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顆心,相顧無淚。誰為誰哭到哭不出來了?
理想代表著朝氣,現實意味著妥協。
多少人牢牢不放的緊抓著理想。
若幹年過後,忽然發現:曾經手中的“理想”,竟變成了“現實”的模樣……
光陰靜去
讀了二十年《紅樓夢》,一向不喜薛寶釵。如今卻越來越理解她。忽一天無奈地笑了:當一個人真正理解了寶釵,大概,已不是太輕的年紀。
寶釵不能用“完美”來形容,可以用“完整”來概括。做人做事井井有條、有始有終,方方麵麵都考慮得精到。寶釵身上,向來沒有意外,她一直那麼從容,活得不徐不急。
就是這樣麵麵俱到的薛寶釵,卻敵不過一個林黛玉!--確實,生活中,尤其是年輕女孩子,喜歡黛玉的,遠超過喜歡寶釵的。
原因不複雜。
黛玉是每個人夢想過的生活,寶釵是每個人不得不過的生活。
黛玉代表著理想,寶釵意味著妥協。
我們來看看釵黛每天的生活。
寶釵看看賬目、會會夥計、管管家務、幫襯著不成器的哥哥、還要帶著丫鬟做活到深夜。
黛玉葬葬花、寫寫詩、談談情、說說愛、竹蔭底下逗逗鸚鵡。
不用多想,黛玉的生活,也是更多人的理想。
難怪寶玉會癡愛黛玉,即便她任性愛哭無理取鬧,都擋不住他把她深深的掛在心裏。誰讓寶玉正值年少。追夢的年紀,理想,永遠大過現實。
活到了寶玉母親那個年紀,不惑之年的王夫人,就不再是年少的追夢人。理想早被現實醃透,她的心裏,生活為大。琴棋書畫不過是些花邊點綴,開門七件事,件件都比這來得實在。安穩的日子,寶釵是最好的舵手。--每個人的理想,總會在現實中不斷妥協。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在尋求一個最優的生活選項。
偶爾也在想,如果寶玉不是十七八歲的年紀,如果他是三十歲四十歲乃至更大的年紀,還會不會為了黛玉此情不渝?寶釵襲人,賢妻美妾如此這般,誰會忍心割舍塵世?
至今沒想出答案。或是不敢去想那答案。--不同的年齡段,會有不同的選擇。正因為在特殊的年華裏、發生了那樣一個特別的故事,這才是生命真正的驚喜!
青春的意義就在於,可以為了理想做任何傻事!
所以黛玉必定早夭,因為理想總會先現實一步離我們而去。
黛玉死後,寶釵在她靈前哭得沉痛。絕不是偽裝。人生總會不斷的“得到”,得到的代價,也總是不斷的“失去”。得到的是物質豐裕,失去的是理想激情。雖然手中抓得滿滿當當,內心卻時常空空曠曠。成長,有時意味著現實與理想的割裂。就好比黛死釵悲,帶著深重的疼痛!
最終黛玉死了,留下寶釵,繼續過著生活。日子總不會比我們想象的更糟。她也有她的理想,大概就是世人皆知的那八個字: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其實也沒什麼不好。
黛玉,在回憶中越走越遠,留給生命去記憶。那是青春。
寶釵,在歲月中陪伴始終,相伴你我去終點。那是生活。
黛玉+寶釵=人生。
從此再不說“喜歡寶釵或是黛玉”。生活,既是黛玉、亦是寶釵。
接下來能做的,是珍藏青春的記憶,陪伴生活的點滴。
如此,靜靜光陰流淌去,亦有溫情在心頭……
生命,總在流逝中。
當一切再也回不來,才明白了:曾經,是多麼的動人心魄……
停靠在歲月中的故事
少時讀紅樓,讀到瀟湘子魂歸離恨天,不高興了,丟下書,久久不願拾起。
不是傷心。
是憤怒--黛玉已死,故事竟還未結束!
那時竟認定了一件事:女主角死了,男主角從此也不該再有下文。
那樣年紀裏的人,總是把“愛情”這回事看得過於嚴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