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跟蹤 “盛林1號”的人們(1 / 3)

第5章跟蹤 “盛林1號”的人們

尚濤的“5·12”日記

“盛林1號”,無疑是野生大熊貓中罕見的明星。它的驚世之筆是2005年7月16日淩晨3時,大搖大擺來到都江堰鬧市區,爬在房上觀賞喝夜啤酒的人們,被誤認是飛簷走壁的“梁上君子”。轟鬧聲中,它倉皇逃離,人們才看清了這是國寶大熊貓。於是,傾城驚動,武警沿河尋覓,早上7點過,終於在一棵梧桐樹上發現了一身透濕的國寶。看來,它曾落水囚渡,與湍急的河水有過一番搏鬥。現在累了,正抱樹而眠。

聽說國寶大熊貓蒞臨,都江堰市市委書記親率公安、武警、消防、林業一班人馬迎迓,更有上萬市民沿河仰望,爭睹芳容。

必須將它請下樹來,又擔心它被麻藥針射中後掉入洶湧的河水中。成都市和都江堰管理局決定:斷水。於是,流淌了兩千多年的走馬河關閘斷流,梧桐樹下鋪好了十床彈簧床墊。麻醉師將專用注射器固定在長竹竿上,對準了那著名的、喜歡左右搖擺的肥屁股捅去,不一會兒,國寶便呼呼大睡。

三名身懷絕技的119官兵敏捷上樹,用繩索縛住了熊貓,在萬眾歡呼聲中讓它“空降”落地。以後,它在臥龍休息了二十來天,專家對它進行了全麵體檢,確認它是雌性,身體健康,亞成體,尚未進入思春懷春的婚戀佳期。國家林業局正式將它命名為“盛林1號”,取“盛世興林”之意。

有關“盛林1號”走進都江堰市區,我聽到異樣的聲音。

首先,它是從哪裏來的?

岷江穿過都江堰,將全市版圖分為東西兩塊。東北邊有岷山餘脈,熊貓的棲息地龍溪—虹口。岷江以西屬邛崍山係,包括青城山、趙公山。趙公山一直有熊貓活動的蹤跡。若熊貓從遠離市區的龍溪—虹口那邊下來,要經過多座鄉鎮,不可能不被發現。

都江堰市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趙誌龍認為,它是邛崍山係的熊貓,從離都江堰市比較近的趙公山下來。這是一隻健壯的亞成體,因為按大熊貓的生存法則,熊貓媽媽把幼崽帶到兩歲左右就要將其帶到遠處“扔掉”,讓它獨立生活,從此不再見麵。這一方麵是為了再次進行婚配,另一方麵是為了避開近親繁殖。

“盛林1號”就是一隻剛與媽媽告別不久的亞成體。2005年5月,趙誌龍曾在趙公山撿到過它的糞便,一看就是一隻亞成體熊貓的糞便。本來,它在趙公山活動,夜間與山間公路上的機動車相遇,受到強烈燈光的驚嚇,就離開了趙公山。因都江堰市區到趙公山一帶,植被很好,它就一步步走進了市區。

還有人問,是不是用一隻圈養熊貓來“作秀”?

趙誌龍說,沒有哪個單位哪個私人老板有條件拿熊貓來作秀。人工圈養的熊貓如果沒有充分地野化訓練,根本無法在野外生存。

“盛林1號”很健壯,8月8日放歸野外。我們在它離開籠子後奔向森林的兩邊擺了竹子。結果,一放它它就跑了,直接鑽進森林,通過衛星定位發現,它在陌生環境裏生活得很好。它是雌性,打架不會太狠,與雄性大熊貓相遇時,對它也要“打讓手”。

龍溪—虹口260平方公裏,至少可容納26隻熊貓,分布密度小。對於“盛林1號”來說,有很大的生存空間。

2005年8月8日,國家林業局副局長趙學敏親自來送行,將“盛林1號”放歸龍溪—虹口保護區的山林。由於它帶有GPS(全球衛星定位係統)信號發射裝置,等於是人類派去了一個“臥底”,為大熊貓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大量寶貴資料。一年後,電池失效,“盛林1號”的監測項目卻從未中斷。在保護區內,還有十餘隻野生大熊貓活動的蹤跡。

2005年8月,我見到了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趙誌龍、研究所副所長尚濤、保護科副科長王彬等人,采訪有關“盛林1號”的人和事,以後不斷聽到他們跟蹤“盛林1號”的消息。

趙誌龍和尚濤,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趙誌龍,四十多歲,儀表堂堂,既能寫文章又有豐富的野外生活經驗;尚濤,寬臉絡腮胡子,像個蒙古騎手,隻不過他把大山當馬騎。

趙誌龍手下有一批精兵強將,已是四川省野生動物保護這一行中的業內人士一致的看法。

5·12大地震,又一次考驗了這支隊伍。

保護區包括了龍池和虹口兩部分。對“盛林1號”的調查主要在龍池進行。龍池鎮與震中映秀鎮,直線距離五公裏,突如其來的山崩地裂,把尚濤帶領的13人小分隊層層包圍。為了更貼切地敘述這段曆險記,讓我們先翻開尚濤的日記:

一大早,我就睡不著。帳篷外各種鳥在叫,有紅腹角雉、鷹鵑、中杜鵑、小杜鵑、強腳樹鶯、眼紋噪鶥、矛紋草鶥等等,像是在比賽歌喉,讓清晨的山林充滿生機。

今天是2008年5月12日,是野外調查的第七天,也是我所在的A組按計劃轉移營地的日子。一連在2500米至3290米的高海拔地區工作了六天,隻收集到一個新鮮糞便樣品;因為這是攆筍的季節,低海拔區的竹筍很茂盛,熊貓們可能發情找朋友,享受美味的竹筍去了。下到2300米到2400米的冷箭竹和拐棍竹的分界線,冷箭竹和拐棍竹,都長得很茂密。準備下到響水洞宿營點開展低海拔的調查工作,再到龍池保護站去補充一些食品。考慮到大家這幾天來比較勞累,轉移營地的路途也不算太長,於是提前安排了大家睡個懶覺養養精神,出發時間定在上午10點。

睡在地上是件折磨人的事,我終於撐不住了,起“床”上廁所去了。經過一段崎嶇的小路,眼見一隻四足小動物安靜而又悠閑地在枯枝下吃草!小家夥動作敏捷,專吃單子葉植物的葉片;它沒尾巴,嘴部短圓,耳朵偏大偏圓,耳殼端部灰白,體毛棕褐色。一瞬間,在我大腦裏開始閃電過濾——這可能是某種鼠兔!我趕回帳篷取出相機,拍下這隻“疑似鼠兔”。

出發的時候剛好10點。下山的路很陡峭,感覺比山上還危險,唯一不同的是體力消耗要小得多。一路上就擔心第一次出野外的女隊員趙衡,我叮囑隊員們都注意一下,隨時有一兩名老隊員守著她,以防不測。好歹走過了最險要的路段,心裏的石頭也落下地來。

長河壩口子,是我們最後歇腳的地方,龍池富有的野生蔬菜——紫花碎米薺正在盛開,好多的粉蝶在花叢中飛舞,隻是天色不怎麼好,似乎會下雨。我打消了直接去響水洞營地的計劃,決定全班人馬先到龍池保護站(科普展覽館)午餐、補給食品,然後給儀器設備充電,同時得想想,B組的糧食怎麼解決的問題。

保護站有好多影碟,隊員們憋悶了好多天,看碟的癮很大。我提著相機去周圍轉悠。拍到兩種蝴蝶和一些植物花果,回到保護站的時候是兩點過十幾分,剛好趕上開飯。廚房因為電路問題黑漆漆的,我們照例是在廚房外的空地上圍著桌子站著吃飯。

地震來得很突然,沒有絲毫的預兆。隻覺得地麵突然開始搖晃,餐桌上的碗盆開始砰砰作響,正在吃飯的幾個隊員不約而同地用雙手將餐桌按住。晃動的力量開始加大,耳邊嗚嗚作響,廚房在移動,清楚地感覺到房屋被擠壓發出的“嘎嘎嘎”的怪響,房後的小山脊頃刻間好似下麵條一般,齊刷刷脫掉一層。遠處響水洞方向傳來巨大而持久的岩石垮塌發出的轟鳴聲。垮塌聲中,塵土飛揚,有個隊員從屋子裏衝出來,我抓住他問:人喃?他說,裏麵看影碟的人都在往外跑,出來完沒有也不清楚。地麵還在晃動,垮塌聲還在繼續,這時已經有好幾個隊員向廚房前跑來,我趕緊衝他們吼:人員都出來了沒有?他們說還有女隊員小趙在裏麵。我的心一咯噔,又緊張起來,趕快把她弄出來!

等我衝進大廳門口,拂開灰塵,看見幾個老隊員已經拉著趙衡向外衝來。

我們選擇了大廳外的一片低矮柳樹林暫避,開始在餘震的間歇搶救些生存必需的物資,同時用對講機聯絡B組隊員,吼了一陣一直沒有回音。從彌天塵土中,隱約看到B組活動的那一帶的山體垮塌非常嚴重,逃到安全地帶的機會十分渺茫,五名隊員,凶多吉少啊。

四周的山體全在垮塌,哪個方向是安全的?巨大聲響,讓我的心情更加沉重。一想到B組的五個隊員有可能遇上危險,心就緊縮、急跳。

我們幾乎沒有感到害怕。其實,我們已深陷於死神的包圍圈!

趙誌龍孤身入險境

龍池,一座碧波蕩漾的高山堰塞湖,是龍池國家森林公園標誌性的景點,也是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的西南邊緣,保護區中的科學實驗區。5月12日下午2點過,保護站職工華豔和她上山來“探親”的丈夫胡勇,正有說有笑,走在平時再熟悉不過的巡護路上。2點28分,四麵高山傳來隆隆的巨響,他們還沒有回過神來,平靜如鏡的湖水突然嘩嘩地站立起來,向他們猛撲過來。胡勇還沒有跑出幾步,被有著極大彈性的大地一拋,就把他甩給了湖水。在華豔的驚叫聲中,胡勇墜入湖中。

這是龍溪—虹口在5·12大地震中閃現的第一個驚險鏡頭。

第一波強震剛開始,趙誌龍局長就在大喊大叫:“大家不要慌,快到樓下開闊的地方!”八十多名員工跑下樓,樓房還在嘎嘎嘎地搖晃。

大地剛停止搖晃,趙誌龍立即布置員工馬上聯係林業站、保護站。一部分員工去家屬區查看災情。大家看到局長沉著鎮定,毫不慌亂,情緒漸漸穩定下來。有人冒險上樓搶出帳篷、睡袋,駕駛員立即把停在小院中的車全開到空曠的地方。

忙碌中,不幸的消息讓趙誌龍心驚肉跳:聚源中學教學樓垮了!中醫醫院大樓垮了!新建小學教學樓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