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有合作意識(2 / 2)

多參與一些遊戲或體育活動

遊戲或者體育活動,是培養我們合作能力最有效的活動。

比如,和夥伴們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並在遊戲中會履行爸爸或媽媽的義務,洗衣、做飯、帶娃娃等,這就發展了我們的合作能力。再比如,接力比賽、“兩人三足”等體育活動都可以讓我們在遊戲中懂得如何和大家保持一致,一塊衝到終點。足球、籃球等,既有兩個團隊之間的對抗與競爭,更有團隊內部的協調一致,所以非常有利於培養我們的團隊精神。

遵守合作的規則

每個遊戲都是有規則的,需要我們共同遵守。如果為了多玩一會兒或者為了取勝而不顧規則,那麼,遊戲或者合作就很有可能會不歡而散。

比如,我們曾和夥伴們玩長長火車過山洞,需要每個人邊念兒歌邊一個一個從“山洞”下鑽過。但是,如果我們比較頑皮,難以遵守規則,不是故意撞人,就是你推我擠。這樣的話,遊戲就進行不下去。

所以,在學習、遊戲或者體育活動中,我們必須按照規則控製自己的行為,並學會用規則處理和同伴的糾紛。比如,和夥伴下棋,事先約定不可以悔棋,但對方想悔棋,那我們就不能同意,而應該以道理勸說。

競爭時也不要忘了合作

期末考試前,一個和劉坦成績不相上下的同學向班級的數學狀元劉坦請教幾個數學問題,這幾個數學問題是老師考前一直強調的。這時候,若我們是劉坦,是幫還是不幫呢?

我們是要和同學競爭,看誰考得好。但是,大多數的競爭並不是簡單的和體育比賽一樣,冠軍隻有一個,而是可以有很多個。所以,在為了目標和別人競爭時,我們也不要忘了互相幫助和合作。比如,他數學差、英語好,我英語差、數學好,這不就可以互補了,共同提高了嗎?

父母引導/教會孩子如何合作

為孩子創造合作的機會

要想讓孤僻的孩子合群,父母要為孩子提供與同伴合作學習和遊戲的機會。比如,盡可能地為孩子創造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在閑暇時多帶孩子到公園、小區的綠地等熱鬧的公共場合,或到親戚朋友家去玩,鼓勵孩子多與他人交往,多為孩子創設結交小夥伴的條件。

當然,父母也可邀請孩子的小夥伴到家裏來玩。如一起堆積木、輪流拍球或者玩一些兩人打的網絡遊戲都可以為孩子提供大量的學習和實踐合作的機會。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的班級內找一個和自己孩子較類似的同學,讓兩個孩子每天一起上下學,一起寫作業。這樣就可以緩解孩子對陌生人的排斥,還可以避免兩個孩子之間缺少共同語言。慢慢地,在別的同學的帶動下,我們的孩子也就能融入集體之中了。

教會孩子合作的技能

孩子年齡小,缺乏社會交往經驗,往往不知如何去合作。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和其他同學有矛盾時,也不知道如何解決。所以,父母要針對孩子在交往中出現的矛盾或糾紛編講些小故事,讓孩子懂得合作。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在和其他夥伴玩的過程中出現了爭吵耍賴等現象時,父母就可讓孩子知道如何謙讓,如何遵守規則,碰到問題怎樣去商量等。如果幾個孩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就應該讓孩子學會一起商量,分配工作,遇到矛盾時,要讓孩子學會聽取大家的意見,比較“看法”,最後共同確定一個大家都比較滿意的方法。

通過這些具體的情景和一次次的交往實踐,父母就可以教會孩子合作的方法、策略,懂得玩遊戲前要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時,要協商解決問題等等。這樣,孩子到了集體中便會主動與人合作,易於與其他孩子相處。

讓孩子感受到合作有快樂

孩子表現出合作行為時,父母可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照相機攝下“友好的一幕”“合作的成果”。 當父母看到孩子能與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協商,或詢問,或建議,或共享,或給以幫助,或求助時,家長要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勵,如,“你們能商量著、合作著搭積木,真好!”“你們倆互相幫助、互相學習,配合得真好!”父母的鼓勵和讚揚能讓孩子心理上得到滿足,從而更加願意去合作。

另外,即便孩子們一時沒有完成任務,父母也不要責怪他,而應該讓他明白,成功的合作不一定能達到現實的目標,雖然失敗了,但是我們都盡了自己的努力,而且整個過程很愉悅,這就是一種成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