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北川人,與大熊貓在一起
大禹故裏,又是熊貓之鄉
北川,是一座風光秀麗的小縣城。2007年7月,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拍攝《古蜀尋宗》時,我曾陪同前往。在陳家壩一帶,我們看見山坡下有大片的桑樹林,便停車走進一戶農家。
一位美麗的采桑小姑娘正背著背簍回家。攝像機的鏡頭睜大眼睛對準了她。接著,攝製組拍下了“栽桑養蠶”——按曆史學家的敘述,古蜀人沿岷江而下,建立了蠶叢國。有李白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為證。北川縣,有著漫長的栽桑養蠶的曆史。
主人說,小姑娘11歲,特別喜歡跳舞,隻要看見電視上播出舞蹈節目,她就要跟著跳。從剛會走路就跳,一跳跳到現在。
小姑娘大大方方為我們表演了一個舞蹈節目。優美的舞姿,準確的節奏,會說話的眼睛,讓我們讚不絕口。
旅遊局的汪局長問我,有沒有辦法把她介紹到成都的舞蹈學校去學習?
我問小姑娘,願不願意到成都去學跳舞,小姑娘拉著我的手又跳又蹦說,願意,願意!
就這樣,經過大半年的聯係,我跟成都市藝術學校的朋友講好了,為這個來自羌族自治縣的小姑娘免去學雜費,讓她來成都試讀。
在我的手機上,至今留著給汪少懷局長的短信:
采桑女孩上成都藝校的事,請抓緊,如正式錄取可入成都戶口,3月開學。
3月,曾與汪局長通過電話,汪局長說,女娃娃要走,這一家人又有點舍不得。說等到小學畢業再說。
汪局長在5·12大地震中遇難,與采桑女的聯係就此中斷。我問過許多北川人,一說起陳家壩就搖頭說,那是傷亡非常嚴重的地區。
從此,一提起北川這個縣名就讓我心戰。
震後在綿陽采訪時,我向北川中學張定文老師背了一串名字,他搖頭,再搖頭:縣科協主席王懷俊遇難了,縣誌辦主任謝興鵬遇難了,旅遊局老局長汪少懷遇難了……北川文化界的朋友,沒留下幾個。我嗓子眼發熱,心中突然湧出杜甫的詩:“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慘烈的大地震,使70%的北川人失去了親人。
我時不時還在心中念叨:可愛的采桑小姑娘,你在哪裏?
5月11日上午11點57分,我收到了謝興鵬從網上發來的文章。他針對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人,有“十大名嘴”之稱的紀連海,發出了反擊的排炮。對紀連海的“大禹包二奶”、“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因“婚外情”的說法進行了批駁。他認為這是對華夏偉大祖先的褻瀆,純屬嘩眾取寵,是一種為了提高收視率的炒作。我還沒來得及給謝興鵬回信,12日下午發生大地震,以後再也沒有謝興鵬的消息了。
謝興鵬的信,至今還掛在網上。
關於大禹出生地,曆來是眾說紛紜,爭奪最激烈的是汶川縣和北川縣。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禹興於西羌”,那是一個比較大的範圍,汶川與北川,兩縣均屬“西羌”。揚雄在《蜀王本紀》中說“禹本汶山廣柔縣人,生於石紐”。曆史上的汶川和北川均屬“廣柔”。
以後,北川縣拿出更有力的佐證,證明唐貞觀八年,在現今的北川縣禹裏鄉設置了石泉縣,此後,所有有關大禹的文獻都明確無誤地寫明,大禹出生於石泉縣。
2007年7月,我出席了在北川縣舉辦的全國禹羌文化學術研討會,陪同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攝製組,采訪了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李學勤教授。
李學勤說:在我國傳世典籍中,戰國《竹書紀年》最先有“禹生石紐”的記載。這本書是在晉代才從山西汲郡戰國魏襄王墓中發現的竹簡書,因而在司馬遷的《史記·六國年表》中隻有“禹興於西羌”的記載。直到西漢末期成都郫縣人揚雄才在《蜀王本紀》中明確記載:“禹本汶山廣柔縣人,生於石紐,其地名痢兒畔。”三國蜀漢譙周的《蜀本紀》中也有同樣的記載。
最重要的物證是“石紐”。
李學勤曾考察了多個“石紐”,最後斷定隻有北川羌族自治縣禹裏鄉的石紐才是名副其實的石紐。
謝興鵬曾帶我們登上石紐山。這是世間罕見的兩塊顏色不同的大石頭扭結在一起,史稱“兩塊巨石,石尖扭結為一”的奇特景觀。經地質學家考證,原是海底的珊瑚礁經地殼運動而形成的化石。石上豎排陽刻漢代隸書“石紐”二字,相傳是西漢末期揚雄到當地考察後書寫的。
他還帶我們走進一間鐵門鐵鎖把關的密室,一隻鐵皮保險櫃打開了,保管員向我們展示了無價之寶北川人化石。
1989年4月,北川縣甘溪鄉農民在甘龍洞挖掘出大量“龍骨”,驚動了考古界。北京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專家在“龍骨”中發現了一顆人類的門齒。它屬於距今大約一至二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是生活在四川境內的人類祖先。
5·12大地震,不僅將上古史跡損毀,還將記錄羌族1700年發展史的孤本《石泉縣誌》以及晚期智人化石全部埋葬。
北川,華夏民族的治水英雄大禹的誕生地,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北川,還有見證人類發展史的活化石——大熊貓。
經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黃萬波教授,對雲南祿豐發現的熊貓化石的研究發現,始熊貓出現於800萬年之前,比人類更古老。
北川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處於平武縣泗耳、茂縣寶頂溝之間,是岷山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一百多隻大熊貓的家園。北川縣的墩上、壩底、馬槽、白什、青片、開坪、桃龍、小壩、片口九個鄉都有大熊貓。根據2004年國家林業局組織的第三次野外大熊貓調查公布的數據,全國共有1596隻大熊貓,分布於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五大山係。其中最大的種群,有706隻生活在岷山山係。岷山山係之中,又以寶頂溝為界,形成北麵的A種群和南麵的B種群。小寨子溝處於AB兩個種群的生命走廊上。
著名大熊貓專家胡錦矗教授說,北川小寨子溝大熊貓的生存狀態,關係到整個岷山大熊貓種群的興衰!岷山大熊貓的生存狀態,對野外大熊貓的命運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熊貓王國的版圖上,北川如此重要!
