驥飛聯係上了。令吳飛大吃一驚的是,《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動作如此迅速,在與吳飛失去聯係後果斷派員入川救援他。王驥飛主任就在都江堰市的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王驥飛立即向四川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柯尊平報告。柯尊平一下子從座椅上彈起來:“臥龍,有消息了!”

5月14日下午7時15分,直升機的嗡嗡聲在臥龍上空震響。七名生命垂危的重傷員被直升機接走。人們向著天空歡呼,揮手,流下了熱淚。

唯一的一部衛星電話通了,上千名急於打電話的人排成了長隊。由於一人限打一分鍾,加之衛星電話撥號比較複雜,吳飛和在臥龍做課題的留美博士生小劉,擔任了“專業撥號員”。夏主任坐在一旁,卡住時間。從14日下午到16日,無論是烈日下,還是大雨中,一雙雙焦灼的眼睛和慢慢挪動的沉重的腳步接近電話機。那是多麼複雜的表情——既渴望聽到親人的消息,又怕聽到壞消息。

——“爸爸,媽媽,不要哭,我好好的,你們哭啥子嘛!”

——“媽,你說啥子,舅媽和舅舅一家人都遭埋了?我爸爸喃?我要爸爸聽電話,媽媽,你不要哄我哈……”

——“哥哥,我曉得了,我不哭,我要堅強,嗚嗚嗚……哥,你要保重!”

——“聽得到啵?聽得到啵?娃娃,你別哭。聽爺爺奶奶的話,媽媽在臥龍很安全。媽媽想你,等路通了就出來哈……”

排幾個小時隊,說一分鍾電話。工會的張青濤,所有的聯係電話都打不通,一個勁兒地拚命做事。16日淩晨,電話終於打通了,得知全家平安,竟當場蹲下,抱頭痛哭。

指揮部規定,一天吃兩餐。老人、小孩子優先領取食品,成人可以領到一紙杯清澈見底的稀飯。宣傳部的小李最先發現,夏主任走路打偏偏,快要“穩不起了”。

整整五天了,夏緒輝確實快要“穩不起了”!

饑腸轆轆,尚能忍受,汶川方麵,得不到女兒的任何消息,愛人不吃不喝,哭得眼泡紅腫,看一眼都讓夏緒輝心如刀絞!半夜,他在帳篷外碰到阿壩州的武警支隊長,向支隊長傾訴了心中的煎熬。支隊長說,龜兒子的,你咋個不早說呢?我們有“北鬥星”替你問一問嘛。一小時後,信息傳來,支隊長回答夏主任隻有兩個字:“平安。”夏主任還愣頭愣腦站在那裏,支隊長說,還不明白?你的女兒平安無事!

那天深夜,在咆哮如雷的皮條河邊,有人在號啕大哭。

在這場不宣而戰的戰爭中,在死神的圍堵下,所有消息中最有價值的消息就是——活著!

活著,就有希望;活著,勝過任何的獎賞。盡管地震使臥龍二十多年辛勤建設成果幾乎毀於一旦,“不幸中的萬幸”的是,臥龍自然保護區內一所中學、七所小學,中小學生死亡數為零!63隻圈養大熊貓,絕大部分獲救。

張和民局長後來連聲感歎:天佑臥龍!天佑熊貓!

臥龍這隻生命的孤舟,經72小時劇烈顛簸,漸漸駛向安全的港灣。

35名外國遊客,永生難忘

5月12日,是美國動物保護人士羅伯特·利特瓦克和他的妻子伊麗莎白結婚15周年的美好日子。他們參加了WWF組織的熊貓粉絲團,到臥龍與大熊貓親密接觸,心情好極了。中國國際旅行社李潔為這個有12名遊客的美國旅遊團當導遊。與美國旅遊團一起走進核桃坪的熊貓飼養場的還有三名法國遊客,19名英國遊客。

5月12日,是19歲的英國誌願者莎娜在臥龍核桃坪工作的第一天,這位從小喜歡動物的姑娘,穿上了印有熊貓圖案的工裝,露出了甜蜜的微笑。

上午,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午後,太陽匆匆躲進了雲層。

大約在地震前兩分鍾,李潔到飼養場二樓圖書室,去請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黃炎給美國旅遊團辦熊貓講座,介紹中國如何保護大熊貓。細心的美國遊客黛安娜·阿爾金特在熊貓圈舍外發現,天空突然失去了小鳥的身影,熊貓焦躁地走來走去,她正想給同伴們說說她的發現,翠綠山頭像被百萬噸炸藥爆破一樣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大地開始劇烈搖晃。

