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的養成/把用過的東西歸位
看完書,要放回原處
圖書館的書都有一套排列的方法,書脊上還可能貼著位置的標簽。所以,我們看完書,要把書放回最初的書架。
即便是自己在家看課外書,看完之後也不可以亂扔,最好按順序放在書架上。或者讓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一對書立,把書放整齊。
要把不打算買的商品放到超市指定處。我們到商場購物,有時候會突然不想買自己已經放在購物車裏的東西。這時候,不要把它們亂扔。這樣在超市工作的叔叔阿姨還要再放回去。
一般來說,如果很近,我們可以自己放回原處。如果很遠或不記得它的位置了,我們可以在結賬時,放在櫃台指定的籃子裏。
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
爸爸媽媽要上班工作,還要照顧家裏,很累了。我們要自己收拾自己的屋子和玩具。
如果玩具比較多,我們可以跟爸爸媽媽商量買中號的整理箱,然後把所有的玩具安置在箱子裏。想玩玩具的時候自己拿,不想玩的時候就把玩具送回像“房子”一樣的整理箱。
父母引導/讓孩子學會固定擺放物品
不在孩子身後撿東西
我們家中是不是常發生這樣的事情:孩子一邊脫,一邊扔,家長一邊嘮叨,一邊拾。這樣的話,孩子永遠也學不會將物品有序放置或歸位。因為父母把本應該孩子做的事情卻自己做了。
所以,父母應該放手,孩子自己扔,也要自己撿。
比如孩子玩玩具,他可能會把整個客廳當成遊戲樂園,擺滿自己的玩具。當遊戲結束,父母就要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
告訴孩子固定擺放物品的位置
孩子喜歡亂放東西,是因為最初並不知道哪裏最合適,於是就選擇了他當時認為最明顯好找合理的地方。但是,因為記憶不深,孩子很快就忘記了。當再次尋找時,他自然找不到。
但是,如果我們的家庭本身井然有序,物品擺放的位置很固定,那孩子就會受到影響。所以,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物品擺放的位置,比如鞋脫在門廊的鞋架上、大衣掛在衣帽間,書包放在書桌上、紅領巾放在床頭等,讓他按秩序放東西。
大人做監督官,適當懲罰孩子
《天生棒小孩》一書中講到女孩羅賓總是會把衣服亂扔在地板上,而且她寧願從一個地方跳到另一個地方也不會彎下腰來撿東西。媽媽為此和她吵了很多次都不管用。
於是,媽媽實施了一個策略:沒收每一件從地板上撿到的衣服,然後一星期之後才能由羅賓取回。
開始羅賓覺得沒什麼,但是很快她就發現衣櫃裏的衣服越來越少了。而且,由於一件重要的衣服被沒收,她連參加社團活動都有了困難。
父母若想改變孩子亂扔東西的壞習慣,那就做好監督官。如果孩子亂扔亂放,那就實施一點懲罰。比如,孩子寫完作業卻沒有把作業本放回書包,父母可以不提醒他,第二天也拒絕為他送作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