保護區主任的悲歡離合
2007年,北川縣片口一帶,海拔2700米以上的缺苞箭竹大麵積開花枯死,曾引起一陣轟動。中央電視台立即報道了這一消息。
2008年3月,先後有兩隻大熊貓下山,這在北川縣是很罕見的。
3月23日早上,一隻大熊貓出現在禹裏鄉水秀村的公路上,看到它一瘸一瘸地走得很艱難,村民們便爭先恐後參與了救助。在三百多個村民包圍下,這隻腿部有傷的大熊貓終於被捉住,送往雅安碧峰峽。那裏,有臥龍自然保護區設立的大熊貓圈養場。
一個多月後,北川縣林業局副局長任繼紅到碧峰峽,見到了傷愈康複後的那隻大熊貓。當時,任副局長正跟飼養員說話,那隻大熊貓仿佛聽得懂“鄉音”,竟主動走過來,對任副局長十分親熱。
箭竹開花,熊貓下山,不斷催促北川縣,必須加快對大熊貓生命走廊的保護與建設。
震後,在綿陽的安置點,我見到了小寨子溝保護區管理局主任楊林。他紫紅臉膛,說話直截了當,一派軍人作風。
5月12日下午2時28分,楊林正在電腦前做保護項目彙報材料。他突然覺得桌子在搖,水杯在晃。這位從二炮轉業下來的老兵立即意識到:地震了!
他說:“2008年,本來就是保護大熊貓最關鍵的一年,地震,把工作全給我震亂了。因為還沒有上班,辦公樓空空的。我一趟子跑下樓,到壩子上就站不穩了!轟轟隆隆的聲音從四麵傳來,我立即臥倒,大地又拱又跳,不斷把我往上甩。後來,我想到了《水滸傳》中的鼓上蚤石遷,我就像鼓上的小跳蚤,被彈起來。我看見樓房嘩嘩地垮,灰塵鋪天蓋地壓下來,地裂開一條好大的口子,轟一聲又合上,嘩一聲又張開了!天地一片昏黑。我真覺得世界末日到了!
“第一波大震剛過,壩子裏有人喊,快跑,我就爬起來跑。就聽見林業局的張小林在喊,我腿不行了。我跑到街上,看到有一輛三輪車,便把張小林拖上車,拉到大禹像前。
“我想起了我的父親。他喜歡散步,三餐飯後都要出去轉耍,不曉得他是在家裏還是在外麵。我朝街上走,電影院垮了,超市倒了,到處都有血淋淋的傷員,到處都在哭喊救人。聽到有人喊我,快到毛壩小學,有娃娃埋在土裏了!我就跑到小學,家長瘋狂地喊著娃娃的名字,在垮塌的樓房中刨人。我剛一站穩,有人就遞給我一個娃娃,滿頭是血,已經斷氣了,我把娃娃放在操場上。我幫著刨土,幫著抱娃娃,直到無法下手——因為有大梁預製板壓著,摳不開了。裏麵還有娃娃在喊:救命啊,爸爸,媽媽,叔叔……我隻能喊:娃娃,莫著急,我們在想辦法!
“這時,我哥哥和嫂嫂來了。他們很沉痛地說,爸爸沒了,你侄孫女沒了!我說,不可能!哥哥說,幼兒園被埋在山底下了,老師、娃娃都沒有跑出來。我說,走,我們去找爸爸!
“我們出縣城,朝兩橋一洞方向走。路斷了,就下河,走河壩。一直走到大塌方的地方。我看到陸大爺坐在山坡上,一身發抖。我問他,你看到我爸爸沒有。他指指山坡,嘴在哆嗦,說不出話來。天哪,好大一坡泥石,至少有十層樓高——我的爸爸就埋在下麵。我和哥哥爬上去,扒了幾下,無濟於事。這時,餘震不斷,不斷有泥石滾下來,腳下根本站不穩當,嫂嫂說,再不走,危險!我們扶起陸大爺,趕快朝山坡下走。等我們剛剛離開,就聽見一陣悶雷聲。回頭一看,山頂上轟轟隆隆滾下來好多石頭,揚起了一大片黃霧。如果我們不走,也就埋在那裏了!
“爸爸就這樣走了。一個一輩子教我操正步的老幹部就這樣走了。我們來不及哭,沒得機會哭,你哭給哪個聽?你說你慘,還有比你更慘的!當天晚上,縣城一片漆黑,山還在垮,地還在搖,一會兒又來一下餘震。我冒險從辦公室裏搶出的帳篷、衣服,全都被征用了。不是給傷員就是給學生娃娃。因為我有頭燈,就陪宣傳部部長韓國軍、人事局局長劉寧去安撫群眾。先安撫縣政府那一壩,又到廣電中心職業中學那一壩。韓部長一再說,黨和政府絕對不會不管我們的!天亮前,冷得我直跳。韓部長說,最重要的是走出北川,你得想法到成都,給省林業廳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