先是皮條河對岸的那座山體大崩潰,石頭像炮彈一樣四處亂飛,強大的氣流夾著碎石樹葉灰塵推人欲倒,外國遊客們本能地朝大門跑,剛挪動了兩步,緊貼飼養場大門的整座山嘩啦啦地“坐下來”,把大門封死。巨石被瘋狂的碎石流簇擁著,像數百輛重型坦克衝下山,把32套圈舍全輾爛,14套圈舍徹底搗毀。到處是嗆鼻的土腥味和煙塵黑霧,熊貓們發出陣陣驚恐的叫聲。

羅伯特後來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回憶道:“大地在搖晃,我站立不穩,一抬頭正好與熊貓對視,我們相隔非常近。我看到熊貓也試圖保持平衡……”他生動描繪了人與熊貓在地震時命運與共的情景。

經過了長達90秒的巨震,山體已完全酥脆。隨著餘震,“讓我感到恐怖的是,附近的山崖不斷裂開,”柯普女士說,“碩大的石塊開始往下砸。”“那些巨石從空中劃過,”維伯先生說,“有一些石頭有汽車那麼大。”

黃炎、韓洪應等人立即磋商,成立搶救組,分四個小組在昏天黑地中分頭尋找分散在園區內的外國遊客。黃炎用英語拚命喊道:“別怕,我們會找到一條路,把你們送到安全的地方!”

讓外國遊客佩服的是“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太了不起了,他們叫喊著讓我們避開泥石流,躲到大樹和建築物下麵”。

周世強、劉斌、張亞輝等人,把一批外國遊客全部招集到大熊貓廚房前的小塊空地上。緊接著,李偉拉著兩個驚慌失措的小女孩從大熊貓醫院跑出來。

除一名民工被砸死在巨石下,所有中外遊客都在熊貓廚房前會合。英國旅遊團的導遊白全坤一清點人數,少了三名英國遊客!急得大家大呼小叫,四處尋找。後來有一員工說,三名英國遊客早已走出飼養場,待在安全地方。一場虛驚!32名外國遊客,一個都不少。隻是人人灰頭土臉,個個麵目全非,隻能憑呼喊清點人數。剛上任一天的誌願者莎娜也成為英國旅遊團的一員,她哇哇哭起來,更讓人平添世界末日的恐懼感。有人仰望上蒼,默默祈求萬能的主保佑。

焦躁的法國男子找了個大鍋蓋,試圖用它當盾牌,頂著飛石,從大門衝出去,被工作人員擋住。

此刻,熟悉地形的飼養員高強已砍掉了密集的灌木叢和橫生的樹枝,找到一條逃生的路——沿圍牆走,穿過竹子倉庫,爬上一排熊貓籠子,登上圍牆的牆頭,沿圍牆牆頭走到橋邊,再爬上臨時搭起的三米多高的金屬梯,便可翻越橋欄杆,到達橋麵。橋的另一頭,是停車場和通向管理局沙灣的公路。

中心的職工將飽受驚嚇的外國遊客,背的背,扶的扶,牽的牽,引向生命之路。窄窄的圍牆頭,如體操運動的平衡木,一邊是咆哮的皮條河,一邊是不斷滾落的飛石,令人心驚肉跳。78歲的法國老奶奶,79歲的美國老奶奶,被夾在中間,前後有人接應。到了金屬梯旁,下有兩人托舉,上有兩人拖拽,吊車一樣把老外們從地獄邊緣“吊”上人間。一位身強體壯的香港攝影師,不知疲倦地成為一隻吊臂,參與了救助的全過程。一位工作人員,站在橋中間,麵對橋邊的危崖,監視山上的飛石和可能墜落的部位,分分秒秒緊盯著大山。

就在研究中心全力以赴搶救老外時,飼養員發現,河對岸有一個穿黃馬甲的老人,正小心翼翼爬過泥石流,他是崇州市老年騎遊隊的23名成員之一。騎遊隊在奔向臥龍的路上遭遇大地震,一位同伴當場遇難,其餘的成員們放棄車輛,在地動山搖中頑強前行。他向著河對岸大喊:“加油!”飼養員們也在呼喊:“老同誌,加油!”僅僅是幾聲呼喊,讓兩岸險境中的人們信心陡增。

停車場給人一種安全感。外國遊客們親眼看見通往成都的公路被山體滑坡堵死。從核桃坪到沙灣的七公裏路,被山體滑坡和泥石流斷成數段。這時,驟雨呼嘯而來,研究中心的湯純香和幾名職工送來了雨具,並跟導遊們商量,要做在停車場過夜的準備。

