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我拿家裏的錢,算偷嗎(2 / 2)

但是,我們卻不明白這個“別人”,也包括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親戚朋友嗎?

我們想用錢買喜歡的文具、玩具、零食或玩遊戲,不過爸爸媽媽不支持,不會給我們錢,於是我們就想要自己去拿,並覺得這沒什麼。這是錯的,因為我們沒有經過爸爸媽媽的允許。

如果偷拿家裏的錢財過多,甚至可能被判有罪,受到法律的懲處。

偷拿了錢,要道歉和改正

家裏的東西要拿出去,需要得到爸爸媽媽的同意,這既是對家庭財務的保護,也是對父母的尊重,是坦誠的表現。

想一想,如果家長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拿走我們的東西,我們會有什麼想法呢?當然會不開心或很憤怒。所以,如果我們拿錢用是時間上沒有來得及告訴父母,那麼隻要態度誠懇地解釋一下應該可以得到家長的原諒。

實在需要錢時,要跟爸爸媽媽商量

當我們真的需要購買什麼的時候,可以跟爸爸媽媽講明原因。比如,同學總給我好吃的,也想回請同學一次。不妨就告訴媽媽:我的同學總是對我很好,我也想對他表達謝意,想請他吃個飯(或者想給他買個禮物)。但是我的零用錢不夠,想請媽媽“資助”一下。

爸爸媽媽會考慮到這是我們交友的一種正當需要,會給我們一定支持的。

幫忙做家務,用勞動從爸爸媽媽那裏“掙”錢

爸爸媽媽掙錢是很辛苦的,如果我們想增加零用錢,不如和爸爸媽媽商量,每天拖地或者洗碗,用勞動換取零用錢。

這樣做,除了獲得金錢,還可以幫媽媽減少家務負擔,既體會了爸爸媽媽的辛苦,也學會了珍惜財物。

寫給家長的話--當孩子偷拿了家裏的錢

不應輕易冠上“偷”的概念

小孩子總會認為家裏的錢是自己的,覺得拿了也不是偷,更不是犯罪。家長不應該輕易地上綱上線,上升到道德的高度上。更不應該用簡單粗暴的打罵來懲罰孩子偷錢。孩子還小,心理還很脆弱,會因此以為自己就是小偷,不是好人,形成創傷體驗。

如果家長已經向孩子三令五申地說明不能隨便拿父母的錢,可小孩明知故犯,那不管多大,多少錢,一分兩分都算是偷。這時,家長可以采取適當方式,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

問清原因,再進行分類引導

出現了孩子偷拿錢的事情,應先了解孩子為什麼這樣做。是哪裏出了問題?是不是孩子的要求沒有很好地處理或解釋,還是平時太溺愛或忽視了孩子,應該怎麼做才能更好?

一般來說,孩子拿錢僅僅是為了買零食、玩具和玩遊戲、上網等。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合理的支持,不合理的講清理由。尤其是孩子第一次偷拿錢時,家長一定要冷靜鄭重地教育孩子。

不管孩子的理由是什麼,不管算不算偷,這種擅自拿父母財物的行為都是不好的,不管父母有多少錢,讓孩子擅自拿錢,養成大手大腳的習慣都是錯誤的。

當孩子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不是掩飾錯誤時,不要批評孩子,應該告訴他:你雖然犯了錯誤,但是你主動承認錯誤,讓媽媽(爸爸)很高興。

和孩子一起討論財富觀

可以用參與勞動實踐的方式,讓孩子明白,錢得來不易,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比如,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並給孩子一定的獎勵。和孩子探討如果要錢,正確的方法應該怎麼做,逐步引導孩子正確的財富觀。