令外國遊客驚訝的是,黃炎、李偉、周世強、韓洪應、黃治等,剛才把他們救出險境的男子漢們,全都不見了。他們的目光聚焦在橋頭,見一隻又一隻去年出生的熊貓寶寶,經過逃生線路,從圍牆上的梯子抱上來,個個變成了“灰貓”。橋頭上,接應的女飼養員抱著驚恐萬狀的熊貓寶寶,朝臨時安置點——售貨亭奔跑。熊貓寶寶足有30公斤重,一路亂抓亂咬,幾趟跑下來,一位女飼養員竟然暈倒在地。

山石還在垮,地還在顫抖,滾滾塵埃中,傳來熊貓驚恐的叫聲。外國遊客貼窗望著兩山夾峙的飼養場,他們深知,研究中心的男子漢們,正在廢墟中冒死搶救大熊貓。

羅伯特夫婦緊靠在一起,淚流滿麵。15周年的結婚紀念日,愛情經受住了山崩地裂的考驗。

莎娜不斷擦著眼淚,六個小時的義工,足夠回憶一生。

導遊李潔說,不用再請黃炎辦講座了,眼前的一切,給所有的外國遊客上了最生動難忘的一課。

下午4時50分,王鵬彥副局長帶著“機械化部隊”——推土機和鏟車,排障前行,打通了核桃坪通往管理局所在地沙灣的道路。短短七公裏,汽車像跳迪斯科一樣蹦上蹦下,左扭右擺,避開了巨石陣,逃過泥石流,在“地獄邊上”足足走了30分鍾才到沙灣。

臥龍停水停電,賓館已成為危樓,大巴車成了臨時住處。管理局派人送來了珍貴的礦泉水和一些食品,並保證他們每天能喝上熱騰騰的稀粥。所有的外國遊客,都成為零距離的觀察家,在他們終於獲救之後,在《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報》《泰晤士報》等報刊上發表了文章或談話,將他們的觀察和人生體驗公布於世。

美國人羅伯特說:“災難讓中國更有凝聚力。警官們非常優秀,沒有趁火打劫和擾亂治安的事件發生,也沒有爭搶食物,一切井井有條,對外國人非常友好。”

英國人潘妮·愛德華和黃玲對記者說:“在地震發生那一刻,我倆一度覺得自己肯定要活埋在山裏了,可是我們安全渡過難關……在等待救援的日子裏,那些自己房屋完全坍塌的當地居民,盡管自己住在帳篷裏,盡管自己存留的糧食和飲用水都很有限,卻每天給我們這些外國遊客送吃的、喝的。在非常寒冷的時候,一位老鄉還請我們到他的帳篷裏吃熱氣騰騰的餃子,使我們頓時感到溫暖。令我們感動的是,當地居民看到我們沒有幹淨的水喝時,還主動帶我們到山上一處幹淨的山泉取水。”

第二天,韓洪應代表研究中心去探望外國遊客,見到老韓,他們個個淚流滿麵。指揮部又送來幾箱可口可樂和從職工的冰箱裏搶出來的凍餃。外國遊客都明白,這些飲料和食品,對每天隻能喝上兩小杯稀粥的臥龍人來說,是何等珍貴!

接下來的兩天,他們看到了直升機在天空盤旋,投下了食品和礦泉水。據說從臥龍翻巴朗山的303省道正在搶修,三名導遊與外國遊客商量,把大巴車最後一排讓給駕駛員睡,讓他做好繞道560公裏回成都的準備。

5月15日,直升機的轟鳴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讓所有外國遊客驚喜的是,導遊接到臥龍抗震救災指揮部的緊急通知,十分鍾後上直升機!

停機坪上,三架直升機卷起旋風,中國人極有禮貌地喊道:老人優先,女士優先,病人優先!匆忙中,黃玲和潘妮等上了不同的直升機。飛機上坐滿十個人後,機門就立刻關閉,並迅速起飛。

黃玲說:當我離開地麵,看著臥龍越來越小時,我難以相信自己獲救了,真的離開了地震中心。作為華人後裔,我從沒有來到過中國,但這次在臥龍的地震遭遇,讓我深切感受到祖國的溫暖。

直升機盤旋起飛時,美國的卡皮托女士已潸然淚下:獲救的喜悅和對留在災區的人們產生的愧疚和傷感,在我心中交織。我知道自己將回到舒適的家中,享受美好的食物。但我向下看,發現那兒還有數千居民時,我哭了。他們失去了親人和家園,我無法相信自己會如此幸運。

直升機飛過了震成一片廢墟的映秀。機上清晰可見被山體滑坡切割成一段段的公路,沿路砸爛的大車小車,一座座被剝了皮的山巒。

潘妮緊緊握著手中的相機,對導遊說:臥龍將成為我生命中永遠難忘的地方,有太多的故事令我感動。我很高興自己能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這些難忘的鏡頭,我希望回國後通過這些照片告訴我的英國朋友,中國和中國人民是多麼的偉大。

35名外國遊客,一個不少,從震中安全撤離,舉世為之讚歎。這是臥龍創造的一個奇跡!

團團、圓圓和茜茜

5月17日,台灣《聯合報》記者陳東旭,經二十多個小時的顛簸,成為搶通臥龍至小金的303省道之後,第一批進入臥龍的記者。他最關心的是大陸人民贈送台灣同胞的兩隻大熊貓團團和圓圓。

團團和圓圓,早已是名揚四海的動物明星。它倆頗有夫妻相,性格開朗活潑,很會享受生活。其住處在飼養場中心,有秋千、滑梯,一坡碧草,綠樹成蔭,屬於高檔“別墅”。

大地震來臨時,它倆正在戶外玩耍。臥牛石橫衝直撞,飛滾下來,把它倆的幸福家園一舉摧毀。在左鄰右舍的驚叫聲中,它倆雙雙出逃,隻留下個空秋千在晃蕩。

毛毛和小小的圈舍被泥石完全掩埋。它倆也不知去向,連個腳印也沒有留下。

地震後兩小時,王鵬彥、湯純香與黃炎的隊伍在飼養場會師。黃炎先讓13名女同誌撤出,全部男子漢參加搶救大熊貓。

飼養員譚成彬搜索到一歲多的晴晴住的小木屋前。屋外的玻璃鋼圍牆完全破碎,木屋被掀翻,還被一塊巨石壓塌了半間。晴晴凶多吉少哪!譚成彬不由倒吸一口涼氣。他搬石頭砸開了圍欄,鑽進了隨時可能被埋的小木屋,天哪,小晴晴還在!它躲在屋頂橫梁上,嚇得直哆嗦。

14隻八個月大的熊貓幼崽,完全是一團可愛的絨球。它們在餘震的轟鳴聲中擠成一團,顯然是嚇壞了。

乖乖,小寶寶,別害怕,馬上轉移你們到安全地方。八個月的熊貓幼崽,體重三十多公斤,已經很沉,爪子也很尖利。工作人員不顧它們抓咬,輪流抱著它們奔跑,迅速通過了逃生通道,送上了橋頭。餘震不斷,大地還在搖晃。老飼養員周命華把14隻小寶寶中的最後一隻抱上車後,又返回研究中心去忙活。他的妻子站在橋邊跺腳大哭,又吼又叫:老周,你回來,你不能去啊!

一輛金杯麵包車,滿載著飼養員和14隻熊貓幼崽,直奔沙灣。在中國大熊貓博物館前的空地上,14隻碗已盛上牛奶、胡蘿卜、蘋果等好吃的東西,第一次在露天大食堂進餐,小寶寶們個個都吃得香甜。在連續幾天最困難的日子裏,人們再餓也保證了熊貓幼崽的夥食供應。

當時,經過清點,飼養場的63隻大熊貓,有六隻失蹤。

在12日當天傍晚的搜救中,找回了在泥石流中尋覓出路的幗幗和團團。

因為圈舍損毀嚴重,不得不把兩三隻成年熊貓關在一起,這在平時,絕對要打架。熊貓們仿佛也懂得了大難當頭,形勢非常嚴峻,大家都和平相處,相安無事,沒有發生過一起打架鬥毆事件。

從13日開始,研究中心的職工冒險爬到飼養場背後破碎的山體上,到熊貓可能活動的區域去投放胡蘿卜、蘋果。人人心急如焚,像要找回丟失的親生孩子,恨不得翻遍山林溝壑。

圓圓!妃妃!毛毛!小小!飼養員們嘶啞的喊聲在山穀回蕩。

四天後的黃昏,圓圓、妃妃被找回來了。幾年來,與圓圓朝夕相處的飼養員徐婭琳竟喜極而泣,大哭一場。台灣記者恰好趕上了這精彩的瞬間。

看到圓圓一改往日的活潑,每走一步都盡量放輕腳步,人人都感到心疼。大地震,給大熊貓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傷害啊。經過“心理治療”,團團和圓圓漸漸恢複常態。特別是寶興支援臥龍的鮮竹子送到後,圈舍響起一片愉快的咀嚼聲。

台灣記者陳東旭寫道:

團團、圓圓目前已被安排到最安全的場所,兩隻熊貓看到竹子來了也高興地啃嚼起來,團團一度追著圓圓跑,還去搶圓圓的竹子,推擠圓圓,顯得十分恩愛,最後團團跑開自己一人獨享竹子,圓圓吃完後爬上樹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